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繼源+陳璋+胡國良



摘要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市提出了新的人口調控目標,到2020年要將人口總量控制在2300萬人。實現北京市新的人口調控目標,必須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度,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以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最終實現三地產業、人口的合理布局。本文依據統計局最新的2012年北京市投入產出價值表,編制了19部門完全勞動消耗表,提出了勞動影響力、活勞動轉化系數的概念,并具體給出了某一產業是如何影響其他產業就業量的計算公式。利用完全勞動消耗表所反映的各產業間的勞動消耗關系,結合各產業的具體特點,提出了直接轉移、轉移上游、限制需求、轉移環節四條疏解辦法。并進一步定量測算了產業疏解后對本部門和關聯部門就業人口的影響程度,模型結果顯示,批發零售業和制造業是直接轉移的最重要抓手,轉移北京市批發零售業10%總產值,直接就業和關聯就業將分別下降19.8、 4.1萬人就業,最終減少23.9萬就業人口;轉移制造業10%總產值,直接就業和關聯就業將分別下降14萬、8.2萬人,最終減少22.2萬就業人口。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人口控制;產業疏解;投入產出;關聯就業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04(2015)10-0111-07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10.015
近二十年來北京人口不斷膨脹,屢屢突破設定的調控目標。截至201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超過2 156萬人,僅近五年新增的300萬人就相當于一座Ⅰ型大城市的規模。在人口總量膨脹中,就業人口過快增長表現得尤為突出,城鎮新增就業量連續8年超過40萬,給城市承載力帶了嚴峻挑戰,引發了交通擁堵、大氣污染、環境臟亂、違規建筑等一系列“大城市病”,成為威脅首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最突出問題。2015年全國兩會期間,北京市提出了新的人口調控目標,強調到2020年,總人口要控制在2 300萬人,疏解非首都功能。本文試圖回答的問題是:產業疏解有哪些具體辦法?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帶動人口疏解?
1理論和文獻回顧
在區域經濟學理論上,人口、產業、區域三者密不可分,人口是產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而產業又總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實現布局,因此,探討人口問題必須從特定區域的特定產業入手。李嘉圖最早從國家間論述了人口與產業的關系,他認為兩國根據“比較優勢”分工,會帶來進出口結構的不斷變動,推動產業和就業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在全球化的今天是通過國際間的產業梯度轉移來實現的。發達國家將自身落后產業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同時會隨之放棄大量的低端就業,但高端就業的培育過程卻相對漫長,在此期間就出現了產業遷出國就業人口萎縮和承接國就業人口擴大,此現象在英美與亞洲國家間已經得到了一定印證。Autor, Dorn, Hanson and Song[1],Justin R. Pierce和Peter K. Schott[2] 計算了2000年以來美國制造業人口快速下降對上下游部門的影響后認為,服務業新增就業無法抵消制造業下降的負面效果,亞洲制造業崛起導致了美國就業萎縮。David Greenaway[3]利用面板數據考察了1979年到1991年英國制造業中的167個細分部門,發現隨著對外貿易比重的提高,進出口部門的勞動需求均出現了下降。形成對照的是,Kozo Kiyota[4]利用1975到2006年的日本投入產出表估算了出口對本部門和其他部門就業的影響,發現制造業和非制造業出口部門的勞動需求都增加了,制造業通過產業關聯間接拉動了非制造業就業。
如果把“比較優勢”理論應用于京津冀地區,北京—河北依照歐美—亞洲國家的產業梯度轉移模式,就有可能帶來北京就業量的絕對下降和河北就業量的絕對提高。產業梯度轉移的前提是要求兩地產業之間存在一定的梯度差。對比京冀兩地的發展狀況,2014年北京市人均GDP突破16 278美元、城鎮化率達到86.4%、服務業比重超過77.9%,按照國際通用的經濟發展階段標準,已經進入服務型經濟為主的后工業化階段。而同年河北省人均GDP剛達到6 486美元、城鎮化率不及50%、服務業比重僅為37.2%,尚處于工業化中期,京冀兩地在發展階段中存在兩個極差。從具體產業來看,重化工業是河北省的優勢產業,勞動生產率超過18萬元/人,但仍低于北京市的21萬元/人,在其它非優勢產業上河北的差距就更加明顯。
