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大數據視野下的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以絲綢、瓷器與茶葉的文化影響力為中心

2015-10-25 02:23:48龔為綱羅教講
學術論壇 2015年12期
關鍵詞:文化

龔為綱,羅教講

大數據視野下的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以絲綢、瓷器與茶葉的文化影響力為中心

龔為綱,羅教講

文章以GOOGLE BOOKS語料庫為數據來源,運用大數據與云計算的方法,對19世紀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及主要貿易產品的歷史發展趨勢、演變過程、關系網絡及社會影響等進行宏觀考察。通過大數據詞頻分析方式,描述茶葉、絲綢、瓷器等產品在西方主要國家文化影響力的變動軌跡;通過語義情感分析來反映中國產品在西方各國美譽度的變化過程;通過空間分布分析技術呈現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主要貿易主體及路線;通過關系網絡分析技術建構近代“海上絲綢之路”相關國家、城市之間的互動格局。文章以大數據的視野和方法對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是大數據時代下歷史社會學研究的新嘗試、新探索。

“海上絲綢之路”;大數據;GOOGLE BOOKS;歷史社會學

大數據分析技術對于社會科學的意義在于為學界提供全新的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進而為人們分析人類歷史與社會系統提供有利條件。人類自印刷術出現以來,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圖書文獻、平面媒體報道;網絡2.0出現之后,在層出不窮的新媒體、自媒體平臺上了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網頁以及評論資料,研究者不可能全部閱讀這些文獻內容,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從海量的數據資料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并尋找事物之間的關聯模式,日益成為一種可操作的研究模式。從目前全球出現的各種云計算平臺以及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來看,大數據時代的學術研究已經曙光初現,并顯示出光明前景。本文試圖以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分析對象,展示大數據分析技術在歷史社會學領域運用的可能。

一、問題的提出及方法的運用

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次重要的講話中分別提出了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建設“一帶一路”是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應對全球經濟、政治形勢的變化,適應我國經濟建設新局面和新一輪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在這樣的新形勢之下,深化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研究,可以為國家戰略建設貢獻更多可供參考的背景知識,為建設“一帶一路”提供寶貴的歷史經驗。

作為古代東西方之間交通貿易通道的“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世紀之間便已形成。但是“絲綢之路”作為一個既定的學術名詞則晚至19世紀才出現,是由德國學者李希霍芬(F.Van.Richthafan)在1877年出版的三卷本專著《中國親程旅行記》中提出的。書中將中國與河間地區(中亞的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地帶)、中國與印度之間的古代駱駝商隊所走的道路稱為“絲綢之路”(silk-road)。1910年,德國東洋史學家阿爾伯特·赫爾曼(Albert Herman)率先接受了這一定義,并在《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一書中對定義進一步補充。此后這一概念逐漸流行,西歐一批漢學家、探險家通過研究和實地考察也進一步充實了人們對于“絲綢之路”的認識,形成了一個超越地理范疇上的“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海上絲綢之路”名稱由法國漢學家沙畹(Edouard Cha vannes)于1913年率先提出,他在《西突厥史料》一書中說:“中國之絲絹貿易,昔為亞洲之一重要商業,其商道有二:其一最古為出康居(Sogdiane)之一道,其一為通印度諸港之海道,而以婆廬羯泚為要港,當時之顧客,要為羅馬人與波斯人,而居間販賣者,乃中亞之游牧與印度洋之舟航也。”[1](P208)1967年日本學者三杉隆敏出版《探索海上的絲綢之路》,正式使用“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學術名詞。1974年,香港學者饒宗頤在《蜀布與Cinapatta——論早期中、印、緬之交通》一文的“附論:海道之絲路與昆侖舶”部分提出“海道的絲路是以廣州為轉口中心”這一論點[2](P149)。雖然“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命名,但實際上通過它進行貿易的大宗商品還包括瓷器、茶葉、香料等,因此“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之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茶葉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等。

近30多年來關于“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積累了不少優秀成果,學者從商路、港口、貿易、對外關系等方面展開了豐富的討論。有學者認為這些討論取得了這樣的共識:“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涉及“人類通過海洋進行的種種活動”,“領域十分廣泛,內涵極為豐富,是一門跨學科的綜合性的研究”[3]。因此,針對“海上絲綢之路”也需要以多種視野、運用多種方式進行綜合立體的研究探討。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歷史學正面臨著數字化轉向的時代命運。學者利用大型數據庫以及日益生成的巨量的互聯網數據,通過云計算等手段,在挖掘、獲取歷史信息,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利用大數據來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正在成為該領域的前沿和未來的新趨勢。2015年夏,在山東濟南召開的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上一項重要的議題便是“歷史學的數字化轉向”,其中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Andrea Nanetti報告了“Engineering Historical Memory”這一研究項目,該項目通過數字化的文本、圖像、語音資料,再現1205-1533年這一關鍵的全球性轉折時期,各大洲、國家以及城市之間在商貿、外交、沖突以及其他層面的互動關系。“古代絲綢之路”上的絲綢、瓷器以及中國“四大發明”在亞、歐、非三個大陸之間傳播的歷史圖景是該項研究的一個重點。筆者試圖建構一種基于復雜系統理論之上,呈現關鍵主體之間互動的歷史,并通過不同來源的、大型數字化歷史資料對結論進行一致性檢驗。筆者認為,這樣一種研究方式可能會帶來歷史學領域的一場革命①參見Andrea Nanetti:《基于自主敘事的互動全球史網絡:1205-1533年的海上絲綢之路》,第22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會議論文集2015。。

