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敏
摘 要: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歷久而彌新的課題。但就目前初中語文“短文”教學中的朗讀來看,大多流于形式,不太注重朗讀的目的,指導也不夠精細,只是匆匆讓學生朗讀,“雁過無痕”;朗讀評價淺嘗輒止,缺乏針對性。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朗讀,沒有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蕩漾,朗讀只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點綴而已,“朗讀”走過場,不具實效性。朗讀教學,應讀出內涵,讀出情韻。
關鍵詞:朗讀教學;實效性;讀出內涵;讀出情韻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見,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閱讀的基礎,是學生感知文章內容、形成語言感知力、領會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徑,有實效性的朗讀能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
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一個歷久而彌新的課題。俞平伯先生在論及詩詞的閱讀和欣賞時,認為“目治”,即一般的閱讀,僅能達到“泛覽”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誦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但就目前初中語文“短文”教學中的朗讀來看,大多流于形式,不太注重朗讀的目的,指導也不夠精細,只是匆匆讓學生朗讀,“雁過無痕”;朗讀評價淺嘗輒止,缺乏針對性。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朗讀,沒有心靈的碰撞和情感的蕩漾,朗讀只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點綴而已,“朗讀”走過場,不具實效性。筆者試從兩個方面來淺談朗讀教學的實效性,以期拋磚引玉。
一、讀出內涵,學生是主體
拿到一篇文章,我們一般都會先對其進行整體感知,理解文章大致內容,我稱之為“理解性朗讀”。目的是通過朗讀讀出課文內涵,讓學生全面理解課文“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這樣寫”。反觀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大多數教師用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將一種感情基調強加給學生,讓學生“帶著鐐銬跳舞”。
如,筆者教授梁衡的美文《夏》,在“讀夏,整體感知,理清結構”環節,我是這樣要求學生的:感情飽滿地大聲朗讀課文,要有“磅礴之勢”,傾吐“升騰”之氣,表達出“我卻要大聲贊美這個春與秋之間的黃金的夏季”的情調、語調,讀出梁衡散文語言的剛性氣質、男性風格。想象一下文章向我們展現出了哪些畫面?上完課下來我就反思了,這樣的設計環節是否符合思維的過程?在學生還對課文完全沒有認知的情況下將“磅礴之勢”“陽剛之氣”的基調強加給學生無疑是不符合學生對知識的認知過程的。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理解性閱讀”環節我們如何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呢?理應讓學生先自由朗讀,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去品味語言,在理解的基礎上,在有了情感體驗的基礎上讀,這樣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符合教育的規律。
加德納認為,因為每一個人的智力都有獨特的表現形式,每一種智力都有多種表現形式,所以,我們很難找到一個適用于任何人的統一評價標準,來評價一個人的聰明和成功與否。朗讀教學不也是如此嗎?所以,教師實在不宜強加給學生某種情感讓他們去讀,這樣的讀聲音再大也是表象。
二、讀出情韻,教師是主導
朱自清先生在《朗誦與詩》一文中指出:“語言不能離開聲調,詩文是為了讀而存在的。”“只有朗讀才能玩索每一詞、每一語、每一句的意蘊,同時吟味它們的節奏。”特級教師王崧舟提出朗讀教學要反復誦讀、比較品評、潛心涵泳、切己體察、展開想象。我想也只有這樣才能“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接受是讀者的審美經驗創造作品的過程,它發掘出作品中的種種意蘊。藝術品不具有永恒性,只具有被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的讀者不斷接受的歷史性。在整體感知,讀出內涵之后,因為學生閱讀積累得不夠,知識儲備不足,對文本的理解不能深入,只停留在表層的對內容的梳理層面上,無法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和意圖。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教師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了。
引導學生通過分角色朗讀揣摩人物情感,如《我的叔叔于勒》中人物的情緒變化,引導學生進行配樂,師生齊誦,如,在長笛聲《追風的女兒》中想象文章所描繪的情境,感受《濟南的冬天》的溫情;引導學生小組朗讀《岳陽樓記》,抓住每段話中的抒情議論句,感受范仲淹憂國憂民的情懷。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可營造出輕松的氛圍,讓學生在各種朗讀活動中體會語言的美感與魅力。
余映潮老師的《春》,他的教學思路就很好地體現了朗讀的多樣性。分這樣六個環節:(1)朗讀課文,體會朗讀這篇課文的基本語調。(2)播放音樂,再次朗讀課文,感受文章的大致脈絡。(3)教師導引,有重點地指導學生串讀課文,品析課文思路。(4)自由選讀,品味文中的佳詞、美句、精段。(5)個性化演讀。(6)自選內容進行背讀。一節課下來,發現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后,對《春》理解得很透徹,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
其次,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表現在教師評價上。指導性的評價、鼓勵式的評價都會幫助學生改進朗讀,進而正確地體會文章的情韻。但可惜的是,筆者發現語文課堂上充斥著“讀得還可以”“讀得不錯”“讀得太好了”這一類敷衍式的毫無意義的評價。這類朗讀評價語令學生只見其表,不見其里,而至于“為什么不錯?”“哪里不錯?”“哪里太好了?”學生是沒有辦法得知的。這種簡單而籠統的評價模式,對于每一個接下來的朗讀者來說是模棱兩可的概念,學生無從“發力”,自然也只是一遍一遍地重復著前一個學生的朗讀語調、語氣、節奏、感情。沒有實效性,更沒有成就感!這樣無效的“朗讀推進”是對課堂時間的白白耗費。因此,教師應尋求評價內容與知識點的融合,把評價有機地滲透、附著于學習內容,從而有效開展文本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老師的對話,這樣渾然一體的朗讀教學,多了感性與靈動,多了想象和意境。
朗讀教學的實效性是一門藝術,以上僅是我在初中閱讀教學中的一些粗淺認識,我將不斷地探索并積累經驗,相信長此以往一定會少一些困惑,多一些驚喜。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