盡管京冀具備足夠的產業梯度差,但現實中兩者并沒有完全按照比較優勢分工。繆爾達爾和赫希曼提出了地理性二元經濟理論,認為在后起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發達地區和落后地區之間存在回波效應和擴散效應。在經濟發展初期,回波效應占據主導性,具備先發優勢的發達地區要素報酬率高、投資風險較低,吸引大量勞動力、資金、技術從落后地區流入,導致地區差距越來越大[5-7],只有當產業集中超過一定限度,出現規模報酬遞減時,勞動力、資金、技術才又會向落后地區擴散。為了增加擴散效應,必須將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相結合[8]。但由于競爭多于合作,地方政府間缺乏良好的規劃機制,致使一些地區間的合作意圖難以真正實現[9]。葉裕民等[10]通過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動特征的分析,認為長期以來京津作為京津冀地區的中心城市,充分享受了對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吸納的聚集效應,但是由于行政分割,生產要素的擴散作用卻被弱化,沒有起到中心城市的作用。文章認為,構建京津冀城市圈區域與城鄉協調的發展格局,核心任務就是要打破行政區劃界限。
通過理論和文獻回顧,我們發現北京市就業人口膨脹是北京乃至京津冀三地的產業結構失衡的結果。一方面,北京市承載了太多的城市功能,產業過多、擴張太快,一些低端產業的發展不斷吸引周邊大量來京務工人員;另一方面,河北省農業占比高、工業偏重、三產滯后導致產業吸納就業能力長期不足,天津市的服務業比重偏低也限制了分流首都人口的能力。北京市要站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度,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聚焦政治、文化、國際交往和科技創新“四個中心”建設,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以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形成三地產業結構和人口結構的合理布局,進而實現自身2020年2 300萬人的人口控制目標。
2研究方法
投入產出法是一種數量經濟分析方法,它通過編制投入產出表,來揭示國民經濟各部門生產和分配的內在聯系。根據計量單位的不同,投入產出表可分為價值型、實物型、勞動型、能量型等種類。目前我國官方編制的投入產出表均為價值型,反映的是部門之間的貨幣交換關系。若要全面反映出作為生產基本要素的勞動力在部門之間的聯系和平衡,必須編制勞動型投入產出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批研究勞動價值論的學者邵漢青、鐘契夫、張守一等人為探討社會主義收入分配問題曾嘗試編制了完全勞動消耗表(下文統一簡稱“勞動表”),但當時表中的大部分數據采取了假設的形式,并不是完全真實的“勞動表”。本文依據2012年北京市投入產出價值型表,編制了真實的“勞動表”,提出了勞動感應力、活勞動轉化系數的概念,給出了某一產業影響其他產業就業量的計算公式。
2.1數據說明和部門劃分
依據統計局最新的2012年投入產出價值表編制“勞動表”,關鍵是獲得精確的行業從業人數。然而北京市統計年鑒僅提供各行業城鎮在崗職工數,覆蓋面較窄,與全市就業總量相差較大。因此我們放棄統計年鑒指標,改為選用北京市經濟普查公布的各行業法人企業與個體經營戶從業人數之和,供編制當年的“勞動表”使用。在“勞動表”的部門劃分上,充分考慮了北京市第三產業比重較高的特點,并進一步參考了國家統計局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 4754-2011)部門分類法,最終將北京市投入產出價值表中的42部門合并為不含國際組織的19部門。
2.3“勞動表”的使用方法
根據“勞動表”,我們提出勞動感應力系數、活勞動轉化系數的概念,并給出關聯就業下降量的計算公式,用于文章第三部分的實證分析。
(1)勞動感應力系數(Di)。勞動感應力系數是從行向上考察產業間的勞動消耗關系,衡量的是某一產業的完全勞動使用中用于其他產業生產過程的勞動消耗占比。勞動感應力系數越高,則該產業的勞動消耗受到其他產業的影響越大。在現實中,存在某些產業具有很高的就業量,但這些就業人口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他產業的發展所帶動的,是為上游產業服務的。通過較高的勞動感應力我們就可以識別出這類產業,通過疏解上游來間接緩解該產業的就業膨脹。
3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
3.1調整思路
北京市產業疏解的首要目的是轉移過剩人口,所以我們主要分析完全勞動消耗大的產業。其次,我們將這些產業按照勞動生產率的高低分成兩部分。勞動生產率低的產業基本屬于要轉移的產業,而勞動生產率高的產業中也有不符合 “四個中心”要求的產業,這些產業同樣需要轉移出去。最后,我們根據產業是否可貿易以及產業的勞動感應力的大小選擇合適的轉移方法。具體的轉移思路見圖1。
3.2具體分析
根據 “勞動表”,定量計算減少10%產值帶動本部門和關聯部門就業下降量,排序后具體分析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的效果,結果如表2所示。
