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人民醫院(528100)高瓊珠 曾惠芳 曾利紅
腦梗塞是因為腦內動脈狹窄或閉塞,導致此血管供血區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最終發生壞死的腦血管疾病[1]。臨床上以肢體障礙、言語不清、偏癱等神經功能缺失為主要癥狀,老年發病率較高,該病以病程時間長、預后不好、并發癥發生率高等為特點,嚴重影響老年的身心健康,老年腦梗死患者跌倒的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跌倒可至輕微軟組織損傷,甚至骨折等嚴重后果[2],因此應根據老年腦梗死的特點,對危險因素進行系統分析,實施全面的護理。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老年腦梗死136例,年齡55~86歲,平均(70.5±15.1歲),男性86例,女性5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經CT/MRI掃描證實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腦梗死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8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職業、文化程度等,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附表1。

附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由護士對觀察組進行風險評估并對患者進行跌倒知識教育,包括用藥指導、臨床護理、活動安全性及患者必要的生活指導,而對照組僅進行常規教育,不進行風險評估。患者入院后根據:①65歲以上;②伴隨意識障礙;③癡呆患者;④起床或站立時頭暈;⑤運動障礙或肢體活動受限;⑥慢性貧血患者;⑦頻繁起夜;⑧聽覺和視覺下降嚴重;⑨曾有跌倒史;⑩長期使用降糖/降壓藥物/抗焦慮/抗抑郁等藥物,以上每個項目1 分,3分以上的老年腦梗死患者即為跌倒高危人群,對此類人群需要采取相應護理對策。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進行回顧性調查,對跌倒患者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跌倒的危險因素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
2.1 兩組患者跌倒情況對比 兩組患者跌倒情況對比顯示,觀察組跌倒發生率為4.4%(3/68),對照組跌倒發生率為14.7%(10/68),觀察組跌倒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跌倒相關危險因素分析 兩組患者跌倒相關危險因素分析顯示,跌倒時間多在于21∶00~次日8∶00間,跌倒的地點多位于床旁,跌倒患者多為80歲以上腦梗死老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腦梗死患者意外跌倒與物品擺放、經常性飲酒、日?;顒?、體能、靜態平衡、視力均沒有明顯關聯,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附表2。

附表2 老人跌倒的單個危險因素分析
老年腦梗死近年來發生率逐年增高,由于缺少規范化的護理及活動安全性教育等,經常伴有摔倒等并發癥的發生,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由于腦動脈管腔狹窄或閉塞,導致該動脈供血區局部腦組織缺血、缺氧,最終導致部分腦組織壞死,使得老年患者發生言語不清、肢體麻木、偏癱等神經功能缺失的癥狀,不僅日常生活活動受限,更加使得患者對后續的康復治療產生心理抵觸,因此對老年腦梗死患者危險因素分析并采取相應的護理對策是預防患者跌倒的重要環節。
通過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可以看出,80歲以上老年腦梗死患者跌倒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是老年腦梗死患者神經系統病變為基本病因,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機能也隨之下降,平衡感覺較差,增加的跌倒風險。從跌倒時間上看,于21:00~次日8:00跌倒患者明顯高于其他時間段,另外其余時間包含康復訓練時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原因為夜間看護力量薄弱,老年人尤以男性起夜較頻繁。從跌倒位置上看,老年腦梗死患者在床旁跌倒的發生率要明顯高于其他地方跌倒的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原因和肢體力量有很大關系。為防止老年腦梗死患者跌倒,需針對患者采取相應護理對策。首先,對老年腦梗死患者的相關高危因素進行入院評估,分析潛在危險,確保患者各項措施安全有效,預防意外跌倒的發生[3]。其次,制定預防對策。主動與患者溝通,護理人員做好交接工作,對重點對象加強巡視,并詳細了解病史,與家屬共同預防事件的發生。在康復訓練中,做到動作輕柔,囑其恢復過程循序漸進,從臥位、坐位、立位、逐漸行走呈階段性訓練[4]。再次,加強健康教育。在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康復過程及預防跌倒中,護理人員要充分發揮教育作用。護士輔助患者鍛煉生活起居,如起坐步行鍛煉[5][6][7]。仔細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相關健康教育的重點、難點,并囑家屬積極反映患者康復訓練情況,以完善相關康復訓練。最后,指導患者用藥。告知用藥劑量及方式等,并注意用藥后的反應。囑老年腦梗死患者掌握自己有哪些跌倒的傾向因素,給予預見性的指導,有助于減少跌倒的發生[8][9]。
通過以上全面評估老年腦梗死患者跌倒風險的評估,為具有跌倒高危風險的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并制定相關護理對策,使得老年腦梗死患者跌倒的風險降到最低,保證患者的生活質量,維護其身心健康,促進早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