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田 毛蘇蘇
加強和創新泰山區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
黃春田毛蘇蘇
[提要]面對當前中國社會發展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更加注重法治化已成為社會治理的“新常態”,社會治理法治化也已成為各地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思路和重要實踐。近年來,泰山區在推進“平安泰山區”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領域做出大量探索,走在全省前列,其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也取得一定成效。為了進一步提升泰山區社會治理的整體水平,文章在明確社會治理法治化內涵的基礎上,從整體上總結泰山區近年來社會治理法治化的主要實踐、分析其社會治理法治化實踐中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創新泰山區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對策建議。
社會治理;法治化;泰山區
當前我國的社會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需求結構、社會矛盾、社會心態也出現了新的特點,面對當前社會發展的新任務、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管理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社會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十八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要“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和源頭治理”已成為當前社會治理的“新常態”,社會治理法治化也已成為各地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重要思路和重要實踐。
作為法治國家建設在社會治理領域的具體實踐,社會治理法治化內涵豐富,它既是一種社會治理理念、思路,又是一種社會治理體制、機制,還是一種社會治理模式、方法。具體來說,社會治理法治化意味著用法治的思維謀劃社會治理的戰略,用法治的精神統領社會治理全局,用法治的手段解決社會治理的癥結,用法治的方式鞏固社會治理成果。
泰山區地處舉世聞名的泰山腳下,2015年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2014年被國家民政部確定為“全國社會組織建設創新示范區”,2013年先后獲得“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區”、“山東省城市社區建設示范區”等榮譽稱號,在推進“平安泰山區”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領域做出了大量探索。
1.強化源頭預防,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機制
泰山區通過制定出臺《泰山區社會穩定風險評估辦法》和《關于在全區建立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的意見》等一系列文件,實施“三個三”風險評估工作法,即:實行“三級聯動”(區、街道鎮、社區(村)三級),把握“三項重點”(評估內容、評估主體、評估程序),抓牢“三個環節”(事前抓信息研判、事中抓評估聽證、事后抓督查追責),認真開展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可控性四項風險評估,廣泛征求民意,科學評判風險程度和可控范圍。2014年內共評估重大事項30件,其中決定準予實施項目27個,暫緩實施項目2個,不予實施項目1個,嚴格落實風險評估責任制,對應評未評、發生問題的單位實行“一票否決”,堅持依法決策,從源頭上預防和減少矛盾糾紛。
2.堅持多元調解,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解
泰山區充分發揮“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社會調解”的“四位一體”調節模式優勢,深入開展歸口調解、委托調解、刑事和解、巡回調解、法律工作者參與調解,引導當事人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紛爭,構筑起社會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一是積極探索研究涉法涉訴信訪納入法治軌道解決,通過將訴訟服務中心與信訪辦兩部門合并,制定涉法涉訴改革實施細則,建立了司法救助制度,著力為當事人提供了一站式訴訟服務。2014年共受理涉法案件120余件,依法導入司法渠道71起,穩定化解110余起,執行信訪明顯下降。二是針對醫患矛盾糾紛突出的實際,創新推進“三聯一定”警醫聯動機制,有效地維護了全區醫院正常診療秩序,實現了警、醫、患三方共贏。三是建立了14家社區司法行政工作站、20余家律師會客廳、7家“普法超市”、3個派駐檢察室等載體,為開展法律宣傳援助服務、受理辦案線索,服務廣大群眾搭建新平臺。2015年以來,累計接待居民咨詢1000余人次,共排查調處各類矛盾糾紛608件,調解成功604件,成功率達到99.3%,立案辦理各類法律援助案件60余件,做到早發現、早調解,及時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形成了系統內多方參與、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動員社會力量,拓寬社會治理參與主體