基于以上所示的時代命題、研究環境和研究前沿等因素的影響,筆者嘗試以“大數據”的研究方法,對19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以及主要大宗貿易產品——茶葉、絲綢、陶瓷等進行觀察。本文所探討的“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對外交通貿易和文化往來的海上通道。在20世紀以前很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中國生產的茶葉、絲綢、瓷器,都被作為具有民族獨特性和代表性的貿易產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運往世界各地。在這樣的貿易文化關系格局中,這些產品代表中國成為當時中國國家形象的物質表征,傳遞著中國的國家、文化影響力,因而可以成為測量當時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指標。絲綢和瓷器的生產技術在19世紀甚至更早便通過絲綢之路傳入部分歐洲國家并實現了本土化生產。由于涉及到技術傳播的問題,因而絲綢和瓷器有時被視為文化影響力的表征,而不具有貿易的含義。1870年代后,中國茶葉在國際市場上遭遇強勁對手,所占比例逐漸下滑,到1886年后喪失主導地位,此后印度茶取代中國茶成為世界茶葉貿易的主體。但是19世紀很長的時期內中國都幾乎是唯一的茶葉供給國,茶葉是中國輸入歐美的主要產品。因此本文的分析以茶葉為主,將絲綢和瓷器作為分析文化影響力的參考指標。另外,“海上絲綢之路”是歷史時期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紐帶,參與主體廣泛,對以中國為核心的眾多參與主體及所在地域、沿線城市的空間分布和網絡關系的分析,可以從一個側面觀察中國與當時世界體系的互動。

本研究所涉及的核心時段為19世紀的100年,部分延展至18世紀,希望通過長時段的觀察來展現大數據研究的優勢。筆者主要通過GOOGLE BOOKS的大數據平臺,運用多種數據挖掘、計算的方法來對19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進行宏觀分析。GOOGLE BOOKS是目前全球最主要的大型圖書語料庫之一,包含了全球1500-2008年所出版的800萬冊圖書資料,約占人類自古登堡印刷術發明以來出版總量的4%。雖然該語料庫不免有缺陷,比如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獻分布不均勻,時間越早所收入的文獻數量越少,但仍然是相對理想的研究依托。據筆者了解,國內學者陳云松等便以該語料庫為依托,分析了中國城市在世界的文化影響力,成為這一研究方法的一個有益嘗試[4]。本文為了克服數據庫本身缺陷對研究的誤導,特意選取了19世紀這個數據結構相對完善的時段。

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詞頻分析法,這是目前國內運用大數據分析的常見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借助于GOOGLE BOOKS的N-grams詞頻統計器,對長時段(1500-2000年)內多語種(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俄語、希伯來語、漢語等)的關鍵詞(人物、觀念、事件等)進行統計,以展現其變動軌跡。為了更全面呈現歷史的復雜性與多樣性,本文還進一步利用語義情感分析、網絡關系分析和空間分布分析等更為復雜的計算分析法,呈現歷史進程中主要活動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關鍵地點之間的關聯網絡等。本研究通過對GOOGLE BOOKS大數據平臺進行深度開發,豐富了國內學界在運用大數據技術方面的具體操作方法和研究案例。

二、茶葉、絲綢與瓷器在西方主要國家文化影響力的變動軌跡

已有的全球視野的歷史研究,將1500年作為全球一體化的開始。《新全球史》一書的作者認為:“到1500年,世界上的人們已經建立了復雜的運輸網絡,支撐了各社會彼此之間的旅行、交流和交換。在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商人的足跡踏遍了連接中國與地中海的絲綢之路”,“以海上航線為形式的交通網絡,聯接了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歐洲航海者創造了一個交通、交流和交換的環球網絡”[5](P463)。1500年以后,中國具有民族獨特性、標志性的產品比如茶葉、絲綢、瓷器等,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以歐洲為主的世界各地。下面筆者選取1700-1900年這個時間區間,觀察這些中國產品在歐洲各國的文化影響力的變動軌道。

