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剛
促進浙江消費需求持續擴大的十條建議
潘毅剛
·前瞻“十三五”·
消費是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市場投資著力的起點。經濟穩,消費繁榮;消費穩,則經濟穩定。持續擴大消費需求是穩定經濟、促進投資的關鍵舉措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不減,從趨勢來看投資的關鍵性支撐作用邊際效用趨減,受匯率、價格等多重因素影響短期內出口增長提升難度較大,穩定經濟增長的重任就落在保持消費持續增長上來了。
從歷史經驗來看,無論是經濟周期的調整,還是結構調整轉換,消費增長的穩定性是遠大于投資和出口,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貢獻也遠大于投資。據筆者早期對浙江三大需求與經濟增長貢獻的測算,在1986-2006年間,浙江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每增長10%,則浙江GDP年均增長率將提高1.64個百分點,而消費則拉動GDP提高5.9個百分點,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要明顯小于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近三年,由于投資增速的明顯下滑,消費的GDP增長貢獻度雖有所降低,但依然是經濟增速“穩定之錨”,2014年浙江消費對GDP增長貢獻率仍達到50.2%。
不過,我們也應看到,很長一個時期浙江消費增長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持續較快增長態勢。但是,近年來卻出現了波動態勢,增幅明顯減小。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已從2011年17.4%逐年下降到2014年的11.7%。2015年1-8月,僅比去年同期增長7.9%,增幅比1-7月提高0.2個百分點;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只有8.2%
分析消費增長回落主要有五大原因:一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企業利潤不佳,政府、企業和居民收入增長放緩。二是房地產和權益市場的資產泡沫擠出,居民財富有所縮水,影響居民消費支出意愿。三是消費結構不斷提升,汽車、住房等大宗商品性消費趨于飽和,消費增長更多地體現為服務性消費。四是消費方式改變,網絡消費異軍突起,一部分消費從線下轉到線上,也并不完全反映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指標中。五是消費環境仍待改善,消費品質量和服務難以滿足消費者需求,部分消費外流或難以得到滿足,影響消費意愿。
要看到,消費是經濟循環的終點,也是市場投資著力的起點。消費增長與GDP增速無論是上臺階還是下臺階都基本同步,且互為因果關系,互相作用。經濟穩,消費繁榮;消費穩,則經濟穩定。因此,持續擴大消費需求是穩定經濟、促進投資的關鍵舉措。結合當前形勢,提出十點建議。
(一)正確把握當前消費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當前消費發展有五大新特點:一是從空間看,城鄉區域消費市場差距巨大,農村消費結構升級具有較大潛力,市場投資和增長空間巨大,從農村網購高漲和股權投資的投向可以得到驗證,這也與我們認為城市是消費增長的主力,有所出入。需避免的誤區是,當前農村市場并不是只有潛在需求,而沒有消費能力。相反,浙江的農村較為富裕,購買力非常強大,關鍵是如何引導和保障。二是從內容看,從排浪式的大眾商品消費向個性化、虛擬化、服務化的健康、精神層面的發展型、服務型、享受型消費轉變。三是從方式看,移動互聯網的廣泛運用,使得消費方式更多地以場景消費、線上消費、線下體驗的方式實現,大型賣場、商貿綜合體等傳統消費業態面臨嚴峻挑戰,數據消費成為新時期的突出亮點。四是從動力看,消費增長的根本動力不僅取決于消費者的持久性收入預期,也很大程度上來自于生產者對消費的引領。薩依定律所說的供給自動產生需求失效。從蘋果手機、小米等電子產品消費趨勢來看,消費需求的產生對生產者提供消費品的品質、性能提出了更大的要求。并不是所有供給都能擴大消費,有效供給才是消費推動的重要動力,否則就是過剩產能。五是從分工看,政府和中介組織在促進消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如何發揮政府有為之手促進收入分配、消費環境、信用構建乃至消費規則的公平性,加強民生、教育和人力資源培育的支出有效性,與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一樣重要。