通過健全完善社會組織“三級孵化”基地,重點培育發展公益服務類、社會事務類、文體活動類、法律維權類社會組織,形成區、街道(鎮)、社區(村)三級調解組織和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積極參與、相互配合的調解網絡。目前全區已登記社會組織246個,備案社區社會組織441個,調解組織已達到288個,專兼職調解員866人,叫響了“律師會客廳”、“薪火行動”、“紅艷聊天室”、“法院少年庭”、“平安協會”、“平安志愿者服務站”等社會化服務品牌,零距離開展法律宣傳與援助,激發了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
4.加強法治宣傳,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環境
采取“網上+網下”、“傳統+現代”相結合的方式,將全區的工作動態和重大部署在門戶網站上進行宣傳報道,深入開展“陽光政法活動”,積極推進“警務公開”、“檢務公開”、“審判公開”和“司法行政公開”,加強人民陪裁員、人民監督員、人民陪審員隊伍建設,請人民群眾參與到執法辦案過程之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并且依托區內的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和法制宣講團,集中開展法制宣講活動。再就是,進一步利用傳統宣傳方式,適時采取電子屏幕播放、懸掛橫幅、派發宣傳單、發短信、圖片展覽等形式向人民群眾宣傳法律法規,普及安全防范知識,進一步提升廣大群眾對社會治理法治建設的知曉率和滿意度。
1.地方立法有待進一步更新
在一些新出現的社會治理領域,相關法治建設的步伐尚需進一步推進。當前,泰山區正處在城市化加速發展階段,新的社會治理事務不斷涌現出來,像社會組織管理、志愿者、社區服務、物業管理,但也引發了許多新的社會問題,如食品藥品安全問題、網絡管理問題、特殊人群管理問題和流動人口管理問題。想要處理這些新的社會事務和新的社會問題,都需要新的更加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近年來,泰山區在推動社會治理創新工作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制定了一些與創新社會治理有關的規章。但現行社會治理類規章大多仍針對一些傳統意義上的、常規性的社會問題而創設,而對于大量城市化、現代化所引發的新型社會事務、社會問題和社會風險仍缺乏相應的有效應對措施,無論是動態的跟蹤機制,風險擴散的防范機制,還是各部門區域的政策協調機制,現有的服務管理都難以應對,無法滿足社會治理工作新需求。這一點突顯出現有的社會治理實踐對于加強法治化建設的迫切要求。
2.依法行政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近年來,雖然泰山區依法治區的理念、制度和行為方式有所提高和加強,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重文件、輕法律”,“重長官意志、輕法律規范”,“重結果、輕程序”等一系列與法治精神不相符合的工作作風和行為方式。像有些社會服務管理工作強調行政權的痕跡明顯,沒有擺脫“以費代管”、“以罰代管”等單一的傳統型的行政管理模式。另外,在社會服務管理中仍然存在所謂“專項行動”、“百日行動”等執法行為,這些執法方式不僅與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相違背,而且這種執法方式由于缺乏穩定性和連續性,對社會服務管理所追求的行政執法效果是一種負能量,從側面反映出相關政府機關履行職權不到位,行政不作為的問題,而且從根本上說,這種“運動式執法”還會給民眾造成“違法常態”、“違法不究”、“誰遇上誰倒霉”的惡劣影響。
3.司法公信力有待進一步提升
一方面,訴訟成本較高,“贏了官司輸了錢”、無時間訴訟,讓普通百姓的訴訟效益難以體現;另一方面,現有的司法能力也難以滿足人們對司法的需求,司法基本保障難以實現;再者,司法機關因為任務重,人員少,裝備落后,所以辦案期限普遍較長,很多復雜的疑難案件在較長時間內無法辦結。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人們對司法的滿意度、對司法公正的認同度、對司法的遵從度都不高,因此,現實生活中,人們信訪不信法、信關系不信法的現象依然存在。
1.轉變社會治理理念,做好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頂層設計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首先要轉變社會治理理念,特別是要樹立法治理念和服務理念,用法治思維處理社會事務,用法治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而轉變觀念首要做的是對社會治理創新法治化建設進行頂層設計,加快出臺《泰山區社會治理法治化規劃綱要》,將規劃與法治相融合,全面規劃社會治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建設,重點加強公民權益維護、基層社會治理服務,基層社會組織培育與服務、公共服務管理、社區自治等地方性法規的制定,增強法律的可操作性。
2.完善社會治理立法,建立健全社會治理創新法律服務體系
民主科學立法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基礎。一方面要在科學制定新法規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有關社會服務管理方面的地方性法規清理制度,組織專門人員定期對地方性法規進行清理,及時修改、廢止不適應實際或嚴重脫離現實的法規。以此來構建多層次、協調配合、功能互補的社會治理法律體系,為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法制保障,實現法律服務群眾工作的制度化、常態化。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民意采納機制,健全民主參與機制,注意聽取不同利益群體的立法訴求,擴大公民對立法的有序參與,增強立法的民意基礎。