1.茶葉、絲綢和瓷器在英、美兩國文化影響力的變動軌跡。早在18世紀,對于英國、美國和歐洲其他國家而言,中國有足夠吸引它們的特殊商品,這些特殊商品甚至一度成為它們競相追逐的時尚。“中國絲綢、瓷器、漆器等是滿足他們追求‘中國時尚’或‘中國風格’的高級奢侈品;英國對中國的茶葉需求更是讓人吃驚,因為茶葉在英國已經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已經成為大多數英國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6](P4)據《茶葉全書》記載,在英國,17世紀末,茶已經被一般富裕的家庭所接受,1715年左右低價綠茶出現,茶葉開始普及,1717年倫敦出現第一家茶室[7](P48-49)。從1700-1900年間三大產品在英、美兩國文化影響力的變動軌跡來看(圖1、2),情況是一致的。茶葉和絲綢占據主導,瓷器處于相對次要的位置,三者的文化影響力變動的特征及相關因素可以歸納如下:

圖1茶葉、絲綢、瓷器在英國文化影響力的變動

圖2茶葉、絲綢、瓷器在美國文化影響力的變動

第一,三大產品的文化影響力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1850年之前和1850年之后。在1850年之前,絲綢在英美的文化影響力超過茶葉,1850年之后,茶葉的文化影響力超過絲綢居于主導,兩者在十八九世紀都呈現上升的趨勢。這種文化影響力變動趨勢與貿易狀況之間有著一定聯系。已有的歷史統計數據也顯示,18世紀中后期,英國進口中國生絲一度增長很快,但到18世紀末開始迅速下滑;而茶葉的進口一直在持續增長,到19世紀30年代初,東印度公司從中國輸入的茶葉所占總值比已近94%[8](P14)。1850年出現的這一歷史轉折點,與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有著一定聯系。18世紀初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向中國輸入鴉片,以鴉片對抗茶葉。我們將鴉片放到同一系統中測算,可以發現(圖3):1700-1900年間,中國茶葉和絲綢在英國影響力的變動與鴉片在英國文獻中出現的頻率變動之間具有高度一致性。1700-1770年間,茶葉和絲綢在英國的文化影響力日益增長,這是當時構成中英貿易順差的主要原因。也大致是從1700年左右開始,鴉片在英國文獻中被提及率猛增,這表明當時的英國社會已經有強烈的通過鴉片改變貿易狀況的動機。另外,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鴉片(Opium)在文獻中被關注度和當時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廣州(Canton)在英文文獻中被關注度的變動具有高度一致性,這反映了鴉片與廣州這座城市的密切關系,因為當時鴉片是通過廣州進入中國內地市場。

圖3 1700-1900年間茶葉、絲綢、瓷器和鴉片在英國文獻中的被關注度

第二,19世紀末茶葉在英國文化影響力出現震蕩,這與中英茶葉貿易格局的改變有關。歷史上將1886年視為中國近代茶葉國際貿易由盛轉衰的標志。因為在國際茶葉市場中國茶遇到了強勁的對手。據美國學者羅威廉《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和社會(1796-1889)》記載,1886年中國茶與印度茶在英國所占份額比分別是57%和40%,而1887年則均占47%。隨著印度茶、錫蘭茶的崛起,中國茶在國際貿易市場上日益走下坡路。絲綢、瓷器在英國的文化影響力伴隨著茶葉文化影響力的下降而下降,顯示了以中國茶為核心的中國產品在英國市場出現了危機。

2.茶葉、絲綢、瓷器在歐洲其他國家文化影響力的變動軌跡。當比較三種產品在法國文化影響力的變動時(圖4)可以發現,絲綢占據主導性地位。茶葉在法國的文化影響力,在1720-1860年間,經常低于瓷器的影響力。在整個1700-1900年間,絲綢在法國的文化影響力要遠遠超過茶葉,相比英國人關注茶葉,法國人似乎更關注絲綢。養蠶技術傳入歐洲的時間較早,公元6世紀羅馬成為了歐洲第一個桑蠶生產國。法國也具有較長的絲綢生產歷史,16世紀里昂已具有“絲綢之城”的稱號,18世紀工業革命后,法國曾開展科學養蠶,改進絲綢機械,成為近代絲綢機器工業的發祥地。通過絲綢之路傳播到法國的絲綢生產技術,在18世紀前后內化為法國本土的一個產業,并向歐洲各國出口。從中國進口絲綢以及法國本土的絲綢工業,共同促使絲綢影響力在法國高居不下。

