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智搏
摘 要:語文教學是一個充滿人情味的審美過程,情感是人文性的重要內容。語文教學中有效利用多媒體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語文,而且有利于學生心靈與人格的健康發展,從而“一輩子受用”。
關鍵詞:少教多學;人文性;多媒體;情感;熏陶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既然具有人文性,語言文字的理解就會因人而異,甚至閱歷不同、道德修養不同都會產生不同的理解。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說道:“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這一切無不反復地告訴我們語文的人文性這一特點,它打上了個人深深的主觀烙印: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受到情感的熏陶是亟待解決的
問題。
在語文實踐中,許多老師都會感嘆學生不愿意學習,讀不懂文本,體會不到作者的情感,甚至對自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都感到非常困惑。殊不知自己大多數時候都是冷眼旁觀“別人的世界”,講“別人的故事”,既對作品沒什么感觸,又在教學過程中缺乏情與理的思考,就算是稍有自己的感悟,也很難用純粹的表述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所以多媒體手段的恰當使用,就有效填補了教師單憑語言抽象教學下的學生理解的困難和空白,讓學生能在直觀體味中更好地獲取知識,更直觀地接受情感熏陶。可以說,在充分體現教師主導作用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輔助語文教學,不但可以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直觀、富有感染力,而且還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使每一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作品中優秀人物的影響、優良品格的感染,獲得美的體驗,得到情感的熏陶。
一、適時而用,創設情境
“適時”是指適合適宜,具體來說就是指多媒體在課堂上的呈現要把握好時機。心理學認為,情境在激發人的某種情感方面有特定的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剛剛上課時,有效運用多媒體可以迅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讓學生立即進入到課堂的情境:欣賞名篇名作的文學美時,多媒體能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需要創設情境時,多媒體能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利用文字、圖形、動畫、音像等多種方式來顯示教學信息,多重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心中喚起強烈的真實感受;學生思維分散、注意力不夠集中時,多媒體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精神振作;教學內容重要、需要強化鞏固時,多媒體可以突出教學重點,幫助學生理解、歸納、總結;學生思路受阻、學習困難時,多媒體適當點撥加以提示,可以突破教學難點,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我在教《音樂巨人貝多芬》的時候,上課鈴一響就要求學生閉上眼睛,用心聆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一方面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初步感受到高亢的樂曲中蘊含的貝多芬對生命的熱愛和與不幸命運做抗爭的不屈精神。在此基礎上,再介紹貝多芬的經歷,從而幫助學生更深刻認識到貝多芬被稱為“巨人”背后所擁有的堅強品質和偉大人格。這樣做的效果遠比直接用蒼白的語言告訴學生貝多芬有多了不起要好得多。再比如說《蘇州園林》,由于地域的限制,我們這兒沒有那樣的園林環境,與其一直跟學生講“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如何如何的美,倒不如直接配著這句話給學生呈現一幅蘇州園林的圖片,讓學生在直觀的感受中去獲得理解、獲得美,這樣是不是更事半功倍呢?
二、適度而用,留有想象
“適度”指適合要求的程度。無可厚非,多媒體的使用能使抽象的事物更直觀,遠離生活的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但不可忽視的是與之密切相關的還有對學生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的影響。該深入的要深入,該點到為止的還必須留給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踮踮腳尖,伸伸手指”才能得到想要的答案。人的思維習慣決定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是一個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到驗證結論的全過程,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遠比答案的直接呈現要好得多。
如《天上的街市》,詩人郭沫若從地上的街燈聯想到天上的明星,又從天上明星聯想到地上的街燈,進而想象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陳列物品、街市漫步閑游的牛郎織女……這樣回環互喻,相映成趣,創造了一個充滿幻想、充滿詩情畫意的和諧美妙意境。借助多媒體畫面的切換,既再現天上人間渾然一體的全體,又呈現全詩富有鮮明節奏和韻律的語言特征。讓學生在學習誦讀品味揣摩過程中,感受逼真的情景,領悟美妙和諧的意境。俗話說的“飯吃七分飽”,這是對身體好;多媒體運用“適度”,這是對思維品
質好。
三、適合而用,聯系實際
“適合”指適宜、符合,具體來說在多媒體使用中就是要選擇最適宜課堂的,最符合學情的。課堂時間決定了課堂教學要在有效的基礎上實現高效、卓越,所以多媒體的使用就必須要恰到好處。只有有助于學生理解重點、突破難點,有助于教師優化教學過程,達成教學目標的多媒體才是適合使用的。
“拿來主義”固然好,但也要看合不合適。經常看到有些老師用多媒體教學時,課件都是在網上找的現成的。不管適不適用,也不管學生學情如何,一味照搬照用,既浪費了課堂教學時間,又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這樣的課堂連有效都談不上,又何來高效之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晏子的這番話早就告訴了我們:同樣一件事物,由于環境的不同,其結果可能有很大差異,對不同的事物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同樣一篇課文,同一個教師每次教授時由于學生學情的不同,教學設計都要有所調整,更何況還是不同的教師設計的多媒體課件呢?每個人課堂教學的風格不同,每個班學生的學情也不同,所以多媒體的使用還是要“適合”才好。還是魯迅先生說得好:“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適合的,而最適合的一定才是最有效的。所以多媒體的運用還要與學生的學情相聯系,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合適的。而多媒體的篩選和運用都必須靠教師這一對課堂教學起主導作用的角色來完成,課堂教學完成得好不好,多媒體運用駕馭得好不好,教師的作用都是排在首位的。脫離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再好的多媒體也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于漪老師說:“教之以情,是語文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大人小孩,凡是對自己思想所觸動的事情,最容易記住。自己的思想無所動,就不容易記。”語文學科的情感教育不是說教,最有效的手段是情感熏陶。在語文教學中有效使用多媒體,做到科學性與人文性相結合,感性與理性相統一,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現代化優勢,把抽象、蒼白的教育變得生動直觀,讓學生有所觸動,使作品的情感、教師的情感、學生的情感融為一體,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在潛移默化中“德馨于學”,這又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劉權石.多媒體教學之我見[J].烏魯木齊成教院學報,2004(02).
[2]于漪.興趣·情感·求知欲[J].閱讀教學藝術談,1989(02).
[3]少教多學:實現從傳統走向現代的新轉變[J].中國教育教學,2012(12).
·編輯 孫玲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