第一,對農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直接轉移。農業、制造業、批發零售業都是直接轉移的重點部門,它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是可貿易的,壓縮本地生產規模、加大從外地調入力度可以大量減少本地勞動消耗。當前,北京市農業勞動生產率為2.58萬元/人,不及全市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農業人口相對過剩。通過強化農產品省外供應,減少本市10%的農業總產值,農業人口將下降5.82萬人,同時帶來0.54萬關聯就業的減少,共計疏解6.36萬人。
制造業一度是北京市的支柱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在90年代初期曾超過40%,但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工資上漲和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原有的制造業比較優勢在不斷縮小,將北京市部分制造業外遷至河北,一方面將大大促進河北省重工業的轉型,減少當地高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緩解京津冀地區的大氣霧霾。另一方面,制造業產業鏈條長、上下游關聯性強,拉動的關聯就業很大,減少本市10%的制造業總產值,關聯部門就業人口減少高達822萬人,能有力緩解人口膨脹壓力。
北京的批發零售業在過去10年間發展極快,從業人數從139萬擴張為217.5萬,凈增近80萬,是造成本市人口膨脹的重要原因。批發零售業的發展離不開低物流成本的支撐,首都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和雄厚的市場購買力為其提供了良好發展機遇,但隨著土地、勞動力、運輸成本的不斷上升,勞動密集和空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空間將愈加狹窄。基于批發零售業的可貿易性,北京市主動向外疏解可大大減少對低端人口消耗。從國際特大城市的發展經驗看,土地稀缺和勞動力成本上漲是不可逆轉的過程,農業制造業外遷、農產品和工業品自給率下降是普遍趨勢。
第二,對租賃商務服務業、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居民服務業轉移上游。租賃商務服務業、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和居民服務業主要為本地上游產業提供配套服務,具有很強的地理屬性,我們可以通過“勞動表”的行向數據,尋找對其拉動較大的上游部門。一旦上游產業轉移,本地配套服務的勞動需求就會大大減少。例如租賃商務服務業主要是為批發零售、金融、制造業提供相關服務,轉移這三個上游部門10%的總產值,能分別減少租賃商務服務2.2萬、1.5萬和0.9萬的最終就業人口。又如交通運輸業共有28萬人為上游部門服務,其中為批發零售、制造業服務的人數就超過14萬人,占比超過51%,批發零售和制造業疏解10%總產值后,對本地交通運輸的勞動消耗會下降1.4萬人。住宿餐飲業,同樣可以通過“勞動表”發現它的上游集中在金融、科學技術服務、公共管理和制造業,這四個部門中任何一個產業的疏解都會最終減少住宿餐飲的勞動消耗。相對而言,當前居民服務業從業人口為32萬,總量有限,在制造業、交通運輸業轉移后,其勞動消耗會自然下降。
第三,對教育、衛生限制需求。教育、衛生部門的產業鏈條較短,與其他產業之間關聯性不強,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直接面向終端消費。由于沒有明顯的上下游,對它的疏解可以通過限制最終需求來實現。事實上,恰恰是最終需求的膨脹拉動了北京市教育衛生部門的就業人口膨脹。長期以來,京津冀地區間存在基本公共服務不均等,北方最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高度集中在北京,引發了大量來京讀書、就醫需求,進而拉動了北京市相關部門的勞動消耗。如教育部門,北京市擁有26所211高校,相鄰的河北省為0,每年大批河北生源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會進入北京高校就讀。在衛生領域,2013年來京就醫的外地患者中,河北省高達700萬人次,占據了近四分之一。如果推進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北京市教育、衛生部門的最終需求下降10%,將減少近10萬北京市就業人口。需要強調的是,房地產和建筑業相關就業人口主要也是由購房需求膨脹帶動的,但是房地產市場過去10年的高速發展是一個國家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的特有現象,隨著房地產需求相對飽和,未來相關的就業總量會呈現自然下降,無需主動調控。
第四,對金融業、科研與技術服務、信息軟件服務轉移環節。金融、科研技術、信息軟件服務都是高端服務業的典型代表,行業的勞動生產率遠高于平均水平,但與常識相悖的是,我們通過“勞動表”發現,由于產業鏈條上的某些環節和流程不盡合理,結果消耗了大量低端勞動力。因此,將部分產業環節外遷,能夠強化三地的對接協作,促進產業、人口的合理布局。具體來說,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北京市經濟的引擎和中樞,北京市的金融業發展從長期應明確方向,國家監管功能應逐步強化以配合政治中心的實現,部分金融市場功能可以通過提高進入門檻和市場集中度來實現產業組織優化,一些金融非核心業務、非核心環節可以向津冀轉移。科研技術、信息軟件服務部門是北京市實現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支撐,但對住宿餐飲(4.2萬人)、租賃商務服務(4.1萬人)、交通運輸(2.4萬人)三個生產率較低的本地配套部門勞動消耗很大,存在調整部分產業環節的可能。
