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式創新”的抉擇


企業創新必的出路在于,必須要有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為我所用的開放式精神
創新一詞已經廣為人知,科技創新被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驅動也被確立為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國家新戰略。但是,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這些年盡管在創新意識、創新投入、創新能力和創新成果等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步,卻在突破舊的創新模式方面進展甚微,至少是乏善可陳。
總體上說,目前企業的主流創新模式仍是企業內部研發為主的模式,即“封閉式創新模式”。說得好聽叫作內部創新,說得不好聽就是“單打單干”甚至被戲稱為“閉門造車”。
從特點上看,這一傳統的創新模式呈現出極強的封閉性、排他性、高成本性和低效性。封閉性,主要指創新研發活動自說自話、自我運作、自我服務;排他性,主要指創新技術與成果的獨占獨享,高度保密;高成本性,主要指創新組織、人員與經費全部由企業自建、自我承擔而造成;低效性,主要指創新成果難以回報高額的研發成本,或者有時不能即時為本企業所用而造成的效率低下與成本積淀。
在當下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和技術環境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的情勢下,一方面,行業內部研究的效率較低,行業領先者的創新能力存在不斷下降的規律;另一方面,局限于內部自我循環的創新,長期來看,無法應付市場的快速變化而與市場需求脫離,從而造成極大浪費。這就決定,隨著技術員工流動性的日益增強、產品生命周期的日趨縮短以及外部創新資源可用性的日漸提高等,閉門造車的創新模式面臨著巨大挑戰和變革創新的壓力及迫切。
出路在于,在創新之路上,同樣必須要有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為我所用的浙企所一貫引以為豪的開放式精神。
從企業創新史來看,企業創新模式總體上經歷了最為主要的三個發展階段,從線性模式階段發展到互動模式階段,再發展到如今的開放模式階段。即從單一的、單向的內部研發,到結合考慮市場應用績效等反饋因素的內部研發,再到既立足內部研發又高度重視外部創新資源利用與共享的開放式創新。應該說,從全球范圍來看,企業創新活動的突飛猛進及其模式創新的日新月異,都是遠遠走在理論探索的前面的。
一般地,從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來說,實踐也往往是會先于理論的,這也就是為何“理論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樹常青”這句名言總是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原因了。企業創新模式的發展也確是如此,當開放式創新已經萌芽并在先進的企業中實施取得成效時,理論研究開始關注這一現象,并加以抽象概括上升為規律性的認識。當然理論又反過來指導實踐取得進一步的成效與突破,這也正是理論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從國際經驗來看,當年施樂公司在美國加州帕洛阿爾托的研發中心的誕生成為封閉式創新走向開放式創新的肇始。該研發中心研究開發了許多重大技術成果,例如首先發明了圖形式用戶操作界面、以太網聯網方案、制圖程序等,但這些技術成果的絕大部分沒能為施樂公司主業所用,反而是被諸如微軟、蘋果等信息科技企業所用并推動其蓬勃發展。以此發軔,IBM和英特爾等為代表的公司在開放式創新實踐進程中大嘗甜頭并獲得長足進步,這些公司或廣泛利用外部創新知識來開發自己產品、或以風險投資形式參與其他新建企業,日后共享研發成果。這些都構成為開放式創新實踐為企業激活潛能、注入新動力的生動事例。
從理論來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的教授亨利·切斯布魯爾(HenryChesbrough)是“開放式創新”這一概念的提出者和理論的奠基人。在其所著《開放式創新——進行技術創新并從中贏利的新規則》一書中,系統地研究了開放式創新的典型案例、相關利益方構成和風險管理方法等。就開放式創新的相關利益方來說,主要有全體員工、領先客戶和消費者、供應商、技術合作者、科技研究專家,這就意味著企業創新不僅要內部開放,而且在外部也要對全社會開放。
從浙江企業的創新模式現狀來看,也許因為很多都是民營企業之故,習慣于凡事自力更生,它們不很開放,這將會限制它們的革新潛力。可以相信的是,浙江企業的開放式創新雖然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是一旦上路,浙企中誕生蘋果那樣的創新企業也是可能的。
中共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