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應用案例之三:平臺+供應鏈協同 抓住剛需推應用
物流企業如何吸引上下游企業加入平臺?唯有剛性需求。如何增加物流企業與管理平臺的粘合度?交易、結算,就能確保數據的準確錄入。寧波四方物流通過研發供應鏈協同系統的應用,成功推廣了應用。
寧波國際物流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于2008年推出四方物流平臺。寧波國際物流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偉說,他們想建設一個車貨交易平臺,但發現“欲速則不達”,一個月只有幾千條的交易量。當時的市場對車貨交易的匹配并不敏感,對上游制造業而言他們更需要的是安全可靠的“物流管家”。
經過深入的調研,他們發現,像得力這樣的企業痛點在上下游供應鏈的協同。得力集團是一家年銷售額100億元以上的全國文具制造領軍企業,銷售遍布全國主要省會城市的40家分公司和5000家經銷商。企業物流規模很大,僅銷售物流的每年費用就超過一個億,物流管理一直以來都是企業的一個難題。盡管企業有先進ERP軟件系統,但物流管理要與其眾多的服務商對接,由于缺乏上下游協同的物流管理平臺,一直無法實施有效的信息化管理。企業與物流商之間操作主要通過紙面單證交接,信息溝通基本通過QQ、電話、傳真,缺乏物流過程的有效管控。
“當時部門的工作人員時刻都在接電話,有時候半夜三更也會接到電話,內容無非是咨詢貨有沒有發出、運到哪了……”回憶起往年的情景,得力集團物流主管張萍無奈道。
找到了市場的剛需也就找到了平臺的價值所在,四方物流的供應鏈協同系統應運而生,并通過這套系統,快速吸引了上下游企業的加入。
盯住上下游供應鏈協同的剛需,寧波四方物流平臺開發了供應鏈協同管理系統。一套對接制造企業的資源管理系統(ERP),一套對接物流企業的TMS系統。兩套系統通過LOGINK標準交換,打通了上下游供應鏈。
系統運營不久,又發現了新的問題。“物流企業還是習慣線下交易,平臺只是幫助他們取代了QQ、電話、傳真的環節,數據交換無法形成規模。”寧波國際物流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物流發展部總經理袁作慶說。

圖/金川
于是,四方平臺增加了電子對賬功能,上下游的運費結算通過電子數據進行。“這就抓住了平臺應用的牛鼻子,物流企業要向供應商結算運費,必須把真實的交易錄入系統。”袁作慶說。
現在,只要打開供應鏈協同系統,點擊對賬結算,輸入物流企業名稱,賬單瞬間自動生成。“對賬結算方面的效率提高最多,在90%以上,”張萍一邊盯著平臺一邊告訴記者。物流企業一般一個月結一次賬,原來財務要審核一大堆的單據,等全部審核完需要半個月的時間,現在使用電子對賬幾分鐘就可以完成。
由此帶來最直接的是人力成本的降低,20%左右的人力資源節省可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但他們更看重是實現了物流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管理,這種管理不僅有人力上真金白銀的“節流”,更關鍵是企業獲得的安全感,因為一切都變得“可視化”。
正是由于解決了市場的剛需,強化了推廣的剛性,四方平臺迅猛發展。截止到目前,四方的會員企業突破10000多家,每年3000萬條的數據通過國家平臺2號服務器交換,會員企業通過四方物流平臺形成的交易量累計達28億元,網上支付結算額累計達8億元。這無疑沉淀著海量的數據。
運輸計劃效率提高51%、物流配載效率提高21%、裝載發貨效率提高75%、跟蹤牽收效率提高40%、對帳結算效率提高85%,這是應用供應鏈協同系統后,物流企業共享到的變化和成果。
作為四方物流的合作伙伴之一,山東京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區域總經理孫博東這樣告訴記者,每一項效率的提高實現是客貨服務質量的提高,進而在推廣和爭取其他客戶的時候,合作成功案例就是最好的營銷,良性循環帶來的客戶資源才是企業最大的寶藏。
基于標準的統一,通過國家物流平臺集聚了更多的優質資源,更使這些物流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先發優勢。與此同時,上游的供應商如果要更換合作的物流企業,肯定會優先在接入平臺的物流企業中選擇。
“這就意味著與更多物流企業的信息交換,而國家物流平臺正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徐偉說,“國家物流平臺的交換標準無疑是最具說服力的,接入國家物流平臺才能實現做大做強的夢想。”同樣,國家物流平臺通過和像四方這樣的第四方物流平臺不斷互通互聯,也必將集聚更多的有效數據,加以統計分析,為應用指導甚至重構物流生態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