(二)把持續擴大消費增長作為中長期戰略。不要把擴大消費增長作為短期穩定經濟增長的主要手段,也不應希望短期快速拉升消費需求。促進消費的中長期戰略頂層設計的重點不是追逐消費熱點,而是落腳到強化法治化的制度供給,進一步系統性界定好政府、企業、市場、消費者、中介組織、新聞媒體等在促進消費中的權、責、利關系,把制度設計的關注點放在升級產業結構、促進健康衛生、人力資本消費、養老服務、跨境消費、服務消費等與產業結構、人口結構、社會結構、收入結構變化緊密相關的重點領域,充分發揮制度和政策優化消費環境、有效監督和調節的作用。
(三)推動全體居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浙江消費發展歷程表明,沒有“藏富于民”的收入分配結構,不可能有持續擴大的消費需求。建議要進一步改變財富向政府集中、向資本集中、向壟斷行業集中的不公平合理的分配結構,通過進一步減稅、減費和提高勞動所得、提高社保水平擴大居民收入,提高消費傾向。在“四個翻一番”基礎上,實施新一輪浙江收入七年倍增計劃。精準托低,加大對困難群體和落后地區人群的轉移支付,實施精準扶貧計劃。加快擴中,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縮小行業間工資水平差距,推行職工持股計劃,加快培育壯大中產階層。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尊重企業家精神,加大對創業創新的支持力度,搭建多層次的創業創新平臺和載體,建設各類孵化器、加速器和眾創空間,并進一步提高勞動和財產性所得。適度限高,在清理壟斷企業、灰色收入等不合理收入來源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探索落實中央財稅體制改革,削減征稅項目、降低征稅水平,著力解決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承擔過高非稅費用成本的問題,加快調整消費稅征收范圍、稅率結構和征稅環節,適時出臺遺產稅制度,鼓勵高收入人群投入慈善事業發展,用合理的制度設計,調節高凈值收入人群與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擴大。
(四)提高社保資金統籌效率和增值效益。浙江是經濟發達省份,社保水平也有必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匹配,這也是提高居民消費傾向和支撐創業創新創富的重要保障。要不斷提高社保資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加大財政對社保投入的支出。發揮國有資產的公益性作用,建立常態化的壟斷行業和國有企業收租分紅機制。探索利用國有企業利潤增長做大做實社保基金的聯動發展體制,并尋找妥善投資途徑,不斷提高可持續的社會保障水平。
(五)促進區域性資本市場健康發展,進一步完善創業創新發展環境。資本市場一頭連著收入,關系消費,一頭連著投資,關系未來,是促進消費繁榮,鼓勵有效投資的重要載體。要加快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進一步構建完善監管體系,規范市場,提升公平性,用好資本市場的企業定價、放大投入和投資未來的作用,讓資本市場不再是政策市,成為創新市,實體市,有效支持知識創富、智力創富、實業創富。
(六)多措并舉積極穩定住房消費。目前來看,短期能替代住房及其衍生產品消費的大體量替代熱點尚未出現。建議要保持住房消費政策的連續性、持續性,在控風險、擠泡沫的同時,要通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財稅政策等政策的設計,促進房地產行業平穩健康發展。一是加快構建政策性住房消費金融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住宅政策性金融機構,目前在開發環節已有國家開發銀行介入,但在住房消費金融環節,尚未破題。要進一步探索創新住房消費金融體制機制,為廣大住房消費提供低成本、長期性的金融支持,緩解商業性金融支持不足問題,降低整個住房金融體系風險。二是要進一步建立完善“宜租則租、宜買則買”的住房保障供應體系,逐步取消住房保障的戶籍限制,鼓勵農業轉移人口的城市化,加大大中城市住房保障力度,讓廣大居民能夠實現安居樂業。三是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加快改革。逐步降低城鎮住房建設和交易環節稅負水平,提高住房存量資源的流動性,進一步釋放潛在的購房需求,并使房產稅最終全面覆蓋存量房和新增住房。