圖4茶葉、絲綢、瓷器在法國文化影響力的變動

除了分析茶葉、絲綢、瓷器在英美法三國文化影響力的狀況外,我們還分析了三種產品在歐洲其他主要國家文化影響力的變動情況,將分析結果整理成表1。

表1茶葉、絲綢、瓷器在歐洲其他主要國家文化影響力的時空圖景

3.茶葉在歐美主要國家的文化影響力比較。在整個19世紀尤其1886年以前,茶葉是中國和世界互動的主要產品之一(另外一種是鴉片),茶葉不僅體現了中國所代表的文化影響力,也體現了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因此茶葉是我們透視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點。

圖5比較了茶葉在英、美、法、西班牙、意大利、德國等國家的文化影響力。數據分析顯示,茶葉在英美兩國的文化影響力要超過法、德、意、西班牙等國家,實際上英美兩國是當時中國茶葉最重要的兩個出口對象。

圖6、7則顯示了英美兩國對茶葉的偏好和消費結構,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當時茶葉出口的貿易結構以及茶葉貿易結構的變化。綠茶在英美的興起時間比較早。1700年左右,綠茶在英國就顯示出可觀的影響力;而紅茶則是從1800年左右才開始在英美興起,紅茶的興起改變了茶葉的貿易結構。從影響力的大小來看,綠茶的影響力要一直超過紅茶,紅茶的興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綠茶的影響力,對綠茶而言,紅茶是一種競爭性和替代性的產品。1800年之后,紅茶和綠茶的影響力有著一致性的變動軌跡:紅茶和綠茶在1880年時的英國開始出現不可逆轉性的下滑,同樣性質的下滑在美國則發生在1870年之后。

圖5茶葉在近代歐美各國文化影響力比較

圖6紅茶和綠茶在英國的文化影響力變動

圖7紅茶和綠茶在美國的文化影響力變動

4.歐美主要國家對茶葉的情感指數變化。測量以茶葉、絲綢、瓷器為代表的中國產品在英、美、法等國家的文化影響力,實際上是測量三種產品在這些國家的被關注度,也即知名度。除了知名度之外,對于產品而言更為重要的是“美譽度”,即如何評價和形容這些產品,以及與產品密切相關的情感狀態。就本文而言,中國產品在西方國家的“美譽度”是指這些國家會用什么樣的詞匯來評價和形容中國產品。這些詞匯從性質上有積極的、正面的、褒獎性的,也有消極的、負面的、貶低性的。這兩種不同性質的主要詞匯形成了中國產品在西方國家的“產品形象”,這對深入了解中國產品在西方影響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GOOGLE BOOKS的語料庫目前已經提供了情感分析的數據結構。其分析理路是選擇與研究主題、關注地域相關的文獻,通過計算每一種文獻中的積極、正面的詞匯和情感體驗性詞匯在文獻中占據的百分比,再計算該文獻中消極、負面的詞匯和情感體驗性詞匯在文獻中占據的百分比,然后用前者除以后者,即可以得到該篇文獻針對該主題的情感表達。最后可以計算每一年份相關文獻情感指數的平均值,獲得相關文獻紀錄中與特定主題、特定地域相關的綜合情感指數。除了積極、消極這樣的情感分類之外,還有很多其他類型的情感測量方法。

我們首先選擇與茶葉有關的文獻,以英國為分析地域,計算出綜合情感指數(積極情感/消極情感),通過這個指數判斷英國人對茶葉的態度和評價。綜合情感指數越高,說明英國人對茶葉的態度越積極,該產品在英國越受歡迎;綜合情感指數越低,說明對茶葉的態度越消極,對產品越排斥。數據分析顯示(圖8):1800-1900年間,英國人對茶葉的情感指數從總體上是不斷下降的。具體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1860年是拐點,1860年之前,盡管綜合情感指數有所下降,但是總體上還保持穩定狀態,可以推斷這個歷史時期,茶葉在英國很受歡迎,也具有很高的“品味”。1857年印度徹底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激發了法國在印度支那獲取殖民地的野心。1860年中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戰敗,在俄、美支持下英法聯軍攻占北京,火燒圓明園。英、法兩國在遠東的殖民地新格局以及與中國的這場戰爭,與茶葉的文化影響力有關。1860年以后,茶葉的綜合情感指數在英、法、美三國都快速下降,從中可見,再次戰敗的中國綜合國力和國家形象在西方世界下降,茶葉原有的“天朝上國”的上品地位被削弱。英國人對茶葉的情感變化和歷史進程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從一個側面也可以得出這樣的推斷:第二次鴉片戰爭對顛覆中國大國、強國形象的影響遠遠超過第一次鴉片戰爭,連帶也波及中國的產品形象。同樣茶葉在美國的產品形象與情感指數變化和英國高度一致(圖9)。

