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少華
摘要: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型離不開科學技術的發展,更離不開大量的農業科技人才。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缺乏實踐性的復合型人才,而高等農業院校由于各種原因,培養的人才存在著理論知識不扎實、實踐動手能力不足、知識結構單一等問題,不能滿足農業現代化對農科人才的需求,從而造成了人才的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錯位。針對這種人才的錯位進行了現狀、原因和措施的分析,旨在同時解決農業現代化人才缺乏和農科人才就業難的雙重問題。
關鍵詞:
農業現代化;人才錯位;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F30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5006303
國家一直高度重視農業現代化發展,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推進農業現代化,改革是關鍵。要在穩定家庭經營的基礎上,支持種養大戶、家庭農牧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推進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宏偉目標離不開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更離不開農科人才的培養
。
培養出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實用型、復合型農科人才,才能有效帶動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BT(1+1]1[2]錯位:農業現代化缺乏人才,同時農科畢業生就業難
1.1農業現代化缺乏人才
農科人才是實現農業現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撐,但是在農村缺乏大量的農科人才。農業部黨組成員、人事勞動司司長曾一春指出,從總體來說,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基礎仍然比較薄弱,還不能滿足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據調查,農村實用人才僅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2.1%,其中中專以上學歷僅占3.9%;從事農業生產特別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生產的農民年齡嚴重老化,平均46歲以上;農業科研和人才投入不足GDP的0.8%,遠低于發達國家2%以上的比例;基層農技推廣人員普遍缺乏推廣服務經費、缺少條件手段、社會地位不高、待遇偏低、培訓機會少、知識更新跟不上。
在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表現出了兩個明顯的特征:一是農業從單一經營發展到集約化、規模化經營。傳統農業正逐步向現代農業轉型。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入城務工人員數量持續高漲,農村剩余勞動力銳減。與此同時,現代化的農業機械不斷更新,機械化生產日益發達,從播種、耕種到收獲幾乎全部實現機械化操作。單純的農業經營模式正在被集約化、規模化的經營模式所代替。在這種集約化生產模式中,更加需要農業科學技術的指導,需要農業技術的推廣;二是農業從單純的生產轉變到產供銷一體化。為了提高收入,擴大農業生產渠道,農村的種養大戶、產業化企業逐漸增多。因此,農業現代化要求產供銷一體化,即在研究生產技術的同時,也要懂得營銷手段,找到產品銷售的渠道,實現農民的增收。因此,在傳媒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懂得營銷管理的復合型農科人才
。
農業現代化的實踐離不開現代技術的發展,更離不開高校農科人才的培養。人才是事業興衰成敗的關鍵。《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指出,實施人才培養科技行動,造就一支高素質的農業科技隊伍。加速造就一支由學術帶頭人、農業技術推廣人才、農業科技企業家、高素質農民和農業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組成的農業科技隊伍。當前,人才缺少是農村發展的一個瓶頸。為了適應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需要,農科人才培養的模式需要與農業現代化同步,培養出一批引領農業改革之路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既能掌握扎實的理論基礎,從事科學研究,為實踐操作指引方向。又能具備良好的實踐經驗,將農業科技應用于農業生產中,更好地服務農業現代化的實用人才。同時懂技術、善于管理,善于利用現代傳媒手段,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的目標,帶領農民發家致富3,4:。
1.2農科畢業生就業難
農業院校畢業生就業難現象比較普遍。日益緊張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一方面,農科畢業生不愿意從事與農業相關的工作。根據國務院頒布的《農業科技發展綱要(2001~2010)》數據,我國共有涉農院校43所,在校學生大約為9萬,教學和科研人員為3.5萬人,130萬大中專畢業生中已有80萬離開了農業,離開的主要原因是與農業、農村、農民有關的工作社會地位低、經濟待遇差、工作太辛苦;另一方面,農科畢業生難以勝任農業相關的工作。農業科技人才需求大,但是農業實用人才的供給有限。從事農業相關工作的畢業生,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不能達到崗位需求,理論知識不能運用到實踐操作中去,與農業現代化需求的復合型、實踐型人才相差甚遠。主要表現為以下方面。
1) 理論知識的掌握不夠扎實。由于農科人才就業難的現狀,一部分農科大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存在學農不愛農的思想,導致對理論知識的掌握不扎實,學習態度比較被動,學習效果不太理想。
2) 實踐動手能力不足。在農科人才培養過程中,實踐操作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實驗室試驗,通過實驗儀器[CD*4/5]進行實驗分析[CD*4/5]得出實驗結論。實驗結論與實際的農業生產之間的對接存在一定的距離;二是實驗基地試驗,由于多種原因,實驗基地的實驗效果不盡人意,由于實踐操作機會少,導致了學生停留在對理論知識的死記硬背上,不能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3) 知識結構單一,無法適應復雜的社會變化。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各種新事物層出不窮。多媒體技術發展迅速,互聯網已經覆蓋到世界每個角落。借助互聯網的發展,微商、電商已經成為新的營銷模式。因此,農科人才除了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術,同時還要具備相關的管理知識和經驗。但是,農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管理類的課程開設太少,學生無法掌握系統的管理知識。
2造成人才錯位的原因分析
