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祥+黃俊怡
[提 要]面對生態問題的日益突出,人們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本文通過論述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思想,系統分析其內涵,探討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關鍵詞]生態倫理;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簡介]林洪祥(1990—),男,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黃俊怡(1989—),女,南昌航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江西南昌 330064)
所謂生態倫理,是指人們在對特定的環境價值觀念認同的基礎上維護生態環境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要求,它是從道德的角度來審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明確主張具有道德主體地位的人應正確審視、科學對待具有道德客體地位的自然環境。
一、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的內涵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是指馬克思在其特定歷史時期對生態環境問題探究的基礎之上,形成的關于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要求的思想。它主要研究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關系以及受人與自然關系影響的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其核心是對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闡述。表現為三個基本屬性:一是自然屬性;二是社會屬性;三是實踐屬性。
(一)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自然屬性
馬克思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①“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②。在馬克思看來,人作為自然存在物,盡管與其他動植物不同,具有能動性和思維,但也應受到自然的約束。馬克思把自然界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來源和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深刻揭示了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前提。因此,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是通過對人的自然屬性的確切把握,揭示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的本質規定和發展規律。
(二)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社會屬性
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不僅是建立在對人的自然屬性的把握基礎之上,而且還建立在人的社會屬性之上。因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③,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活動雖然是建立在人的自然屬性之上,但人的自然屬性絕不是人的本質屬性,人與自然之間的本質關系在于人的社會屬性。馬克思認為“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以外沒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④人與自然間的對象性關系充分說明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但自然存在物并不能說明是人的本質,因人的對象性關系更多的是社會中體現。人的對象性不僅包括自然,還包括社會及社會中的人和全部的歷史。
(三)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實踐屬性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對人與自然倫理關系實現形式的科學解讀。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作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深切反映,深刻地揭示了人與自然的生態向度歸根結底在于人對自然的實踐關系。實踐作為人的基本感性活動,是人變革自然的基礎,是人與自然產生倫理關系的根本前提。人類的實踐活動改變了世界,也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二、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的形成
馬克思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描述,指出了其產生根源,批判了它對生態的破壞,揭示了資本主義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科學的生態倫理思想。
馬克思看來,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方式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浪費”的發展模式,該模式對生態環境是極大的破壞,而這種模式產生的根源是勞動異化。勞動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勞動異化把自我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因此,勞動異化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并且給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造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痕”。
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給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帶來的是不斷的沖突與破壞,危害著生態環境。資本家旨在不斷的攫取利潤,完全不考慮生態環境的承受能力,更不考慮對后代的影響。馬克思正是在對這樣一種生產方式的批判中,揭示了資本主義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形成了科學的生態倫理思想。
三、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不僅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更為其實踐帶來指導。“十八大”以來,國家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并且將其提升到更高的戰略層面。因此,把握好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革新政績觀念,重視整體發展
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諧共生的關系。然而在“唯GDP”的政績觀下,忽視了整體發展布局,只看到了當前的經濟利益,并沒有意識到生態惡化的嚴重后果。特別是“霧霾”現象愈加嚴重,水資源污染情況持續惡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影響。為解決我國的生態問題,建設生態文明國家,必須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以馬克思生態倫理思想為理論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最終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改善生態環境
在“唯GDP”的模式發展之下,我國的國際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已上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卻付出了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代價。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時期的生產方式是“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浪費”的發展模式,這樣的模式帶來了的后果是對生態平衡的極大破壞、人與自然的關系的不斷沖突。循環經濟模式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模式,是對“大量生產、大量廢棄”的傳統增長模式的根本變革。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因此,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推動互聯網建設,完善生態保護制度
隨著時代的前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直接影響著我們的生產生活。馬克思指出,科學技術“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做準備”。⑤互聯網作為一個開放的平臺,極大地提高了民眾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使得生態文明建設也更加的公開透明。潘越表示,“要尊重和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運用互聯網思維,以更加陽光的心態,及時、全面地公開信息。真正實現環境保護的社會共治。”⑥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⑦現階段,我國生態保護制度存在許多不足,如生態紅線制度不夠明確、生態補償制度不夠完善、市場監管制度不夠嚴格等。從微觀上看,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但是單個微觀經濟主體都具有“經濟人”的特性,而生態文明建設恰恰需要“經濟人”向“社會人”轉變,這種轉變單純依靠說教收效甚微。要把“經濟人”轉變成“社會人”,必須完善生態保護制度,讓公眾參與進來,作為監督者、實施者、受益者,實現環境保護的社會共治,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因此,政府建立健全生態保護制度,對于建設生態文明具有積極的作用。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頁。
②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35頁。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④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6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2卷第128頁。
⑥http://www.jshb.gov.cn/jshbw/xwdt/glxw/201506/t201 50602_305164.html。
⑦十八大報告文件起草組著:《十八大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9頁。
[參考文獻]
[1]解保軍.馬克思科學技術觀的生態維度[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2).
[2]房尚文,吳斌.馬克思的生態倫理思想[J].云南社會科學,2010,(4).
[3]陳文珍.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多維審視[D].湖南師范大學,2012.
[4]王耀華,王捷.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考與設想[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
[責任編輯: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