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蔭
我的住宅我的緣
楊樹蔭

人與住宅,其實有緣。
住宅護佑人、影響人、改變人,人生的大半經歷,都發生在朝夕相處的住宅里。
人類從原始叢林中開始走出來,最早的創造大概算是住宅了。再簡陋的住宅,也是一個家。有了家,從此有了不斷改變的生活,有了不竭創造的動力。安居樂業,便有了生生不息的人類和綿綿不絕的文明。
住宅是有情感的,忠誠地陪伴著主人的喜怒哀樂,是人的身心靈魂親密的棲息之地。住宅是有人性的,每一塊臺階都默默地承受著人的腳步;每一尊梁柱都穩穩地挺立著,給人堅實的依靠。住宅是有生命的,吸納天地精華,反哺于人;以自己的軀干和胸懷,呵護人,容納人,給人安寧和吉祥,是人賴以生存的忠實護神。
住宅,豐富著人的想象,激勵著人的創造,寄托著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無論風雨飄搖,無論陽光燦爛,住宅總是不離不棄,始終謙恭地迎候人、陪伴人。櫛風沐雨的住宅,注定被人而建,為人而生,從沒想到自己也會有翻天覆地巨變的一天,更沒想到自己將改變人、引領人。
住宅的變化來自于本世紀初。中國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壯觀的城市化變革,數億人口如潮水一般,一波一波地涌入城市。巨大的需求引發了波瀾壯闊的住宅建設潮。現代的工程技術,如同搭積木一般,輕而易舉地聳起了連片的密密層層的住宅群,給正在擺脫貧窮、走向富裕的中國人,創造了嶄新的生活空間。
新生的現代住宅,一幢幢、一片片拔地而起,如此高大,如此誘惑,有如巍峨的森林,俯視一切、擁抱一切。它仍以特有的秉性,與人同呼吸、共命運,然而,它吸收了現代設計的理念,所展現的現代性無疑給人深刻的影響。
現代的住宅,讓中國人開始有了新的居住理念。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城市最多見的便是筒子樓、大雜院,幾十戶乃至上百戶人家混居在一起,沒有單獨的廚房和衛生間,一大家子人擠在一二十平方米的簡易房里。即便如此,人們已經滿足,只要能擺放吃飯的桌子和睡覺的床,人便有了生存之地,除此之外,還有何求?如今,現代的住宅闖進了人的生活,帶來了全新的理念:追求獨立的空間、保持完全的私密、享有清晰的產權。住宅即人,住宅所擁有的權利與尊嚴,便是人所應有的權利與尊嚴。這自然是開天辟地的新理念。有高高矗立的住宅,必應有高高挺立的人。
現代的住宅,讓中國人對自身利益,開始有了自主的科學的思考和抉擇。在計劃經濟年代,中國人的生活起居都是被計劃的,作為單個的人,無須思考,而一無所有的貧困,更讓人無須選擇。商品化的住宅,以及正在提高的收入水平,讓人有了選擇的機會和權利。對個人權益的科學決策,終于進入尋常百姓的視野:住宅的規劃設計是否科學、所處區域的生態環境是否宜人、交通區位是否便捷、性價比以及支付方式是否合理等,成為人們思考、比選的重要因素。一套住宅,讓人理性,讓人科學。
現代的住宅,正在把人變成現代的人:天然氣管道通進了獨立的廚房,新式的爐具、廚具便應運而生;合理的單元結構,將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等家用電器,成為住宅的主要生活品;獨立的衛生間、熱水浴,正在養成人們新的衛生習慣;網絡通信,又將宅中人與外部世界緊緊連結,文明社會的文明理念已經不可阻擋地進入家家戶戶。現代住宅還是個人的資產,在高度流通的商品社會,能租賃、抵押貸款、買賣,是流動的、活躍的資產。那一幢幢獨立的居所,正在快速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財富觀念。
櫛比鱗次的現代住宅,終究將中國人引入了現代的生活。它雖然是一樣的面孔、一樣的結構,整齊劃一,千萬套住宅一個模式,就如流水線下來的產品,缺乏應有的個性。然而,它已然是中國人生活的殿堂,那是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才換來的殿堂。
我的住宅,我的緣。惜我容我愛我的宅居之地,讓我安居,也給了我永恒的話題:安居的本質,就在于學會安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