(七)改善農村居民和農產品消費設施和流通環境。一是進一步加大供水、供電、交通、通訊等農村基礎設施投入,在推進小城市培育試點鎮和中心鎮建設中要做好商貿流通方面的規劃,用足用好國家各種惠農政策,為各種家電汽車和日用消費品進入農村消費市場創造良好條件和氛圍。二是打造電子商務加連鎖超市的農村電子商務新模式。農村連鎖店通過網絡平臺與總部實現開放式商品、服務管理,拓展農村連鎖超市業務、服務領域,逐步形成鄉、鎮、村多級三農服務站。三是大力推行品牌化經營。加快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地理標志產品,強化證后監管。加強農業領域“電商換市”。支持綠色農產品開展直供直銷,積極推進綠色農業品牌產品專銷柜、放心店和專業市場建設,增強市場服務功能。四是引導、鼓勵流通企業向農村延伸網點,加強農村消費市場建設。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加工配送、冷藏冷凍、檢驗檢測和安全監控等設施建設,加大農產品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加快建立主要品種和重點地區的冷鏈物流體系。
(八)強化服務供給積極培育新型消費熱點。未來服務性消費將是消費需求增長空間最大的領域。但當前來看,我國服務性消費的需求旺盛,供給能力卻不足。建議既要大力發展消費信貸,出臺鼓勵政策,促進新型電子產品、智能家電、節能環保汽車、環保家居建材等綠色循環商品的消費,又要適應居民消費習慣的轉變,加大教育、文化、健康養老、旅游等基礎設施投入,健全和完善休假制度,為培育新的服務性消費熱點提供設施和制度支撐。在貫徹執行國務院已出臺的相關政策基礎上,重點圍繞信息服務、文化娛樂、旅游休閑、體育健康服務、養老與家庭服務、教育服務等潛在需求巨大的消費熱點,改革創新破除體制性機制性障礙,引進和培育高水平的服務企業,強化服務供給保障,鼓勵“跨境消費”和“跨區域消費”回流。要進一步提高服務業從業者素質,加強專業化和規范化培訓,提高服務消費水平,加強服務行業資質認證規范化建設,全面提高服務環境建設,保障居民愿意消費、放心消費和持續消費。
(九)發揮政府和中介組織在促進消費中的關鍵作用。一是加強消費相關的統計管理工作,特別是加強網絡消費和服務性統計,將各類型的消費活動納入統計,輔助政策決策。二是推行嚴格的商品消費和服務性消費質量監督管理,鼓勵商品經營企業采用規范管理,健全企業進貨查驗、購銷臺賬等制度,保證商品源頭質量,依法嚴查商品質量問題。三是適應網絡消費發展趨勢,積極推動全省一體的信用體系建設。逐步提高電商平臺的準入標準,加強對網商的管理;出臺相關網絡誠信的法律法規。四是發揮中介組織在知識產權保護、消費維權、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公平調節作用,強化消費領域的法治保障和支撐,減少供給和消費的嚴重信息不對稱,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
(十)進一步優化中央、省和地方的事權與財權結構,保障地方民生和公益類消費政府性支出穩定增長。政府性消費支出占最終消費比重不低,當下沿海省市政府財力增長70%以上都是用于民生支出。建議加快探索既有利于中央和省級政府層面統籌,也有利于地方又好又快發展的財稅分配機制,規范垂直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關系,增強地方政府民生和公共服務支出財力保障,有效保障地方民生改善、技術創新、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剛性支出,實現地方政府權責利的對等,提高地方財政收支平衡能力。同時,也要推動各地發揮政府的市場引導作用,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特許經營、公私合營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加大對科技、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衛生、決策咨詢等領域的投入力度。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