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秀峰
摘 要:鴉片戰爭對于中國歷史而言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其促使中國社會結構產生了巨大的轉變。而鴉片戰爭作為中國社會從古代進入近代標志性的事件,無疑是對中國近代思想走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是雙重的,既是中國排外思潮的開端,又對中國社會思想產生了現代化導向。
關鍵詞:中國近代思想;鴉片戰爭;雙重影響
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思想的影響極為深遠。中國在鴉片戰爭前屬于典型的農業社會,其以儒家“仁、義、禮、智、信”為內涵的封建意識的農業文明核心觀念,即絕對一元論,以及中國固有思想的“天下”觀念。但在鴉片戰爭之后,這兩種思想傾向都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一、對現代化思潮的影響
鴉片戰爭的爆發無疑是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現代化思潮。我國儒學大師梁漱溟先生就曾論述過中國文化和思想,并指出文化衰老是中國文化五大病之一。其認為中國法制不嚴,又無宗教約束,僅靠人情治國,但宗教和法律的壞處遠遠小于人情;加上中國人無客觀標準,凡事不講落實,所以,導致其全面慘敗給西方工業文明思想。同時梁漱溟先生還認為如果不接觸西方文化,中國甚至很難在短時間內見到輪船、火車等,更別說產生民族精神。由于文化思想的差異是中西方發展差距最顯著的問題,導致方向和方法也各不相同。
鴉片戰爭后人們逐漸認識到中國文明方面的缺失,也對其展開相應的尋求。太平天國時期就曾倡導過西方平等觀念,相關人士也提出向資本主義轉變的要求。這都是中國人思想現代化的體現,包括逐漸轉化為資產階級的封建統治階級,首次在階級結構上撼動了中國封建統治根基。尤其是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規?;l展,其中日益壯大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民族資產階級群體,皆為中國近代思想發展提供了足夠廣的空間。
鴉片戰爭之后,最為明顯的體現就是太平天國,其首次提出了西方國家的平等觀。雖然平等觀在中國歷史上時有閃現。例如,2000多年前陳勝、吳廣就曾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領導農民起義,包括“均貧富”等,但由于沒有形成系統觀念,又受限于封建制度的統治,很難被主流社會所認可,因而未能得以實現。而太平天國時期洪秀全不僅創作了《原道醒世歌》《原道覺世訓》等著作,在政治主張上提出平等觀念,并將其貫徹整個政治實踐中,更提出要解放婦女、男女平等的觀念。在《天朝田畝制度》中就有許多倡導男女關系應該平等的條款。太平天國政權雖然只有14年,但其政治理念對中國近代思想影響很大。
二、對排外思潮的影響
作為極具帝國主義侵略性戰爭,鴉片戰爭全方位地破壞了中國社會結構。鴉片戰爭讓中國人看到不同的外來種族。他們和馬背上的少數民族不同,有著自己的文化體系,堅決不肯接受中國圣教,但卻強制性以武力將自身的文化輸入中國,瘋狂地侵略中國的文化。侵略中國文化的急先鋒便是傳教士。中國人也逐漸轉變對外國人的視野,更逐漸形成二元對立心理結構。這種二元對立心理的體現,包括典型的義和團民間滅洋教運動和知識界“中國本位”觀念。
若說新種族觀的形成在于文化差異,那么,包括鴉片戰爭在內的系列侵略戰爭和清朝政府在強勢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是中國人滋生民族利益觀念的導火索。人們所看到的列強侵華都是為“利”而來。包括傳教士在以文化侵略為己任的同時,利用各種途徑深入調查中國經濟軍事情報,收集相關的侵略資料,繪制航海圖集,偵查各港口的情況等。在遇到盤查時,這些傳教士便分發事先印制好的小冊子,打著傳教的幌子為西方列強收集各類入侵信息。傳教士是西方人在中西最初接觸中中國信息的主要提供者,他們促進西方國家對中國的了解,更提供各種中國經濟軍事情報給西方國家,鼓動西方國家對中國采取武力進攻和強硬政策,可以說傳教士是西方國家對華政策制定的關鍵因素。
為了更好地推銷自己的產品,侵略者對中國財富進行殘酷野蠻的掠奪。當時中國最先遭受沉重打擊的就是棉紡織手工業,隨著資本主義棉織品飛速地流入中國,導致中國最大的手工業部門,也就是農村家庭手工業根基的棉紡織手工業遭受巨大打擊,比如,廣州、廈門等通商口岸一帶就出現婦女紡織因洋布泛濫造成半數停工的現象。之后更是逐漸導致中國傳統棉紡織手工業的逐步瓦解,促使耕織分離。因此,在歷次民族解放出現很多抵制洋貨的活動。由此也使得不少人產生抵制西方文化思想的觀念,堅決抵制西方文化思想進入中國國門,并堅持“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原則。
所以,鴉片戰爭對于中國近代思想影響極為深遠,其中包括正面和負面兩種影響。雖然鴉片戰爭對于中國而言是個“事件”,但針對世界歷史范疇而言,鴉片戰爭是其發展的必然過程。
參考文獻:
[1]王顯非.探討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化的雙重作用[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2,15(04):80-82.
[2]周文書.鴉片戰爭與中國近代化的關系[J].現代婦女:理論前沿,2014(02):21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