三、茶葉、絲綢在19世紀文化影響力的空間分布

圖8茶葉在英國情感指數(積極/消極)的變化

圖9茶葉在美國情感指數(積極/消極)的變化

GOOGLE BOOKS的數據庫提供了1800-1900年間特定現象在全球文化影響力的空間分布數據。比如說,某一文獻的主題和絲綢有關,那么該書中所涉及的地理位置的相關信息(經度和緯度)就可以被提煉出來。這樣通過計算可以分析特定現象的文化影響力在全球的空間分布。下面我們根據這種計算方式,試圖分析1800-1900年間茶葉和絲綢在全球文化影響力的空間分布,以透視當時全球茶葉和絲綢的貿易的關鍵點、貿易路線以及文化影響力輻射范圍。

1.從19世紀的世界體系看“海上絲綢之路”。在19世紀,中國茶葉的文化影響力已經遍及全球(圖10、11),和絲綢相比,茶葉在南美、非洲、大洋洲都具有廣泛的影響力,而絲綢則主要在亞歐大陸以及北美的少部分地區,不具有全球性影響力,這與英國在中國茶葉貿易的主導地位及由其主導的世界體系相關。

在19世紀的絕大部分時間里,中國幾乎是唯一的茶葉供應國。所以從茶葉在19世紀文化影響力的空間分布來看,伴隨著茶葉成為一種全球性消費品,中國的茶葉生產也被高度卷入全球化的貿易體系中。茶葉消費全球化的發生機制,需要結合19世界體系的運作邏輯來理解。茶葉消費的全球化和19世紀英國在全球范圍內的殖民活動密切相關,也和19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1886年以前)英國無法找到茶葉的替代生產國有關。

19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深深嵌入當時的世界體系中。理解19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不能脫離19世紀的世界體系這一大背景。十八九世紀,英國是世界霸主,并隨著殖民霸權的擴張成為“日不落帝國”。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上各種產品的文化影響力,和英國當時在全球殖民活動的空間范圍高度相關,尤其反映在全球茶葉貿易上(圖10)。19世紀有關全球茶葉貿易的記載涉及到的很多關鍵地點都屬于英國的殖民活動范圍,比如印度、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北美、南美等,其中很多地區都是“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圖10茶葉在19世紀文化影響力的全球分布

圖11絲綢在19世紀文化影響力的全球分布

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網絡和英國殖民地的空間分布范圍存在高度關聯性的內在邏輯應該是:18世紀英國形成了全民飲茶的風尚,對茶葉的消費形成為一種剛性需求,英國由此也成為全球茶葉貿易的核心參與主體。英國在向全球殖民的過程中,把飲茶風尚、茶葉生意以及開拓新的茶葉產地的需求都帶到了殖民地,進而形成了茶葉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由于19世紀很長時期茶葉的出產地主要在中國,通過茶葉貿易和英國的殖民活動,把中國和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聯系起來。同時由于飲茶風尚和茶葉貿易的全球傳播,南非、北美、南美、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區域也逐漸產生了對茶葉的消費偏好,構成中國茶葉在1800-1900年間在這些地區產生文化影響力的經濟基礎和市場動因。

2.“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貿易路線。從圖12所反映的情況來看,1800-1900年這100年間,無論是茶葉還是絲綢,從中國進入中東、歐洲的“海上絲綢之路”成為主要路徑,“陸上絲綢之路”的影響力早已式微。“海上絲綢之路”成為1500年以后全球貿易的重要紐帶,廣州、南海、印度洋、中東、歐洲等成為核心區域。

從茶葉和絲綢在19世紀世界各地的文化影響力的空間分布格局來看,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圖依稀可見。

圖12 19世紀的茶葉和絲綢在全球的文化影響力分布

(1)從廣州等東南沿海地區出發,經過南海,跨過馬六甲海峽到印度、中東的波斯灣、兩河流域、紅海,最終到達非洲、歐洲等地。其中印度是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間商和中間地域:印度在當時已經成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印度成立東印度公司,中國的絲綢大量通過印度轉往英國和歐洲。

圖12顯示,中東地區包括伊拉克、伊朗、地中海東岸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構成當時茶葉和絲綢貿易網絡的樞紐;而歐洲的土耳其、意大利和希臘成為中國產品進入歐洲的橋頭堡。全球茶葉和絲綢貿易的中心集散地和活動范圍中,地中海周邊地區是重心。

(2)從中國到東亞的日本、朝鮮等國家的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也依稀可見。另外,在19世紀,東方海上絲綢之路還有一個重要的方向,就是通往北美和南美。從貿易結構看,19世紀這條路線上的主導性產品是茶葉。

(3)19世紀絲綢之路中的南洋路線。南洋路線主要是從中國到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在這些國家的主導性產品是茶葉。

