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麗+危彥明+李敏
[提 要]在《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中實施“新聞播報”教學實踐環節,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在關注社會熱點新聞事件的基礎上增強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思維能力,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新聞播報”實踐環節也是一個將課堂由被動吸收到主動參與的教學實踐過程。文章結合教學實際,闡述了新聞播報實踐環節的積極意義和存在問題,并對如何進一步提高新聞播報質量,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提出相應對策,從而積極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更好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新聞播報;教學實踐;效果探析
[作者簡介]盧麗麗(1979—),女,江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13);危彥明(1986—),女,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教師,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李 敏(1984—),女,南昌航空大學教師,助教,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西南昌 330063)
[基金項目]南昌航空大學科技學院教改課題成果(KJY1311)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這門課程是高校兩課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這門課,旨在讓大學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艱辛歷程和偉大成果的基礎上,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發展過程,從而更加自覺堅定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真正做到學以立德、學以增智、學以創業。概論課是集思想性、政治性和時代性于一體的課程,其教學內容緊跟時代,都是現實中的理論問題。因此,教學模式也應經常推陳出新,要把理論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唯有此才能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筆者自從擔任概論課教學老師以來,一直堅持實施“新聞播報”教學實踐環節,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主動關心時政,把自己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結合,在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分析中,也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逐漸形成了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真正做到了讓思政課入腦入心,提升了教學效果。本文就從“新聞播報”實踐環節的積極意義,存在不足及如何進一步提升“新聞播報”實踐環節的質量三個方面進行論述。
“新聞播報”是指在教師授課前,用五分鐘時間由學生以PPT,音樂、視頻、VCR、微電影等形式對一周內的新聞熱點事件進行播報講解。一般包括新聞事件播報、作者評論及事件領悟三個環節。“新聞播報”教學實踐環節在概論課堂教學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具體表現如下: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態度,提升人文素養
學生為主體的新聞播報環節,讓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互動中來,不再把思政課當成教師的一言堂,變被動接收為主動思考,使學生主動去閱讀吸收課堂以外的知識,豐富自己的知識體系,拓展自己的知識面。比如9.18事變發生的周年紀念活動,學生在播報這個新聞事件時,回顧了9.18事件爆發的原因、過程、結果以及9.18事變后中國革命發生的轉折,用深情地聲音展示這一段屈辱的歷史,告誡年輕人勿忘國恥,從我做起,奮發圖強。學生在準備這個新聞播報的片段中,還配了《松花江上》、《大刀進行曲》這些令人熱血奔騰又凄慘流淚的愛國歌曲。學生播報后,教師又對這個事件進行了較完整的補充。通過新聞播報這個環節,不但給大學生普及了歷史知識,也進行了深刻地思想教育。在9.18當天,在防空警報在城市上空響起的特殊時刻,在課堂上以這種形式紀念9.18事件中死去的烈士,學生自己的講述無疑比教師的講述更能引起同齡人的共鳴。學生為了講好五分鐘的新聞播報,花了很多時間去了解這段歷史,去構思如何播報。顯然,這樣的播報讓學生的學習態度更端正,興趣更濃厚,也潤物細無聲地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關心時政,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人民結合起來,培養了學生的愛國情懷,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比如針對馬航MH370失聯事件,同學們都能時刻關心事件進展,關心同胞命運,在這個事件背后也引發了學生對國際形勢的關注和思考。玉樹地震,同學在課堂上為死難者默哀,關心救援進展,為災區人民祈禱。也正是因為新聞播報課堂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讓同學們有一個釋放內心情懷的舞臺,表達了自己與國家、人民緊密相連的命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也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三、培養學生的感恩情懷,傳遞助人為樂的正能量
