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郁
由重慶出版社推出的《沉默50年:一位原“慰安婦”的自述》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荷蘭女性揚·魯夫-奧赫恩(Jan Ruff-O’Herne),1923年出生于荷屬東印度群島爪哇一個富裕的農場主大家庭,父母均為荷蘭人,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兩個妹妹。父母均受過良好的教育,家庭成員之間、家庭成員與農場工人及仆人之間的關系十分融洽,使揚得以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無憂無慮,并在完成中學教育之后進入方濟會師范學院接受進一步的教育。但是無情的戰爭摧毀了揚的幸福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占領東印度群島后,揚與母親及兩個妹妹被日軍關進集中營,后同其他9名少女一起被日軍挑選出來送進當地的一個慰安所,被迫成為慰安婦,受盡了凌辱。這段屈辱的經歷給揚帶來極大的傷害:婚后三次流產,且一直生活在恐懼的陰影里。揚羞于啟齒自己的這段經歷。直到1992年,揚在電視里看見有關韓國慰安婦悲慘遭遇的討論,覺得自己必須與那些同樣飽受日本人摧殘的女人們站在一起,必須站出來支持她們的正義行動,才說出了這個埋藏了半世紀之久的秘密。作為第一位站出的白人“慰安婦”,在1992年在東京國際法庭的聽證會上,揚勇敢地指證了當年日軍對被強征為性奴的婦女犯下的罪行。
揚用自己的勇氣打破了沉默,然而之前她也曾猶豫過,因為要指證日本人的戰爭罪行,就要把自己的慘痛經歷公布于眾,這也意味著會打破原本的平靜生活。已定居澳大利亞多年的她只是一名普通人,在當地學校任教很長時間,深受學生尊敬,除了已故的丈夫外,連兩個女兒都不知道這段悲慘的遭遇。她不知道家人會不會接受這個事實,世人會以怎樣的眼光來看她。最終,正義戰勝了情感,揚把自己的這段經歷寫在了日記本上交給兩個女兒,并告知她們自己要去東京作證。揚是幸運的,她的決定得到了家人的支持、朋友的理解。
“寬恕比復仇更需要勇氣?!睋P就是這樣一位具備十足勇氣的人。在1992年第一次作證時,一開始揚就向所有日本人民聲明:我并不是帶著憤怒和仇恨來這里作證的,而是帶著寬恕的態度來的。揚認為,這種態度才是觸動日本人民內心的正確方式。揚沒有忘記日本軍國主義者犯下的罪行,但是一味的仇恨只會加深與日本人民之間的隔閡。她沒有要求血債血償,而是要日本軍國主義者承認自己犯下的罪行。同時,揚沒有把日本侵略者和普通的日本民眾等同起來。她至今也沒有忘記在“七海屋”(慰安所)幫助她免受日本軍官蹂躪的善良日本人——洋次,雖然這種幫助只持續了短短的幾晚。
揚是充滿勇氣的“斗士”。很多慰安婦的痛苦并沒有隨著戰爭的結束而結束,而是繼續無情地影響地著她們后來的人生。很多女性的正常生活受到影響,身體殘疾,無法生育;世俗的偏見更是迫使許多受害者認為自己的身體因被日本人玷污而變得骯臟,早已失去了享受婚姻生活的資格。揚在敘述中,使用的是“原‘慰安婦’”,因為她認為這個稱呼不應該伴隨她們一生。揚清楚地認識到,強奸決不能再被視為戰爭的必然產物。因此,她作為日本法西斯暴行的受害者,奔走于日本、美國、歐洲等地,以自己的親身經歷控訴日本戰爭罪行,為維護戰爭中受害婦女的權益吶喊。
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的今天,面對日本右翼勢力仍在極力否認對“慰安婦”犯下的罪行,《沉默50年》一書就是最有力的回應和聲討。
“勇敢寓于靈魂之中,而不單憑一個強壯的軀體。”揚今年已經92歲高齡了,但是她的斗爭從未停息,勇氣從未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