圖13 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北美路線

四、19世紀全球茶葉貿易互動網絡的結構變動

2015年,分析GOOGLE BOOKS語料庫的算法得到全面提升,為了展示大數據分析技術在這個領域的最新進展,我們以網絡分析為例,呈現19世紀全球茶葉貿易的互動網絡。關系網絡分析的基本原理是:從大數據中提煉事物之間的關系模式進而建構關鍵行動主體之間的關聯性。以本研究為例,根據GOOGLE BOOKS語料庫進行網絡分析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分別選取了1800-1900年間和茶葉這個主題有關的文本①指的是這些文本的出版時間在1800-1900年間,這些文本構成記載1800-1900年間的歷史文本。,然后根據關系網絡分析的算法,從這些文本中間挖掘數據信息,并通過數據可視化技術建構互動網絡。同時從國家和城市兩個層次選取行動主體建構19世紀與茶葉有關的互動網絡,從而展示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全球互動網絡。

19世紀是一個世界體系劇烈變革的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受到巨大沖擊。由于分析的歷史跨度長達100年,而這100年的歷史變革圖景非常復雜,所以不宜直接在100年這個尺度上建構互動網絡,我們以1800-1810這10年的歷史作為19世紀初期的橫截面,以1890-1900這10年作為19世紀末期的橫截面,通過這兩個橫截面互動網絡的結構比較,分析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變革的整體圖景。

首先我們來看國家層面互動體系的變革。從茶葉貿易的互動網絡中,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結論:大數據準確記載了這100年間與茶葉有關的涉華雙邊關系變動,表現為中國和一系列國家的雙邊關系得到大幅度深化。表2顯示:1800-1810年間,在全球與茶葉有關的雙邊關系中,中英之間的關聯性指數排序為93,而到了1890-1900年則變為38。中國與其他國家的雙邊關系都得到深化:中美之間的關聯性指數從94上升到31,中法之間的關聯性指數則從95上升到43。

表2還顯示,1800-1810年間,在全球茶葉貿易互動網絡中,最為重要的涉華雙邊關系是中英關系,而1890-1900年間最為重要的涉華雙邊關系則是中美關系。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其中可能的歷史邏輯是:英國自從1880年在印度找到大規模的、工業化加工茶葉的生產模式之后,對中國茶葉的依賴性大幅度降低,導致中英雙邊關系的重要性開始降低;美國恰恰在1880年之后對全球茶葉貿易有極大的積極性,使得中美關系成為最為重要的涉華雙邊關系。

表3顯示,與茶葉貿易有關的國家之間的關聯性在19世紀有重大調整。表3顯示的分別是1800-1810和1890-1900年間全球茶葉貿易活動中雙邊關系的重要性排序,我們選出了最為重要的前20對關系。在1800-1810年間,與希臘、埃及、以色列①18世紀以色列還沒有建國,這里主要指的是當時的“以色列地區”。相關的雙邊關系分別是6、6、5對,這三個地區在當時實際上是扮演茶葉貿易的中間角色,其重要性取決于它們在茶葉貿易的交通網絡中的位置,同時這三個地區分別在地中海的北岸、南岸、東岸,從中足以看出地中海在當時全球茶葉貿易中的重要性。在1890-1900年間,茶葉貿易最為重要的雙邊關系主要是英、法、美、德等四國之間的關系,其中英美、法美、德美關系是最重要的三對雙邊關系,這三對關系都跨大西洋,而1800-1810年間最為重要的前三對雙邊關系中,希臘-英國、希臘-意大利都是歐洲范圍之內關系,只有英美關系跨大西洋。19世紀國家之間雙邊關系的相對重要性變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茶葉貿易網絡的結構變動。下文作進一步分析。

表2 19世紀全球茶葉貿易活動中涉華雙邊關系的重要性排序及其變動

表3 19世紀全球茶葉貿易活動中雙邊關系的重要性排序及其變動

其次,我們比較1800-1810和1890-1900年間的全球城市茶葉貿易互動網絡。為了分析簡便起見,我們分別以1800-1810和1810-1900年間最為重要的250對互動關系建構網絡①網絡圖的含義:通過數據挖掘方法,根據GOOGLE BOOKS語料庫中1800-1810年間出版的、以茶葉為主題的文獻數據,提取全球茶葉貿易活動中城市之間的關聯度信息,根據關聯的密切程度排序,選取前250對最重要的關系建構網絡,其中圓圈的大小代表各個城市在網絡中的重要性,圓圈越大,表明該城市在全球關聯網絡中位置越重要,以線條粗細代表雙邊關系的緊密度,線條越粗代表相關兩個城市之間的關聯性越緊密。圖15網絡建構方法同此。。通過分析1800-1810年間全球茶葉貿易的互動網絡,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圖14 1800-1810年間全球茶葉貿易中的互動網絡

