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丹丹
“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這是音樂教育家卡巴列夫斯基的名言。心理學也指出:人的情緒和興趣,對人的認識活動有很大影響,情緒高漲、精神愉快,認知效果就好,學習興趣強烈就積極主動地學,喜歡學和堅持學。那么,如何將高中新課程理念融入教學中,培養高中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呢?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導課是關鍵
在這些年的音樂教學中我發現導課的成敗會直接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而成功的導課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符合授課內容的要求。高一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中的一首維吾爾族民歌《牡丹江》,我從維吾爾族服飾文化導入,讓學生對維吾爾族稍作了解,有利于學生深刻體會到歌曲內涵。所以在導課時我就會說:“同學們,猜猜老師今天都給大家帶來什么了?”引發學生的好奇感,接下來我設計了一些少數民族服飾,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了解維吾爾族服飾,并告訴他們不同的少數民族服飾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文化特點。實踐證明,學生由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對課題的開展起到了關鍵作用,導課效果很好。
二、發揚學生個性特點,培養音樂學習興趣
在高中的音樂鑒賞課教材中它不僅僅是形成教學內容的一個“載體”,還是作為發揮實際作用的教學紐帶,其目的是發揮教材的本質。我認為在高中音樂課中,教材要求學唱的歌曲和欣賞的作品是固定不變的,但教師應靈活運用,可以利用與作品相關聯的音樂或其他藝術形式,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在高中音樂課中的興趣。同時,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在《獨特的民族風》這堂課的設計過程中,因為其中有三首不同民族的歌曲,結尾部分我設計了課題拓展,讓同學們欣賞這三個民族的舞蹈。欣賞結束,我讓同學們談談自己的感受,并讓大家起立,和我一起學跳了一兩個舞蹈動作,將同學們分成兩組,一組唱,一組打節奏伴奏,大家各分其功,滿心歡喜欣賞著自己的成果,看他們高興地唱著,跳著,伴奏著,我仿佛也融入他們歡樂的海洋,這就是音樂的魅力!
三、組織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實踐中啟發學生的興趣
高中音樂課應運用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我短暫的八年教學實踐中,我總結出“三動”的教學組織形式,即學生動,教師動,師生互動。學生動,就是發揮學生的學習經驗和主觀能動性,這種學習經驗可以是他們在小學階段常用的形式,也可以是他們在生活、學生中自我創造的形式,將它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在一起,產生新的音樂體驗,從而培養學生在初中音樂課中的興趣。教師動,就是音樂教師基本技能的展現。它可以訓練學生的音樂感,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這樣能大大提高學生對歌曲的學習興趣,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更好地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才能引導學生去體驗、表現、探索音樂。實踐表明,通過教師動,學生會因為對音樂教師感興趣,而對音樂課感興趣,最終對音樂感興趣。“教師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熱情,拉近師生的距離,同時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師生互動,就是將學生動和教師動有機結合在一起。它也是為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最常用的一種方式。通常是老師先發起,之后老師邀請同學與自己合作做出某種東西,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培養初中生音樂興趣的同時,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是課標中的基本理念,不能為了培養學生在高中音樂課中的興趣,就忽略、抹殺音樂的審美價值,使高中音樂課華而不實。在這堂課的備課過程中,我認真揣摩課本,理解教學目標,設計教學環節,在導課中滲透民族音樂文化;讓學生體會、表現歌曲歡快活潑的情緒;在節奏伴奏中,鍛煉學生集體配合的能力,并用比賽的形式,激發他們本組內合作,與他組間競爭的精神,將音樂知識和基本技能有機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中。在結課時,我因勢利導學生每個民族的音樂都有自己本民族獨特的魅力。作為新疆的中學生,要理解尊重其他民族的音樂,也要熱愛自己民族的音樂,從而進一步熱愛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祖國,將審美教育滲透到學生心中。
綜上所述,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重視音樂興趣的培養,才能順利完成音樂教學任務,才能真正使學生感受美、體驗美,在藝術的空間里盡情翱翔馳騁,這樣才能真正使藝術教育的教育目標得到真正落實。在教學實踐中努力探索,充分考慮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豐富教學內容,發揚學生個性特點,運用多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切實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才能讓音樂課堂充滿魅力,從而培養學生在初中音樂課中的興趣,在快樂中教學,把熱愛音樂的種子播撒在學生的心中。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