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軒
一項改變中國物流生態的實踐
——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紀實
焦軒

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作為國內最大的物流信息交換標準制定者,打通了相互孤立的物流信息系統,實現一個標準互聯互通,成為推進物流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孵化器”。一個個“平臺+”的應用,正在給中國的物流業生態帶來深刻的變化
1983年,隨著TCP/IP協議的應用,因特網上的電腦實現互聯互通。經過近20年的培育,互聯網+席卷全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經濟神話。
2007年,浙江交通開啟以信息化提升物流業的探索,一個名叫LOGINK的平臺在杭州誕生。幾年后躍升為國家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成為交通運輸部和浙江省政府發起、多方共建的公益、開放、共享的公共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列入《國務院物流業發展中長期規劃》重點工程。
平臺作為國內最大的物流信息交換標準制定者,打通了相互孤立的物流信息系統,實現一個標準互聯互通,成為推進物流領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孵化器”。一個個“平臺+”的應用,正在給中國的物流業生態帶來深刻的變化。
浙江物流市場,企業散小弱情況嚴重。全省36萬家運輸企業,戶均只有1.3輛;100輛以上的不到0.1%,信息化水平相當低,企業間信息系統難以互聯互通,直接影響物流效率。而平臺的LOGINK標準制定出臺后,也面臨著向市場推廣落地的難題。
以信息化提升傳統物流業,浙江交通先手落子。“省委省政府的態度非常明確,要求‘堅持抓’、‘堅決抓’、‘堅定抓’交通大物流建設。”浙江省交通運輸廳黨組書記、廳長郭劍彪說。
一項政策應運而生:按平臺標準開發物流通用軟件向企業免費普及,并鼓勵已有物流管理系統的企業按平臺標準作接口改造,省里補助接口改造的費用。
“這相當于兩步并作一步走。物流信息是跟著軟件走的,按平臺標準開發的物流軟件普及了,既能加快信息化進程,也能使標準落地。”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局副局長胡奕軍說。
2012,交通運輸部召開全國交通運輸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聯席會議,在全國層面推進平臺建設。隨著平臺影響越來越大,全國各地的主流物流軟件開發商紛紛與平臺開展合作。哈爾濱飛揚物流軟件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聽到平臺的理念和架構后,第一感覺是終于找到了組織。”飛揚物流軟件公司總經理陳楊說。
“標準太重要了,交換太重要了”。這是陳楊說得最多的話。這恰恰是市場想做卻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
政府主導了企業想做但做不了的事情。原本相互孤立的物流信息系統,現在能夠按照共同的標準接入平臺實現互聯互通。各方只要做一次信息系統接口改造,就可以通過平臺進行交換,實現原來一對一數據交換到一對多的交換。
“這好比修路,以前連一次要單獨修條路。平臺搭建一條無形的信息高速公路后,只需修條匝道,就能把信息連回家。”陳楊說,“新的客戶上門,我們都推薦按照國家平臺標準建設信息化系統。”
錢塘潮涌,順潮才能有為。平臺標準迅速覆蓋了全國70%以上TMS系統,成為國內最大的物流信息交換標準制定者和物流互聯網根服務器。并走出國門,牽頭組建東北亞物流信息服務網絡合作機制,啟動了與歐盟、聯合國亞太經社會等國際組織的合作,受國際標準組織(ISO)第七工作組邀請參與智慧運輸系統相關標準制訂工作。跨越行業,強化與鐵路、航空等綜合交通運輸方式和海關、國檢等管理部門的信息化協同。
一個標準,看似簡單,卻足以撬動整個物流行業。它就像是金字塔的塔基,讓每一塊石頭不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還各自緊密相連,撐起了整座金字塔。
八年建設歷程,平臺完成了中國物流信息化啟蒙,為打造物流互聯網播撒了希望的種子。
“政府搭平臺,企業做交易。這是大數據時代政府公共服務的提升。”郭劍彪說,“平臺是催生市場應用的‘母平臺’,是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孵化器’。引導企業開發出更多‘平臺+’應用,平臺價值才能充分體現。”
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8萬億元;而中國物流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社會物流總額213.5萬億元。