第一,在1800-1810年間的互動網絡中有一個核心的三角結構(圖14),即“倫敦-羅馬-耶路撒冷”,結合網絡中的其他節點,可以推斷當時全球茶葉貿易主要是以亞歐大陸之間的互動為主,其重要性明顯超過美國到歐洲的大西洋路線,中東和地中海成為當時全球茶葉貿易的樞紐。同時在西方人的眼中,經過紅海的貿易路線(盡管當時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開通)遠比繞過非洲的貿易路線重要。當時的全球貿易路線大致分為兩條:一是經過紅海到歐洲,即中國-印度加爾各答-麥加-紅海-亞歷山大港-大馬士革-耶路撒冷-君士坦丁堡-雅典-羅馬。耶路撒冷是中東的核心樞紐,而雅典、羅馬則是歐洲的核心樞紐,茶葉最終經過羅馬和雅典進入歐洲,包括瑞士(維也納)、奧地利、德國(柏林)、英國(多個城市)、荷蘭(阿姆斯特丹)等。二是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歐洲。從網絡中可以看出,經過紅海、海灣的中東路線在西方人的眼中要重要得多,因為在1800-1810年間的文獻記載中對中東路線記載頗多,而對非洲路線的記載則明顯偏少。

第二,在1800-1810年間,美國在全球茶葉貿易路線中雖已嶄露頭角,其多個城市已經出現在圖14的網絡中,但是位置并不是非常突出,再次證明了從美國東海岸城市到歐洲的大西洋路線還處于相對次要地位,當時的全球茶葉貿易主要以亞歐大陸的互動為主。

第三,可以從上文的分析中得到這樣的認識:在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開通之前,經過紅海到歐洲的貿易路線的重要性已經被充分認識,這為后來對蘇伊士運河的爭奪埋下了歷史伏筆。

圖15 1890-1900年間全球茶葉貿易中的互動網絡

到了19世紀末,這樣的格局是否有變,以1890-1900年間的互動網絡進行分析(圖15),結果如下:

第一,和19世紀初期以“倫敦-耶路撒冷-羅馬”為主導的三角結構不同,此時的全球茶葉貿易互動網絡已經完全變成網狀結構,即網絡中多個節點之間都存在重要而密切的關聯,雙邊關系的相對重要性出現了均質化。

第二,1800-1810年間,中東和地中海東岸地區的重要性已經消解,全球茶葉貿易互動的中心轉移到了大西洋兩岸的城市帶,互動格局從以亞歐大陸的互動為主導變成以大西洋兩岸的互動為主導。圖15顯示,在由前250對雙邊關系組成的互動網絡中,中東地區的城市已經不見蹤影,原本作為樞紐的耶路撒冷在網絡中也被高度邊緣化,僅和倫敦、羅馬、巴黎、科羅拉多少數城市存在弱關聯。

通過比較1800-1810年和1890-1900年全球茶葉貿易的互動網絡可以看出,19世紀初到19世紀末,世界貿易體系的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表現為過去以中東地區多個城市為樞紐的貿易網絡被邊緣化,而歐美的中心城市之間的互動成為全球茶葉貿易體系的核心;世界茶葉貿易體系從以亞歐大陸為主、以中東陸地城市為中心的貿易體系,轉變成以大西洋為中心、以海洋路線為主導、以北美和歐洲為主體的互動。中國在當時全球茶葉貿易中競爭優勢的徹底喪失,與美國的崛起以及全球茶葉貿易路線、運輸方式的變革高度相關。這也是一個大陸國家在海洋時代來臨背景下的一種必然宿命,正如古代絲綢之路沿線陸路國家耶路撒冷、大馬士革、君士坦丁堡等城市相繼衰落一樣。隨著19世紀世界貿易體系的變化,“海上絲綢之路”出現深刻的結構性變動,徹底顛覆了中國在十七八世紀在世界茶葉貿易中的重要地位。

五、總結與討論

19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是近代中國對外貿易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獲得啟迪,以服務于當前中國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是筆者撰寫的一個重要初衷。從本文大數據技術的分析來看,以下幾方面值得注意:

1.一個國家的產品競爭力和文化影響力會隨著綜合國力和國家形象而改變。一個國家的產品如果不能夠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增強其競爭力,那么原有的文化影響力就會喪失,即便是占據絕對競爭優勢的產品也會面臨被淘汰的危機,如中國的絲綢和茶葉在西方社會影響力的衰減以及美譽度的下降。絲綢原本是中國在西方社會一種極具競爭優勢的產品,在近代工業革命之后,隨著西方絲織技術的飛躍性發展,中國手工絲織品的優勢蕩然無存。而茶葉的命運更具有戲劇性,18世紀英國形成了全民飲茶的風尚,19世紀中很長時間內中國幾乎是茶葉的唯一供給國,具有得天獨厚的競爭優勢,但是這樣一種優勢被英國人在印度殖民地發展大規模茶葉種植、機械化加工的生產方式所消解。以至于到了20世紀之后,印度茶葉取代了中國茶葉,印度成為世界茶葉的主要供給國。

