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崗嶺+毛宇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膠體與其他分散系的區別。
2.掌握膠體的特性及其應用。
過程與方法:在膠體的學習中學會能用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方法對信息加工。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分散系的分類原則、膠體的性質、應用及制備。
【教學方法】
學生自主閱讀、小組合作探究、實驗探究。
【教學過程】
【導入】多媒體展示夏日清晨的一縷縷陽光、展示電影院投影的光柱,夜晚城市高樓轉動的綠色激光束等等,這是什么現象?什么情況下才會有這樣的現象呢?(學生根據預習回答膠體)那膠體屬于什么呢?
【板書】分散系及其分類
(學生閱讀課本,學習分散系、分散劑、分散質概念并了解分散系的9種組合方式)
1.分散系的分類
(溶液、膠體、濁液三類分散系的常規列表比較:分散質粒子直徑大小、外觀特征、穩定性、是否有丁達爾效應、能否透過濾紙及半透膜等,表格內容完成采用邊學邊完成)
2.膠體的性質
【實驗探究】分小組完成課本科學探究內容,觀察實驗現象,閱讀課本理解丁達爾現象。
(各小組在實驗過程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為后續分析做好鋪墊,通過實驗繼續完成表格并探究以下內容)
(1)丁達爾效應
【探究】如何分離濁液與膠體?如何分離溶液與膠體?用什么方法區別溶液和膠體?
答:用過濾法可分離膠體和濁液,因為膠體粒子可以透過濾紙。用滲析法可以分離溶液和膠體,原因是膠粒不能透過半透膜而溶液中的離子和小分子可以透過。可以通過丁達爾效應來區別溶液與膠體。
【探究】膠體的穩定性介于溶液和濁液之間,在一定條件下能穩定存在,屬于介穩體系。為什么膠體具有介穩性?(學生閱讀科學視野部分回答)
答:布朗運動是膠體能穩定存在的原因之一,電泳現象表明膠粒帶電荷,同一膠體的膠粒帶相同的電荷,彼此相互排斥,不易凝聚,這是膠體能穩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2)布朗運動
(3)電泳
【探究】剛才在制備Fe(OH)3膠體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并不是很成功,而是產生了紅褐色的沉淀,這是為什么呢?(學生思考、總結、教師引導)
(4)膠體的聚沉
(教師將課前制備好的Fe(OH)3膠體分成5份,第一份不做處理,第二份加熱,第三份滴入NaCl溶液,第四份滴入土壤膠體,第五份滴入稀硫酸,通過實驗現象總結膠體聚沉的原因。)
【探究】從膠體的聚沉原因對Fe(OH)3膠體的制備實驗成功應注意哪些細節?
答:只能用蒸餾水,不能用自來水;加熱至紅褐色立即停止加熱;不可以用玻璃棒攪拌;FeCl3溶液不能滴入過多。
3.膠體的應用
(列舉常見的膠體的應用,并讓學生想想什么原因。)
【課堂練習】略
【課后作業】自己拍攝或電影裁圖等方式,制作《美麗的丁達爾效應圖展》。
【教學反思】
整節課感覺比較流暢,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反思整個過程的設計及實施,認為有幾處亮點。
1.教學設計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學習。
2.探究內容層層推進,步步加深,有助于學生理解更深層原因。
3.通過膠體制備的成功與失敗總結實驗操作的注意事項,以及導致膠體聚沉的原因。
4.布置開放性作業,有助于提升學生對丁達爾效應的理解和辨別,并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編輯 楊兆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