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有效投資的風口:特色小鎮
浙江省政府咨詢委學術委副主任、研究員


在種種效應之中,規劃建設特色小鎮“是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抓手”,是毫無懸念的
在經濟下行壓力有增無減的背景下,投資對于穩增長的關鍵作用日益凸顯。和全國有所不同的是,浙江意外地推出了特色小鎮這一載體。省政府有關特色小鎮創建的文件精神明確要求,“每個(小鎮)原則上3年內要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0億元左右,”并且這其中還不包括住宅和商業綜合體項目。有領導為此專門算過一筆帳:“以100個特色小鎮計算,3年累計直接投資至少在5000億元以上”。
規劃建設特色小鎮的意義是多方面的,但種種效應之中,它“是擴大有效投資的重要抓手”,卻是毫無懸念的。
抓手體現之一,是作為特色小鎮基礎的特色產業的投資,會有一個大的提升。當下投資困局中,最低迷的還當屬產業投資尤其是制造業投資。這不但因為眼下到處都是產能過剩,還因為市場需求不旺帶來的前景迷茫。究其實,在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里,真正過剩的只是供需契合度相對低下的那一部分能力。目前特色小鎮的產業選擇,無非三大塊:一是引領趨勢和潮流的新興產業,例如云計算、地理信息、基金等;二是歷久彌新的經典產業,例如絲綢、黃酒、劍瓷等;三是一般制造借“互聯網+”和“文化創意+”等創新,變身為和市場需求高契合度的那一部分供給,例如皮革、毛衫、襪業等產業的時尚化。對這些產業的投資,不同于一般的產業投資,是有市場、有前景、有持續競爭力的投資,因而是有效投資。
抓手體現之二,是作為特色小鎮自身的基礎設施投資,會有一個大的拓展。作為產業和人口的承載力,小鎮的水、電、路、信(信息化基礎設施)等,都是需要進行高標準的填平補齊、配套成龍的。另外,承載特色小鎮產業(制造)、文化和旅游“三位一體”功能的基礎設施供給,也是不可或缺的,譬如科技館等社會事業的基礎設施,旅游接待中心等旅游業的基礎設施。小鎮多半是要立足于早已形成的居民點、產業園和歷史街區拓展的,有時改建甚至比新建還要吃力費時,例如河道的疏浚、馬路的修整、立面的改造、綠化的擴充,如此等等。要做到小鎮的生產、生活、生態的“三生融合”,工業化、信息化、城市化的“三化驅動”,不對其基礎設施進行系統的一番規劃建設和有機更新,特色小鎮的美好藍圖終究是要落空的。
抓手體現之三,是作為承載小鎮居民工作、學習、生活的房地產和生活設施投資,也會有一個大的進步。浙江多有外來常住人口二三倍于當地戶籍人口的建制鎮,以總人口規模論,早已是小城市甚至接近中等城市。但受制于現有體制的束縛,往往不得已以城中村、城鄉結合部的形態存在。如何結合特色小鎮的創建,將這一部分擁有生機和活力的產業區塊,加以真正的“新型城市化”,是一樁既有利于發展、又有利于民生的大好事。
上述三個方面的投資需求,在特色小鎮創建進程中都是客觀存在的。但要將這種潛在的投資需求,切實轉化為有效投資,還要強調三個環節:一是編制小鎮的發展規劃和建設計劃。發展規劃是對特色小鎮生產、生活、生態未來發展的總體謀劃和戰略規劃,建設計劃是落實發展規劃的項目布局和形象進度。規劃“虛要虛到家”,計劃“實要實到位”,兩者虛實結合,效果相得益彰。
二是要有戰略投資者和平臺企業。塊狀特色經濟離不開當年的“小狗經濟”,但進入到創建特色小鎮的今天,眾多生產同一產品的小微企業,不能仍然還是“一盤散沙”。需要養成“航母戰斗群”的現代戰爭意識,善于圍繞著引進或培育的戰略投資者及平臺企業,形成一個除艦載機群之外,還包括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潛水艇和補給艦在內的有機綜合體,其中最核心的還是作為戰斗群指揮樞紐和作戰平臺的航空母艦。
三是改革投資管理體制和機制。省政府已多次明確,“特色小鎮由各地自主規劃、自行審批,省政府不再審批”,并指出,“特色小鎮建設強調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在規劃建設中的主體作用”,“一定要擯棄‘先拿牌子、政府投資(基礎設施)、招商引資’等傳統做法”。換一種新體制,或許就會產生一種新機制,開創一個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