4政策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北京市在產業疏解帶動人口疏解方面應該做好以下四點:
第一,加快北京市農業、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的對外疏解。在農業領域,要強化京津冀合作,在北京周邊共同建設若干個農業示范園,加大農產品從河北的調入力度,減少北京農業勞動力的大量消耗。在制造業領域,遵循先易后難原則,優先外遷一批科技含量低、規模效應差的中低端制造業。對高精尖制造業,要強化研發環節、轉移生產環節,可以采取先增量后存量的方式,通過在河北新建分廠,逐步壓縮北京工廠產能,完成由生產制造向研發銷售的轉型。在批發零售業領域,要通過市場化手段把一批服務于北京周邊甚至全國業務的批發市場如動批、大紅門、天意等就近搬遷至河北、天津,以緩解北京承載壓力,在搬遷過程中要充分考慮歷史背景、商業文化和承接地的實際情況,努力提升當地的投資營商環境,加快京津冀交通一體化建設,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當地服務業發展。
第二,優化北京市金融業、科學技術、信息軟件服務的產業鏈條。金融業的調整可以分兩步走,第一步觀察上游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和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疏解后,對勞動特別是低端勞動消耗的變化情況。第二步,如果變化不如預期,可直接調整金融業,通過提高產業集中度和市場準入門檻來優化產業組織,通過對外疏解一些非核心業務流程來減少勞動消耗,如向天津河北轉移呼叫、數據、信用卡、培訓等金融后臺服務。科研與技術服務、信息與軟件服務業的調整,重點同樣在于轉移不合理的生產環節,如把部分實驗基地、服務器中心轉移至天津、河北,推動三地產業協作。
第三,加快提升河北省教育醫療水平。提升河北省教育醫療水平離不開中央政策支持和北京市幫扶措施。對北京市來說,可以加強市屬211高校和市屬公立醫院與河北共建,通過合作辦學合作辦院、建設分校分院的方式,在擴大自身品牌影響力的同時,更為當地引入優秀專家隊伍和先進管理理念,為河北當地教師、醫護人員創造更多親身觀摩、學習、實踐的機遇,進而豐富當地人才隊伍,提高河北省自身公共服務水平和能力,最終減少來京就醫上學人員。
第四,聚焦“四個中心”建設,集中優勢資源重點發展北京市高端服務業。邁向高端服務業是特大城市在工業化后期面臨的重要課題,發達國家的大城市通過成功轉型,有效解決了困擾多年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實現可持續發展。相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大城市由于轉型失敗,陷入了貧富差距分化、競爭力下降、城市病加重的中等收入陷阱。當前北京市人口膨脹、霧霾頻發,生態環境承載力接近極限,必須加快經濟轉型升級步伐,重點聚焦“四個中心”建設,將優勢資源逐步配置到信息、科技、文化等高端服務業中。加強制度建設和知識產權保護,營造萬眾創業大眾創新的社會氛圍,促進自身向高端服務業邁進。
致謝:感謝北京市統計局2014年投入產出課題組《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和產業結構調整》的相關數據支持。
(編輯:徐天祥)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Acemoglu D, Autor D, Dorn D, et al. Import Competition and the Great U.S. Employment Sag of the 2000s[R]. NBER Working Paper,2014.
[2]Pierce J R, Schott P K. The Surprisingly Swift Decline of U.S. Manufacturing Employment[R]. Yal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Working Paper, 2012.
[3]Greenaway D, Hine R C, Wright P.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Trade on Employment in the United Kingdom[J].Europea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00,(15): 485-500.
[4]Kiyota K. Exports and Jobs: The Case of Japan, 1975-2006[J]. 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 2012,(4):566-583.
[5]Gaile G L. The Spreadbackwash Concept[J]. Regional Studies,1980, 14(1):15-25.