2.1[2]農科人才就業前景不明確,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
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需要復合型的農科人才,但是農業工作崗位提供的工資福利待遇、工作條件和發展空間無法滿足農科人才的要求,造成農業類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前景堪憂。沒有好的前途,學生的學習興趣降低,學習效果可想而知了。學農不愛農,學農不為農的現象普遍存在。
2.2農科學生實踐機會少,實際動手能力不足
1) 校內基地減少。如今,大學校園規模日益擴大,學生人數增多,為了滿足教學需要,不斷新建教學樓、實驗樓及師生宿舍樓,然而學校里的土地資源有限,原本的校內實驗基地不斷減少。對于農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實驗基地的減少意味著實踐動手機會的減少。
2) 校外基地存在著各種問題。在校內基地不斷減少的情況下,各農業院校開始尋找校外的實驗基地,一方面彌補學生動手機會少的缺陷,另一方面增強學生與農業企業之間的聯系。但是在校外實習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成本高。學生在企業實習,需要給企業繳納一定的費用,這部分實習費用相當于學費,同時住宿費、生活費也要自理。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二是學習效果難以保證。在企業實習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學生的實習效果卻不盡人意。有的是為完成任務,有的想認真學習但是受實習時間的限制,只能學到皮毛。并且由于在企業實習缺少教師持續的關注和指導,也會影響實習的效果; 三是實習基地不穩定。對于各大高校來說,學生企業實習的地點是不斷變動的。有的是由于企業的原因,不能持續接受實習;有的是由于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的變動導致企業實習的機會減少;有的是由于學生的原因,出現了安全問題等,不能繼續選擇該企業實習。
2.3[2]農科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更新緩慢,不適應市場需求
社會不斷進步,為適應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變化,需要農科院校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制定新的人才培養方案。根據市場需求及時調整培養方案。湖北工業大學的成功案例說明了這一點。該校2013年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學校對人才培養方式進行了改革。該校針對70%左右的學生,實行培養實踐能力強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針對20%左右的學生,實行培養一專多能、能創新創業的復合型人才;針對10%左右的學生,實行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從校園招聘會上獲悉,該校找工作的應屆畢業生很受用人單位青睞。
[BT(1+1]3[ZK(]復位:培養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的農科人才的路徑[ZK)][BT)]
[JP3]改變當前農業現代化缺乏人才而農科畢業生就業難的尷尬局面,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社會是不斷發展的,市場需求是不斷變化的,高校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才能有效避免人才無用武之地的尷尬局面。
3.1政府提供就業保障,吸引農科人才就業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農業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科技的支持,從宏觀上來說,國家對三農的重視不斷增強。從微觀上來說,個人獻身農業的先進事跡層出不窮。因此,農業是值得投入的事業。為了吸引大批優秀的農業人才獻身三農,政府需要制定相關政策,增加農業工作的收入,提高農業相關工作的地位,增加農業科技人員的待遇,改善農業工作的條件,吸引農科人才投身到農業現代化的建設中來6:。
[BT(2+1]3.2[ZK(]培養農科學生的學習興趣,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ZK)][BT)]
培養適應現代化農業的農科人才,首先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尤其是對學農的認識。哲學上提出,內因決定外因,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在學生的教育中,客觀的外界條件要通過學生的內因起作用。只有學生自己轉變轉念,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才能找到學習的興趣,真正掌握現代農業的知識技術。雖然很多學生進入農業院校是不得已的選擇,但是既來之則安之,既然選擇了這個專業,就要培養對這個專業的學習興趣。學校要提供歷屆學習標兵和模范給新入學大學生參考。同時要提供長遠的職業規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BT(2+1]3.3[ZK(]改善實踐教學條件,提高農科人才的實踐動手能力[ZK)][BT)]
對于農業院校的學生來說,動手能力極為重要。校內實驗基地的減少,需要引起學校相關部門的重視,在規劃學校建設的同時,要保留學生的實驗基地。針對校外實驗基地的不穩定問題,一方面需要尋找長期合作的企業,保證實習的持續性,同時杜絕企業存在的一些安全隱患;另一方面需要制定相關的管理規章制度,規范和指導學生的實習過程,并不斷加強監督7:。
同時,為了避免高分低能的現象出現,需要在大學的教學環節期間,不斷強化動手能力的培養。在培養理論知識的同時,增強實踐教學環節。通過不斷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知識,為學生從事農業技術指導、農業科技推廣做準備8:。
3.4調整農科人才培養目標,擴充學生的知識面
在專業課的基礎上,開設相關的經營管理類課程,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擴寬學生的知識面。在傳授經營理念的同時,增強對現實成功案例的分析。要求學生在掌握專業的生產技術基礎上,懂得經營理念,懂得現代營銷手段,特別是以互聯網為平臺的一體化營銷模式9:。
在學校學習的同時,學生可以進行產供銷營銷模式的嘗試,借助傳媒工具,如互聯網技術下的淘寶、微店等傳媒技術,一方面可以開始創業之路,另一方面也積累起農業的產供銷模式的經驗,為創業奠定良好的基礎10:。華中農業大學畢業生李軒微博賣土雞蛋的成功案例證明:農業現代化需要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復合人才。
[JP3]總之,加強農科人才的培養是農業現代化實現的重要環節。只有政府、企業和農業高校共同努力,才能扭轉農村人才缺乏和農科人才過剩的錯位,提供農村真正所需要的農科人才,同時保障農科人才的順利就業,不斷推動農業現代化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文藝.基于實踐育人視界的農科人才培養規格與途徑J:.廣東農業科學,2014,(3):224227.
[2] 韓文瑜,丁洪浩,梅士偉.綜合性大學涉農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高等農業教育,2013,(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