在3.15雷鋒紀念日上,學生設計了“雷鋒紀念日,我們要紀念什么”的主題播報內容,介紹了雷鋒的先進事跡,并且與現實生活中的不和諧事件進行對比,同學們向同伴發出呼吁,只要人人獻出一點愛,社會將變成美好人間。在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到來之際,同學們自己拍攝了VCR,通過鏡頭讓同學大聲表達出對父母的愛,盡管有些同學很羞澀,很含蓄,但都是真情實感的流露。同學們從準備新聞播報,到課堂上的深情播報,都引起了同齡人的共鳴,這都是“新聞播報”實踐環節所要達到的良好教學效果。
四、新聞播報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的舞臺,同時也增強了同學之間的交流,提高了班級凝聚力,培養了同學們的協作精神
由于新聞播報題材靈活,形式不限,極大地激發了同學們的創新精神,為同學們提供了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的機會。課堂上,有同學在課后錄制了VCR,以情景劇的形式一面模仿現實生活中的熱點新聞,一面穿插了同學們自己的評論和體會,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得出對新聞事件的正確認識。也有同學在課堂上現場表演,闡述新聞事件。同學們在準備新聞播報的過程中,相互協作,增強了班級凝聚力,提高了同學們的協作精神,同時也增強了同學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新聞播報也為同學們提供了一個交流最新資訊,交流體育娛樂科技最新動態的平臺。新聞播報環節中,同學們偶爾也會將自己得到的最新資訊與同學分享,資訊的分享增長了同學們的見識,激發了學習動力,改變了思維模式。
同學們的播報內容豐富多彩,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在對新聞事件的思考評論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新聞播報的過程就是一個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通過新聞播報開展時事教育可以貼近時代、貼近生活,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和真實性,極大地彌補了教材的不足,讓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深化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新聞播報環節的教學效果是顯著地、積極地,當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如下:
1.播報的選題、質量與播報同學自身的認真程度、知識面都有密切的關系,并不是每個同學播報的內容都十分完美。也有部分同學態度不夠認真,敷衍了事,完全是因播報而播報,沒有進行深入思考,沒有對新聞事件進行評論、思考、沒有從中得出自己的領悟。這種現象雖然少見,但時而存在。
2.同學在播報過程中因個人語言表達能力,心里素質等差異也影響到了播報的效果。有些同學由于緊張、膽怯等個人因素,也影響到了新聞播報的質量。
總體來看,新聞播報教學實踐活動具有積極的意義。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鍛煉自己、提升自己的舞臺。打破了教師傳統一言堂的授課模式,豐富了課堂內容,提升了教學效果。今后,在思政課“新聞播報”教學實踐環節中,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環節。具體如下:
第一、教師在課后對新聞播報的內容進行篩選指導,把關新聞播報的質量。教師要對學生播報的內容進行前期指導,對播報內容把好關。
第二、教師可以根據國家重大會議、紀念日和特殊節日等做好播報計劃,選定主題,讓學生圍繞主題去設計、準備播報內容。比如每年三月的全國兩會,黨的代表大會等重要會議;比如雷鋒紀念日,抗戰勝利紀念日,9.18紀念日,3.15消費者維權日等特殊紀念日;比如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等傳統節日。形成教師指定內容和學生自主發揮相結合的新聞播報模式。
第三、教師要對學生的播報內容,進行客觀全面的點評,對重要新聞事件,學生沒有關注到的,教師應準備相應內容進行補充。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及時更新課件,要對熱點新聞不斷關注,不斷學習,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另一方面教師在學生播報后的點評,也關系到了播報的質量,教師要堅持以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主陣地的作用。比如在學生播報內容中涉及到的有爭議的話題,涉及到的負面新聞,教師要中肯評價,要堅定地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答疑解惑,因勢利導,要善于把課堂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辯證地,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教師精確、客觀、全面的點評更能提升學生的認同感,起到更加積極的作用。所以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學習,不斷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在教的過程中與學生共成長。
第四、將“新聞播報”課堂實踐環節形成教改成果在全校、全省、全國思政課課堂進行推廣,讓更多的教師、同學都能參與到這個有益的課堂實踐環節中來。
總之,“新聞播報”課堂實踐環節,創新了教學手法,提升了教學質量,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系實際,大大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今后,隨著教學實踐的不斷豐富和積累,還需不斷總結提煉出可供推廣的教學模式,讓更多教師和學生受益。
[參考文獻]
[1]曹飛.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3).[2]劉小新.落實“新方案”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思想教育研究,2006,( 4).[3]趙明.關于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10).
[責任編輯: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