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靜海縣醫院(301600)高用娟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見的良性腫瘤,據統計,至少有20%育齡婦女有子宮肌瘤,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占肌瘤患者0.5%~1%,占妊娠0.3~1.2%[1]。目前,在剖宮產術中是否同時行子宮肌瘤剝除術尚無定論,為探討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剝除術的臨床效果和安全性,對2011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做剖宮產手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剝除術與單純行剖宮產術產婦共175例的病例資料進行對照研究,現總結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 對2011年7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剝除術患者89例作為研究組,單純行剖宮產術患者86例作為對照組,均為有指征剖宮產,患者無其他內外科及產科并發癥。妊娠合并子宮肌瘤患者納入標準:有產前超聲證實合并子宮肌瘤,肌瘤直徑<10cm,研究組所有病例術后病理診斷證實為子宮肌瘤。研究組子宮肌瘤直徑小于5cm有47例,大于5cm有42例;單個肌瘤48例,多個肌瘤41例,位于子宮體部77例,子宮下段12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產婦一般情況比較
1.2 方法及觀察指標 兩組產婦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宮下截橫切口剖宮產術,研究組在剖宮產術后即行子宮肌瘤剝除術,根據肌瘤位置選擇切口,剝除術前給予縮宮素在肌瘤四周及基底部注射,使肌瘤易于剝離,減少出血,剝離包膜的同時充分止血,縫合殘腔。兩組患者術后應用24~48小時抗生素預防感染,比較觀察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產后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血紅蛋白差值比較,產褥病率。
1.3 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
研究組和對照組手術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產后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手術前后血紅蛋白差值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0.05),產褥病率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2。

附表2 兩組產婦術中及術后情況比較
子宮肌瘤是生育期婦女最常見的盆腔良性腫瘤。妊娠期由于子宮血循環增加,肌瘤組織充血,水腫,肌細胞肥大,表現為子宮迅速長大,部分患者可因妊娠分娩,及產后肌瘤周圍環境改變,血循環發生障礙,引起一些不良變化,如透明性變,囊性變,及紅色退變等[2]。目前,學術界對剖宮產術時是否可行子宮肌瘤剝除術仍存在爭議,反對者認為妊娠子宮血供豐富,術時易出血,且增加產后出血及感染的機會[3],胎兒娩出后,子宮收縮變形,使肌瘤界限不清,手術難度增加。且有些肌瘤產后可縮小甚至自愈[4][5],故剖宮產時可暫不處理。
另一種觀點認為,剖宮產術同時可行子宮肌瘤剝除術,可免除再次手術痛苦,減輕經濟負擔,且肌瘤可能影響產褥期子宮復舊,剝除肌瘤可減少分娩期和產褥期并發癥。本研究顯示,在剖宮產術同時對直徑小于10cm的子宮肌瘤給予剝除,手術時間比單純剖宮產術時間長,但與單純剖宮產術比較,并未出現術中及產后出血量增加的情況,產后排氣時間并未延長,產褥病率也未增加,由此可見剖宮產術同時行子宮肌瘤剝除術會給手術帶來一定難度,但如術前充分考慮評估肌瘤的大小,位置和產婦的一般狀況,與患方充分溝通,術前備足血源,由有經驗醫生進行手術,此項操作具備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可最大程度減少母兒并發癥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