2萬億網購市場培育了阿里、京東,200萬億級的物流市場,顯然有著更大的想像空間,而且這個領域尚處于粗放階段,抓住物流領域某個“痛點”,解決物流市場一個“剛需”,都可能締造出未來的物流“帝國”。
——盯住上下游供應鏈協同的剛需,寧波四方物流平臺開發了供應鏈協同管理系統。一套對接制造企業的資源管理系統(ERP),一套對接物流企業的TMS系統。兩套系統通過LOGINK標準交換,打通了上下游供應鏈。物流配載效率提高21%、裝載發貨效率提高75%、跟蹤牽收效率提高40%、對帳結算效率提高85%。截止到目前,會員企業突破10000多家,每年3000萬條的數據通過國家平臺2號服務器交換,會員企業通過四方物流平臺形成的交易量累計達28億元,網上支付結算額累計達8億元。
——物流園區的“痛點”則是運營水平低下,物業租賃和倉儲保管收入仍是大部分物流園區的主要收入來源,信息服務收入占比不高。交通運輸部發布《物流園區互聯應用技術指南》,促進物流園區信息互聯互通與融合應用發展。平臺與傳化物流強強聯手,以傳化“公路港”模式為標本,推出園區通管理系統。物流園區既可以使用“單機版”,復制傳化“公路港”成熟的管理流程,提升信息化服務;也可以使用“聯網版”,通過國家平臺交換,實現園區間信息的互聯互通,構建園區間貨車返程配貨的合作聯盟。
——代收貨款類似于物流界的“支付寶”,這是物流鏈中最誘人的一塊“蛋糕”,能產生巨額的現金流。山東臨沂一家銀行開展這項業務后,月存款額從3億元猛增至60億元。但近年來頻現的物流企業“跑路潮”,搞得市場人心惶惶。好易通(天津)物流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代收貨款第三方安全平臺——E-COD易代收。公司CEO李巖溪介紹說,TMS系統上有物流數據,易代收抓住的是貨物出庫這個核心環節,將APP植入物流企業TMS系統,買主提貨時用專用支付插件(pose機)刷卡付款,貨物出庫,錢直接由銀聯轉給貨主。面對新加入的TMS系統,李巖溪只需發一個國家平臺的接口文檔,就可實現互聯互通。“國家物流平臺標準已覆蓋70%TMS系統,通過與國家平臺合作,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可以迅速得到推廣。這就是平臺的價值。”李巖溪說。
“現在中國的物流互聯網,有點像2000年初的電商市場,資本高度關注,多種模式同臺競技,未知領域遠遠大于已知。有遠見的企業,應該依托平臺這個‘孵化器’研發商業應用,搶占市場競爭的先機。”郭劍彪說。
抓住一個痛點,開發一個應用,就能串起一片物流信息化應用。培育更多的“平臺+”應用,改變中國物流生態,這是同時擺在市場和政府面前的新課題。
推廣標準、培育應用、集聚應用并打造大數據中心,這是平臺建設“三步曲”。
“目前,平臺發展已邁入第二步的關鍵階段。企業抓住市場痛點帶動應用,政府抓住企業痛點推波助瀾,將是這一階段的新常態。”郭劍彪說,“平臺服務的是眾多的市場主體。對于主動在平臺上“開店”的企業,政府部門要當好‘店小二’,讓政府的支持和服務成為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企業想做但做不了、做不好、做得很累的事情,就是痛點。這方面平臺大有可為。”浙江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趙雁說。
公共信息的集聚,是平臺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平臺正在積極推進物流政策及資訊信息,公路路網通行公共信息,重點載運工具定位信息,運輸管理人車船戶公共信息,港口、機場、鐵路貨運公共服務信息,通關通檢等其他部門信息等“八大類”數據信息梳理整合,建立國家級物流公共信息服務門戶。
業務推廣是企業的難點。一個個物流園區、一個家家物流企業地推,成本高、效益差。“平臺可以認證一批優秀的平臺應用產品,并組織運輸協會等中介機構集中推廣,幫助優秀企業搭上發展的快車道。”浙江省道路運輸管理局局長胡嘉臨說。
跟蹤中心則是平臺正在精心打造的“拳頭產品”。單個企業可以建立自己的貨物跟蹤系統,但企業間的跟蹤協同則不是一家企業所能完成。由平臺牽頭,構建一個互聯互通、共建共享、遍布全國的跟蹤中心,既解決了市場的剛需,使生產性物流也能像快遞一樣實現全流程“可視化”;又通過這個節點與市場上各類應用產品打通,形成大數據的集聚。等到全國貨物運輸數據都在平臺上跑的時候,平臺大數據,就是中國國民經濟晴雨表。
據悉,“十三五”期間,平臺將構建覆蓋全國、輻射國際的物流信息基礎交換網絡,建成國際上唯一的最大規模的“物流信息根服務器”;形成頗具規模的跨部門、跨行業、跨部門、跨區域、跨國界的物流信息交換共享體系;建立高效暢通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信息互聯互通體系;打造服務“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的基礎設施工程,建立“互聯網+高效物流”的物流生態服務體系,實現物流效率提升,物流成本降低,以現代物流業提升制造業的市場競爭力。
“打造中國物流新生態,既是大勢所趨,又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企業和政府找準定位、共同發力,攜手加快進程。”郭劍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