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電發展勢在必行,設備國產化和人才培養是基礎
——專訪于俊崇院士
Nuclear Power Development is Imperative,Equipment Localiza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s the Foundation——Special Interview with Academician Yu Junchong
于俊崇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一直從事核反應堆設計研究及工程研制工作,在核反應堆熱工水力與核安全、核動力總體等專業領域有很深的造詣。
(上接第2期第100頁)
《中國核電》:為了適應我國核電發展的需要,大力推進核電設備國產化已成為一個重大的戰略決策,您對此有何看法?
于俊崇:我國想要獨立自主的發展核電,并達到“走出去”的目的,核電設備的國產化至關重要。但是,目前我國核電設備企業面臨著一個窘境:當國內沒有技術力量、無法生產,只能依賴進口的時候,國外設備廠商賣給我們的設備價格很高;當我們國內的廠家花了很大力氣開展技術攻關,具備生產合格設備能力之后,國外的廠商又把價格壓得很低,以此來搶占中國市場。
我舉兩個例子:東北有個生產核級電磁閥的廠家到核電站參加投標,一起參加競標的法國一家設備廠商知道后,就把價格壓得特別低。對于核電站企業來說,在質量都達標的前提下,當然是誰便宜就買誰的,結果我們國內的廠家競標失敗。法國的廠家在中標之后轉過來找到我們國內的廠家進行談判,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種方案是代生產,國內廠家生產出來的設備要掛法國廠家的牌子;第二種方案是要求收購國內的廠家。不過,幸好該廠家還生產其他產品,生存還可以,兩種方案都沒有接受。但該廠家最終未能進入核電市場。還有化工企業重要的設備加氫反應器,過去是日本廠商占領了我國全部市場,后來中國一重能自己生產了,日本廠家也是用降低價格的方式競爭。但是中國一重是大企業,有雄厚的資金作為支撐,最終才在價格戰中奪回了國內市場。但是好多小企業沒有這個實力,他們花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研發出的國產設備,然而面對國外設備的極低價格,便沒有了競爭力。這個時候就需要國家政策的扶持,只有這樣,才能使國產設備有可能進入核電市場。
《中國核電》:目前,我國核電發展需要大量專業人才,數量不足、專業結構比例不均,是當下核電人才方面亟待解決的幾個問題。請您談談我國核電人才的現狀,以及對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
于俊崇:核電行業是一個龐大的、完整的體系,從最初的探礦、開采、冶煉,核電站的前期選址到建成、運行、管理,直至后期的核設施退役及后處理。核電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都需要大量的人才,但是現在很多年輕人如果進不了大城市的研究院,都更愿意去核電站工作,因為核電站工作比較輕松,待遇也好,地理位置多處于沿海地區,環境也不錯。而核電站前期的探礦、采礦以及后期的三廢處理相關的工作崗位,很多年輕人就不愿意去了,因為這些單位所處位置偏遠,大多在礦區,崇山峻嶺的地方,工作環境較差,待遇也低。殊不知,光在大城市或核電站工作,一個國家無法形成完整的核電產業鏈。要成為核大國,必須有很多人愿意在條件艱苦的地方工作。現在和過去的情況很不一樣,在過去,越偏遠、艱苦的地區,工資越高,大西北地區的工資比北京高很多;而現在完全反過來,越辛苦、偏遠的地區,工資越低。因為大城市的房價高、消費高,所以工資高,這也有一定道理,但導致的問題就是年輕人不愿意去艱苦的地方拿更少的工資工作了。
現在的年輕人與我們那一代相比,很多方面都強于我們,但在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少數年輕人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在校時接受的愛國主義教育抵擋不住市場經濟下的花花世界,所以畢業后寧可改行也不愿意去艱苦的地方工作;而我們當年接受的教育是服從祖國需要,全部聽從組織安排。現在畢業生參加工作是“雙向選擇”。我建議國家在政策上應該向艱苦、偏遠的地區傾斜,使他們不僅能有較高的收入,而且工作條件、生活環境也能有較大改善。另外,核電上游和下游專業,可以和對口學校采用定向招生或聯合培養的方法來培養所需人才。當年核動力院在山溝里招不到人,就是采取這個辦法招攬了很多人才,其中有些人后來都成了核動力院的領導或骨干。
核電大發展,人才是關鍵,希望能有更多的年青人從事核電產業,為我國的核電發展作出貢獻。
本刊記者王丹何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