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剛
當前價格機制改革闖關的難點和重點
潘毅剛
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推進價格機制改革的若干意見》。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再次提及要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
國家已經非常明確地提出了價格機制改革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改革已進入攻堅加速期。根據《意見》要求,到2017年,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基本放開,政府定價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到2020年,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基本完善,科學、規范、透明的價格監管制度和反壟斷執法體系基本建立,價格調控機制基本健全。
價格改革是讓市場在配置資源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核心環節。自去年11月份以來,我國藥品、軍品、部分交通運輸、郵政、公共服務等近60項商品和服務價格權限,被放開或下放;隨著電價改革啟動、天然氣價格并軌和鐵路貨運、環保價格逐漸理順,重點領域價格疏導機制正在形成。這也被國內外輿論高度評價為“1992年以來力度最大的價格改革”。
但是,價格機制改革能改的、好改的,能放的、好放的都以得到推進。截至目前,中央定價目錄調整之后大幅縮減定價范圍,由之前17個種類減少到7個種類,具體定價項目從之前約100種已減少到20種。顯然,當前價格機制改革剩下的都已是“硬骨頭”,在價格機制改革深水區要取得實質性進展,“破三難、闖三關”勢在必行。
破“兩難問題”之難,闖重點領域改革推進關。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歷程其實就是一部價格機制調整改革的歷史。經過“雙軌制”等幾次“驚心動魄”的價格闖關,我國大部分的商品和服務價格早已放開,實現了由市場來決定價格。但是在資源型產品、公共型服務、壟斷性領域的價格機制一直以來實質性進展不大。此輪價格機制改革的重點,就是要加快推進這些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根據《意見》,改革深化的重點領域有六個方面,即農產品價格、能源價格、環境服務價格、醫療服務價格、交通運輸價格、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價格。這些領域或事關國民經濟命脈,或事關企業持續發展,或事關老百姓切身利益,長期處在較為矛盾焦灼的“兩難”狀態。比如,農產品既要調動經營主體積極性保證供應,又要控制價格;能源既是競爭性商品,又是民生必需品,供給側要面對起伏不定的國際市場,消費側又要保證價格穩定;環境成本內部化和追求高速經濟發展的矛盾;保障高質量醫療衛生服務和“看病貴”的矛盾;等等。要打開這些“死結”,必須對改革面臨問題有清醒地認識和周全的準備,從《意見》來看,此次改革是遵循三條原則來加快推進改革。其一,正確區分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前者強化保障,抑制價格過快過大上漲,保證市場供應,后者加大市場競爭,滿足差異化需求。其二,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強化供給端市場化競爭,凡是市場能發揮作用的競爭的領域和環節要加快放開,擴大供給,讓要素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其三,正確處理改革與穩定的關系。要探索在守住民生保障底線的前提下推進改革的路子,統籌兼顧行業上下游、企業發展和民生保障、經濟效率和社會公平、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等關系。

圖/金川
破統籌協調之難,過重大體制制度配套關。當前的改革能“單兵突進”的改革幾乎已沒有。價格改革更是諸多改革中的核心環節,涉及很多深層次矛盾,面臨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統籌協調難度很大。單憑價格改革解決不了問題,必須協調配套推進。具體來看,五個方面的協調極為重要:一是價格機制改革要與國企改革相協調配套,國企自身改革不動,不真正向市場讓利,一些壟斷性領域和公用事業領域的相關價格改革將難以推動,最后市場只會“放而不進”。二是價格改革要與財稅改革相協調配套。環境服務價格、農產品價格以及公用事業和公益性服務價格的改革,必須有財政投入與價格調整相協調的機制,否則將無法保障必要且可持續的生態補償、農產品補貼以及政府購買服務的支出,必須系統考慮設計。三是價格改革要與金融改革相協調配套。價格總體水平的穩定歸根到底還是一個貨幣現象,實現金融穩定,控制金融風險是保持價格改革波動的風險不傳導擴散的核心所在。四是價格改革要與投資體制改革相協調配套。擴大民間投資,加大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都是當前價格改革重點領域的重要參與方,促進各方公平競爭,激發投資主體熱情,參與到價格市場化改革中來,是取得價格機制改革進展的重要支撐。五是價格改革要與收入分配改革相協調配套。價格改革是利益調節的改革,無論是調節壟斷部門的高收入,還是保障低收入人群的基本需求,都是價格改革必須予以考慮的目標和重點。
破“放而不亂”之難,過政府定價監督管理關。價格機制改革不是“一放就靈”。事實上,近期青島的“天價蝦”事件以及教育和醫療衛生等領域的改革教訓證明,改革放權市場更要加強監管。此次《意見》中,特別強調了價格機制改革要“放管結合”,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但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和網絡型自然壟斷環節,要實現政府定價的科學化,優化價格服務,不亂作為,但也絕不缺位、不作為。要破除以往的“一放就亂、一亂就收”的悖論,三方面工作非常重要:一是明確政府定價領域,把凡是需要政府來定價的頒布政府定價目錄,建立成本調查中心,強化成本調查監審,嚴格規范政府定價行為,堅決管細管好管到位。二是要健全政府價格管理和監督機構,進一步增強法治、公平、責任意識,強化政府在事中事后監管,加強行業中介組織建設,通過健全規則、加強執法,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和促進公平競爭,確保各類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不產生異常波動,影響民眾基本生活。三是要讓政府定價接受社會監督,過程透明,實現定價的科學化、透明化,提高社會民眾參與度,抑制不合理的定價。
總之,價格機制改革“破三難”、“闖三關”箭在弦上。價格機制改革既是國家最頂層的設計之一,更需要各地結合自身實際,提高改革的自覺性、緊迫性,加快創新探索。價格機制改革對地方短期而言似乎是難推進且效果不直接的改革,但必須看到,讓各類要素充分市場化,讓資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讓好的企業得到實惠、壞的企業付出該付的成本,讓老百姓得到最價廉物美的公共品,讓社會發展的成本降低,卻是當前轉型升級所必修的功課,也是所有改革的終極目標之一,一旦得以推進,它的經濟社會效益和影響將不可估量。
作者為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