2.增強中國產品在西方世界的文化影響力,需要密切契合西方國家的消費偏好和文化特征。同樣一種中國產品,在不同西方國家文化影響力完全不同。比如絲綢和茶葉在英美都具有較強的文化影響力,而瓷器則在德國具有較強的文化影響力,俄國則只對中國的茶葉感興趣。因此,要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需要對各國的消費偏好、文化偏好、生活習慣甚至宗教信仰等進行全面的調查與分析,這樣才能有的放矢。

3.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被高度嵌入到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對其最終命運的理解離不開當時的世界貿易體系。“海上絲綢之路”在19世紀存在一個貿易網絡被重構的過程,使得古代社會以亞歐大陸互動為主的貿易網絡,轉為以大西洋為中心、以北美和西歐為主體的貿易網絡,并被高度嵌入當時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當中。全球貿易格局的改變,和中國產品競爭優勢的消失與中國在全球互動中主體性的喪失高度相關。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建構和理解,同樣也需要密切結合當今全球互動體系。中國在19世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世界貿易體系,但是卻不具有主導地位,是在對世界缺乏認知的情況下被動卷入。當前中國“一帶一路”應該建立在和平、平等、共贏的前提下,提升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和發言權。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弗蘭克在《白銀資本》一書中曾批評說:“當代歷史學家和社會理論家一直最缺少的就是一個整體視野,歷史學家最喜歡用顯微鏡來考察和猜想在一個很短暫時間里的一個小片段。”[9](P33)筆者以19世紀100年間、各種語言中出版的海量文獻為分析對象,對19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進行一種大數據的敘事,是從總體上對歷史經驗進行比較系統性的理解和透視,這與已有史學研究偏重文獻精讀、分析和歷史事件考證的研究方式大為不同。當然,本研究也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尤其是目前還只根據GOOGLE BOOKS這樣單一語料庫進行數據挖掘。但是我們相信,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和新計算社會學的成熟[10],未來會有一個日益完善的數據環境,為我們進一步修改、完善、深化該研究提供可能。

[1]沙畹編.西突厥史料[M].馮承鈞,譯.北京:中華書局,2004.

[2]饒宗頤.海道之絲路與昆侖舶[A].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卷七[C].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3]陸蕓.近30年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述評[J].絲綢之路,2013,(2).

[4]陳云松.近300年中國城市的國際知名度:基于大數據的描述于回歸[J].社會,2015,(5).

[5]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齊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第5版)[M].魏鳳蓮,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6]仲偉明.茶葉與鴉片:十九世紀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M].北京:三聯書店,2000.

[7]威廉·烏克斯.茶葉全書[M].儂佳,劉濤,姜海蒂,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11.

[8]嚴中平,等.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C].北京:科學出版社,1955.

[9]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10]羅瑋,羅教講.新計算社會學:大數據時代的社會學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5,(3).

[責任編輯:戴慶瑄]

龔為綱,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院大數據與計算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教師,博士;羅教講,武漢大學社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武漢430074

C919:K0

A

1004-4434(2015)12-0082-10

*本文的寫作得益于和馬建強博士的討論,在此表示感謝。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综合天天操|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亚洲色成人www在线观看| 97狠狠操| 男女男免费视频网站国产| 热久久国产| 精品91自产拍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欧美成一级| 91免费国产高清观看|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jizz国产在线| 女高中生自慰污污网站|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三级在线| 2021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色视频久久|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原创不卡在线| 无码日韩精品91超碰|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免费无码网站| 国产麻豆另类AV| 亚洲精品第一页不卡| 欧洲亚洲一区|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伊在人亞洲香蕉精品區| 日韩一级二级三级| 97青草最新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三级色| 无码免费试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 欧美成人一区午夜福利在线| 欧美色香蕉| 啪啪国产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真实自在自线免费精品| 国产91精品最新在线播放|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乱强伦|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精彩视频| 97人人做人人爽香蕉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毛片手机在线看| 午夜激情婷婷|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色天天综合久久久久综合片| 中文字幕首页系列人妻| 亚洲天堂免费观看| 伊人色天堂| 久久毛片网| 国产啪在线| 99re视频在线| 久久网综合| 美女潮喷出白浆在线观看视频| 亚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 国产尤物在线播放|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亚洲电影天堂在线国语对白| 中文字幕无码制服中字|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欧美在线黄| 日韩av无码DVD|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不卡 | 美女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毛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