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梅
一、后進生形成的原因
(一)主觀因素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不成熟,是后進生形成的內因。如有的學生對行為的意義、性質、后果缺乏深刻的認識,單憑主觀上的興趣、欲望、好奇行事,等等。
(二)客觀因素
1. 家庭方面的因素。家庭方面對后進生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過分溺愛與嬌慣;二是教育方法粗暴;三是有的家長思想覺悟低,文化水平差;四是有的家長忙于工作,或頻繁社交、娛樂,沒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等等。
2. 社會方面的影響。社會生活的負面效應,如不良的人際關系,交友不慎、游戲廳、網吧、影視發展與變革也無時不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3. 教師認知偏差的影響。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教師對學生的感知和判斷往往會因各種心理效應而造成歪曲的社會知覺,作出錯誤的評價,影響良好的教育效果形成。
二、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對策
(一)善于激發后進生的學習興趣
對于后進生,我們應有一個全面的認識,他們并不是一切都差,關鍵是怎樣引導。如果引導得法,他們也能趕上去,甚至超過優等生。教師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深入了解后進生的特長、愛好、興趣。當教師認識到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時,一方面鼓勵他們發展已有的興趣,逐步從課外轉到課內,從藝體方面轉到書本知識里面;另一方面,教師應配合并指導后進生,幫助他們確立前進的目標,讓他們為達到自己所確立的目標而努力。
(二)挖掘后進生的閃光點,進行“賞識”教育
后進生由于種種因素影響,他們取得的成績不那么明顯,更需要鼓勵、喝彩、加油,激發其興奮點,保持積極向上的狀態。為此,教師應有意識地尋找或設置激勵載體,然后抓住契機,鼓勵他們,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看到進步的希望。
(三)引導后進生學會自我教育
引導后進生自我教育,主要是要給后進生講清道理,并教給方法,即指導他們學著處理一些事情,教其如何去克服自身缺點,提高自身素質。同時,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要把學生作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來看待,把學生視為教育活動的主體,尊重學生的意愿、需要、情感,注意喚起學生的自我教育機制。
(四)引導后進生進行正確歸因
歸因理論就是分析和說明人們行為活動因果關系的理論,在激發動機、促進努力、對未來行為預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歸因對人的持續行為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和挫折歸因于智力低、能力差、任務重、困難大等內外因中的穩定的不可控因素時,就會降低人們對成功的預期和信心,難以產生持續努力的行為。相反,如果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和挫折歸因于自己個人努力不夠、對完成的任務重視不夠等不穩定的可控因素,就會使行為者在以后的學習和工作中吸取教訓、嚴格自律、增強信心、加倍努力,從而產生爭取成功的持續行為。鑒于后進生普遍的錯誤歸因傾向,教師要注意對后進生進行正確歸因的合理引導,從而使正確歸因成為維護后進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動力的有效手段。
(五)發揮“三結合”整體效應,優化全方位心理環境
“三結合”是指學校、家庭、社會互相配合,形成合力,齊抓共管,共同加強教育。首先,要引起全社會對后進生的關注,要改變教育觀,要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提高學生素質,就必須重視抓好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為后進生創造良好的社會教育環境。其次,所在學校要經常聯系家長,讓家長主動配合學校的教育,使后進生不但在學校得到重視,而且在家庭中也得到重視。促使后進生逐漸改掉逆反心理、自卑心理、盲目心理,進而產生心理平衡,而且不斷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后進生的潛能,促使他們盡快轉化。學校要主動聯系社會、家庭共同做好后進生的教育轉化工作,逐漸建立起“學校—家庭—社會”立體化的教育網絡。
總之,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一切現象都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育工作必須堅持客觀原則,尊重客觀事實,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的嚴謹的態度,全面、深入了解后進生,客觀、準確評價后進生,加強自身修養,掌握足夠的知識和靈活多變的方式方法,才能更有效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