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蘭+劉萍
摘 要: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內容。在教學過程中,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存在一定的難度。簡單談談對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教學心得和幾點建議。
關鍵詞: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病毒;教學建議
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為證實DNA是遺傳物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在遺傳學發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正是本實驗成功地確立了遺傳物質的化學本質,為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下面簡單談談我個人對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教學心得和幾點建議。
一、讓學生全面了解病毒
關于病毒,學生知之甚少,在高中教材中沒有詳細介紹。雖然初中教材有較全面的介紹,但是我省中考不考生物,初三一年也不學習生物,學生學過了也沒有太多印象,學生的生物學基礎非常薄弱。而學生只有在全面而系統地掌握病毒的基本結構、化學組成、寄生特性、繁殖過程等知識,才能理解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因此,在教學方法上可靈活處理,如可以讓學生先自主學習,查閱相關資料,并分組交流、討論、總結;也可以直接由教師以板畫、講述、多媒體課件、動畫等多種形式進行教授。時間安排上,可以放在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內容開始之前或結束之后均可,但我個人認為放在該實驗之前更便于學生迅速理解和掌握本實驗。
二、全面了解同位素標記法在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的應用及意義
同位素標記法在生物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在生物學的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赫爾希(A.Hershey)和蔡斯(M.Chase)等人正是巧妙地運用同位素標記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成功地證明了DNA在生物遺傳中的作用,為DNA是遺傳物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是學生很難理解同位素標記法在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的相關技術和操作。為了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教師應注意以下幾點:
1.詳細而全面地教授教材中的實驗過程,但又不能拘泥于教材,不能僅以介紹完實驗過程為目標。
2.大膽拓展內容,并著力于解決以下問題:
(1)為什么要分別用32P和35S作標記?如何實現對噬菌體的標記?
(2)用標記的噬菌體侵染普通大腸桿菌的過程中,為什么要注意培養時間?培養時間過長或過短會帶來什么后果?
(3)培養結束后要進行充分地攪拌,目的何在?
(4)離心分離后的上清液和沉淀物中主要含什么物質或結構?
(5)造成實驗誤差的原因有哪些?
只有把以上五個問題解決了,學生才能真正理解本實驗,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在完成DNA分子復制的教學后,應回頭對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的遺留問題加以解釋說明
因為教材內容是按遺傳學發展史順序編排的。在學習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時候,學生尚無法理解為什么32P標記的這一組實驗中,子代噬菌體會有部分含有32P。因此,我認為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處理好這個問題。在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的教學中,可以簡要說明:子代噬菌體含32P,體現了DNA分子在親子代間具有連續性,證明了DNA的遺傳功能。但同時要拋出問題(為什么子代噬菌體會有部分含有32P?)埋下伏筆。然后,在學生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學習以后,教師再適時地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噬菌體侵染實驗中,32P標記的這一組子代噬菌體會有一部分含32P?到此為止,我認為學生才能真正做到全面深入地理解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
以上幾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思維,適時適當地引導學生思考、分析、討論、解決一些疑難困惑,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周德慶.微生物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05.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