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0165)史桂玲 李春霞
“小病到社區、大病上醫院”,這是新醫改倡導的分級診療模式,也被視為緩解“大醫院看病難”的重要措施。隨著這一模式的實施,越來越多的慢性病人到社區醫院就診,還有一些病人在大醫院診斷后取藥到社區站繼續輸液治療,由于病人情況的復雜和藥物品種的多樣也給輸液安全帶來了隱患。藥物不良反應是影響社區站輸液安全的重要因素,而首次用藥過程中的輸液速度在保障社區站輸液安全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過對首劑用藥的輸液病人以緩慢滴注開始方法的實證分析,探討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與藥物不良反應的關系,并討論如何制定相應的護理對策,以提高社區站輸液安全性。

附表1 干預前后兩組病人藥物不良反應癥狀的輕重情況

附表2 干預前后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1.1 研究對象:將初次用藥減慢滴速之前(2012年)全部輸液病人642人次設為對照組,將2013年全部651人次設為實驗組,年齡、性別不限,此資料從輸液登記中獲得。
1.2 研究方法:結合輸液安全隱患及社區站實際情況,經過全體醫護人員討論干預措施如下:在原輸液護理常規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增加對首劑用藥的輸液病人開始滴速定為每分鐘30滴,輸液10分鐘病人無自覺癥狀可根據病人年齡、身體狀況適當調快滴速(輸液前閱讀藥物說明書,嚴格限制滴速的特殊藥物和需要補液的病人除外)。輸液器材等條件不變。藥物不良反應的診斷依據臨床藥理學中藥物不良反應的評定原則及評定方法,[1]在此基礎上經醫務科進一步具體評價標準:①癥狀的出現與藥物的使用是合理的時間順序。②癥狀是已知藥物的反應類型。③停藥可以改善。④此反應沒有另外的解釋。將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停藥后可以自行緩解癥狀的病人定為輕,需要用藥對癥處理的病人為重。從輸液登記中獲得干預前對照組642人次中發生藥物不良反應22例,其中重度16例,輕度6例??刂瞥跏嫉嗡俸髮嶒灲M651人次中發生藥物不良反應20例,重度8例,輕度12例。
1.3 分析:將所收集的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四格表X2檢驗判斷干預前后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及癥狀的輕重有無差異。
附表1顯示干預后病人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癥狀的嚴重程度明顯減輕,通過四格表X2檢驗做出統計學推斷:P<0.05,兩組輸液病人藥物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有顯著差異。附表2顯示,兩組病人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通過四格表X2檢驗推斷:P>0.05,可以認為兩組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無顯著差異。
靜脈輸液是臨床常用的給藥途徑,優點是見效快,尤其是在搶救病人時能贏得寶貴時間。但是,在治療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藥物不良反應是在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解生理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或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2]特點是難預測、發生率低、死亡率高。藥物不良反應中以B型反應多見,其中與臨床輸液安全最為密切的是變態反應,又稱過敏反應,[3]多發生于過敏體質的患者,如青霉素遲發過敏反應,可有全身不適、發熱、蕁麻疹,嚴重的發生過敏性休克。其次是藥物異常,是指藥物中的雜質、藥物的降解產物、制劑中的輔料等所致的異常作用,[4]中藥注射制劑較為多見,給輸液安全帶來了隱患。一些藥物在開始作用時,由于機體對藥物的作用尚未適應,而引起較強的反應稱為首劑效應,[5]由此考慮無論是個體差異還是藥物因素導致病人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基本都出現在首次用藥過程中。在臨床中有些必須應用的藥物如破傷風抗毒素,對于皮試陽性的患者進行脫敏療法,其原理是使機體從小劑量開始逐步完成全部劑量的注射,避免患者對藥物產生過強的反應。所以我們采取減慢初始液體滴速來觀察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是否減少。研究表明,初始用藥緩慢滴注與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沒有關系。輸液中病人一旦出現藥物不良反應輕者停藥后癥狀自行緩解,重者則需要立即對癥處理甚至搶救。在社區衛生服務站現有的搶救設備及人員配置下很難進行重大搶救,給社區站輸液安全帶來極大威脅甚至引發醫患糾紛。所以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是考慮最初避免短時間內大量藥液進入體內,待不良反應出現時立即停止用藥,由于體內血藥濃度較低有助于將藥物不良反應的癥狀控制在最低程度,利于救治。研究結果表明,首劑用藥初始緩慢滴注對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癥狀的嚴重程度起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提示我們在具體工作中加強輸液時的細節護理,對首劑用藥的病人以緩慢滴注開始,能降低病人藥物不良反應癥狀的程度,保障社區站輸液安全。關于如何減少輸液中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