[6]Barkley D L, Henry M S, Bao S. Identifying Spread Versus Backwash Effects in Regional Economic Areas: A Density Functions[J]. Land Economics, 1996,(3):336-357.
[7]Hall J, Ludwig U. Gunnar Myrdal and the Persistence of Germanys Regional Inequa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009,(2):345-352.
[8]Hall J, Ludwig U. Veblen, Myrdal, and the Convergence Hypothesis: Toward an Institutionalist Critique[J].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s, 2010, (4):943-962.
[9]Luo X, Shen J. Why Cityregion Planning Does Not Work Well in China: The Case of SuzhouWuxiChangzhou[J]. Cities, 2008,(4):207-217.
[10]葉裕明,李彥軍,倪稞.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動與跨區域統籌城鄉發展 [J].中國人口科學,2008,(2):57-64.[Ye Yumin,Li Yanjun,Ni Ke.The Migration within BeijingTianjinHebei Metropolitan Area and Integrated Development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Science,2008,(2):57-64.]
[11]邵漢青,鐘契夫.投入產出法概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3: 105-124.[Shao Hanqing,Zhong Qifu.Introduction to Inputoutput Method[M].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1983: 105-124.]
AbstractDuring the 2015 national NPC and CPPCC, Beijing proposed a new goals to control total population less than 23 million by 2020.To
realize the new targe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BeijingTianjinHebei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ease Beijings noncapital function. We establish a labor inputoutput table in 19 sectors in Beijing in 2012 put forward the formula of labor influence coefficient, conversion factor of direct labor and a formula
on how one industry affects employment of other industrie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reflected by the labor inputoutput table, we propose four paths of industrial transfer, direct transfer, upstream transfer, limit of final demand and process transfer. By inputoutput calcalation,we find that manufacturing,wholesale and retail are the key sectors to distribute population.When reduce 10% of total input of wholesale and retail,there will be 198 thousand direct employment cutting and 41 thousand indirect employment cutting. And when reduce 10% of total input of manufacturing, there will be a 140 thousand direct employment cutting and 82 thousand indirect employment cutting.
Key wordsBeijingTianjinHebei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opulation control; industry transfer; inputoutput method; related employ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