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益康
彈好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協奏曲
——關于浙江“十三五”協調發展的思考
顧益康
“舟順川則游速、人順路則不迷”。黨中央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作為“十三五”規劃與發展的理論指南,這是我們黨對中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和新把握,也是指導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強大思想武器。堅持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導,牢牢把握小康社會建設中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建設的整體性,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協調發展,對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顯得尤為重要。
堅持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導,首先就要全面正確地理解和把握協調發展的科學內涵及其內在規律性。從總體上來講,協調發展就是要著力實現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平衡性、包容性和共享性,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統一性,就是要從全面小康是廣大人民群眾共建共享的小康,是一個民族、一個地區都不能掉隊,一個群體都不缺席的小康目標出發,來強調協調發展的重要性。堅持協調發展還要從馬克思主義實踐論、認識論、矛盾論出發,清醒地認識經濟社會是在矛盾中發展、在解決矛盾中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協調發展還要把握好矛盾兩個方面事物內在的聯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機理機制,要通過對內在機理的調整和外部環境的改善,促進矛盾和不平衡雙方的對立排斥和不平等狀況轉化為平等和互促共進協同發展狀態。
協同發展從戰略上來講,就是要整體實施發揮比較優勢戰略、差異性發展戰略、補短板的發展戰略。從新世紀以來的浙江發展實踐看,“八八戰略”就是全面整合了發揮比較優勢戰略、差異化發展戰略和補短板發展的一個大戰略總戰略。浙江十三五堅持協調發展就必須堅持實施“八八戰略”不動搖,針對新常態下浙江發展遇到的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摸準發展的短板,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加以破解。圍繞高水平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浙江重點要破解三個方面的協調發展難題。
第一,要按照城鄉居民共享美好小康生活的目標要求,補齊“三農”發展的短板,縮小城鄉發展差距,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
要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著力形成四大都市區、區域中心城市、縣級城市、中心鎮、特色小鎮所組成的優化的城鎮結構,著力強化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機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盡快改變農村教育、醫療、科技、文化落后于農村狀況,加快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進程,讓廣大農民群眾實現幼有好教、病有良醫、老有樂養、弱有善助,過上無憂無慮的體面的小康生活。
要在產業發展上,按照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要求,補上農業發展的短板,做強高效生態農業。要以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優化,按照農業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多功能化、綠色化、品牌化的要求積極推動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通過“接二連三”打造農業全產業鏈,培育農業新業態、新產業,大幅度提升浙江農業資源的產出水平和價值量。同時,加快農業新型主體的培育,讓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力量,全面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的水平,加快構建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農合聯組織的發展和成長。
要深入全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把建設美麗鄉村與經營美麗鄉村緊密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美麗經濟,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要按照共創共享的共富鄉村、綠色農業的田園鄉村、互聯網+的智慧鄉村、文化為魂的人文鄉村的新要求不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水平,要發揮美麗鄉村的魅力優勢,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農家樂、民宿經濟等美麗經濟,走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讓美麗鄉村成為農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園,成為城市市民向往的生態公園。

圖/金川
要進一步深化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全面推進戶籍制度、土地制度、產權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破除城鄉二元分割的體制障礙,賦予農民平等的發展權利、公民權利和財產權利,促進城鄉資源要素平等交換和優化配置。同時要掀起城鄉互聯互通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城鄉互通的創業就業和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強大動力,既鼓勵引導農民到城鎮創業就業,又鼓勵工商企業、城市市民到農村農業投資創業。
第二,要注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補上山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發展滯后的短板,實現縣縣同步小康目標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浙南、浙西和浙中山區既是浙江大江大河的源頭地區,也是浙江重點生態功能區和低收入人口比重相對較高的地區。原來的26個欠發達縣雖然已經摘掉了欠發達縣的帽子,但要改變發展滯后狀況還需要作出艱苦的努力,這些重點山區面臨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重任務,確保這些縣一個不少同步小康是協調發展的重要標的,也是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確保完成的任務。
在政策舉措上,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區域協調發展中的宏觀調控主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在微觀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政府要進一步推動山海協作,通過發展大交通、大數據、大協作,建立區域之間更加便捷的交通網、信息網、物聯網,促進區域之間互惠互利的合作。在進一步強化山區生態功能區環境保護的同時,按照綠色發展、生態富民和科學跨越的要求,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和生態產業,做大做強高效生態農業、生態型制造業和生態服務業,要把生態旅游業、休閑農業、生態人居業、健康養生業培育成為新興支柱產業和經濟新的增長點。同時,要對這些地區的低收入群體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扶持,要努力實現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精準小康的遞進目標。要針對不同對象的具體困難情況,分別采取加大產業幫扶、教育幫扶、醫療幫扶和低保政策兜底等措施,努力使低收入群體也能改變生活困頓狀況,增強發展能力,提高收入水平,都能過上體面的小康生活。
第三,要致力于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比翼齊飛,補上精神文明建設短板,做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從浙江當前實際來看,精神文明建設落后于物質文明建設的問題在各個層面都不同程度存在,大力推進文化強省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提升全體浙江人的文明素養和人文素質,提升浙江發展軟實力的任務緊逼而又艱巨。必須以抓經濟建設一樣的精力來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用提高發展硬實力一樣的勁頭來提升文化軟實力。
要用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觀凝聚共識、匯聚力量、集聚智慧,形成齊心協力、共創共建文化強省的良好氛圍,大力弘揚以務實、守信、崇學、向善為內涵的當代浙江人共同價值觀。要努力推進人文城鄉建設,堅持以人為本、文化為魂、以德為先,著力提升城鄉居民的人文道德修養和文明禮儀水平,堅持德育教育從娃娃抓起,家庭、學校、社會一起努力,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形成崇德向善的人文品性。在全社會倡導和形成以德從政、以德從業、以德務農的良好職業道德風尚,努力提高全省人民的文化知識素養、科學技能素養、衛生健康素養和人文道德素養,增強全體人民的整體素養,全面提升浙江發展軟實力。
作者單位: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