3.嚴格社會治理執法,不斷提升依法行政水平
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是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關鍵。
首先,要做到政府職能的法治化,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只有把政府權力限定在合法的范圍之內,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建立健全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進一步明晰法律賦予了什么權力、權力的邊界在哪里、行使權力的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權力應該承擔什么責任等,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防止政府及工作人員濫用權力、越權和不作為,這樣才能使政府的行政權威得到全社會的一致認同,從而增強政府的公信力,同時也可對政府行使公共權力形成有效的約束。
其次,完善行政執法方式,實現社會治理由“運動式”推進向法治化、長效性治理轉變,努力推動各級政府由習慣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社會向注重運用法律手段治理社會的轉變,為全面提升依法執政、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治理社會的能力和水平奠定堅實的基礎。
再次,切實加強行政執法監督。健全各行政部門的執法執業考核評價體系,細化執法標準,在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的基礎上,自覺接受群眾和輿論監督,認真開展行業內執法檢查,嚴格執法考評并落實行政問責制度,促進公正廉潔執法執業。
4.推進全民普法教育,增強法治建設社會力量
要形成全社會遵紀守法和依法辦事的氛圍,關鍵是要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各級領導干部和廣大公務員要率先垂范,盡快提高法治思維和法律素質。這需要加強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守法的法治考評,完善黨委(黨組)中心組學法、政府常務會議專題學法等制度,還要以“黨校”為主陣地,抓實領導干部學法、用法。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落實法治建設領導體制。把領導干部帶頭學法、模范守法、依法辦事作為樹立法治意識的重要環節,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考察各級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使領導干部自覺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維習慣。
另外,還要形成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加快建設知識普及、觀念引領、能力培養“三位一體”的法治文化體系。把法治文化建設與廉政文化、傳統文化、行業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環境文化等有機結合,引導群眾依法合理反映訴求、維護合法權益,切實在全社會培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弘揚法治精神。
再者,要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普法。建議建立健全社會組織與行政機關之間的良性互動,在法治軌道上協調各方社會力量,讓包括各級專家學者、社區志愿者、律師志愿者、大學生志愿者以及各類新聞媒體等在內的社會力量都組成全民普法的生力軍,并且進一步創新研究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渠道和方式,健全完善公民參與機制,不斷推進公民參與法治建設的規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
[2]李樹忠.全面認識基層治理法治化[N].光明日報. 2014-11.
[3]劉旺洪.社會管理創新與社會治理的法治化[J].法學,2011,(10).
[4]蔡樂渭.社會管理創新的法治之維——論法治視角下社會管理創新的重點[J].領導科學,2011,(12).
[5]王增杰.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思考[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5,(2).
[6]白小英.基層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EB].陜西法院網,2015-1-17.
[7]付子堂.論建構法治型社會管理模式[J].法學論壇,2011,(2).
[責任編輯:李佳佳]
黃春田(1980—),女,中共泰安市泰山區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社會管理;毛蘇蘇(1988—),女,中共泰安市泰山區委黨校教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山東泰安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