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顏真卿的文學風格"/>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國進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文質并重與通達務實
——論顏真卿的文學風格
李國進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顏真卿被稱為“顏魯公”,中國唐代中期最有名的書法家之一,他的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他的散文、詩歌以及文學理論論著。他的散文質樸自然,充滿了真情實感,詩歌通達清雅,曲徑通幽自成桃源遺風;論著內容翔實,語言準確,頗有先秦縱橫家的胸懷。他自幼深受悠久的家學熏陶,有著深厚的文學功底;他在顏氏家訓體系的培養下逐漸形成了忠正務實的優秀品格。二者相輔相成,使他真正做到了文學修養與個人情操的完美統一,展現了顏真卿通達務實與文質并重的文學風格。
顏真卿;文學風格;文質并重;通達務實
顏真卿一生著作頗多,有《禮樂集》十卷、《歷古創置儀》五卷、《顏氏家譜》一卷、主編過《韻海鏡源》三百六十卷,詩文集則有《廬陵集》十卷、《臨川集》十卷、《吳興集》十卷。他的詩文留在世上的較少,尤其是詩作存世更少,大部分是在湖州時期的詩文。現在流傳最早的是顏魯公集,經南宋時期的留元剛搜集整理,現有五十卷。另外顏真卿還有奏疏、上表、碑帖、墓志銘等大量的文學作品,這也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的主要方面。顏真卿的文學作品雅正質實,典博莊重,既不離儒家的正統思想,又不失通達求變。
顏真卿曾于765年給自己的好友孫逖的文集作序,序文(部分)如下:
古之為文者,所以導達心志,發揮性靈,本乎詠歌,終乎雅頌。帝庸作而君臣動色,王澤竭而風化不行。政之興衰,實系於此。然而文勝質,則繡其而血流漂杵;質勝文,則野於禮樂,而木訥不華……詞人之賦麗以淫,此其效也。漢魏已還,雅道微缺;梁陳斯降,宮體韋興。既馳騁於末流,遂受嗤於後學。是以沈隱侯之論謝康樂也,乃云靈均已來,此未及睹;盧黃門之序陳拾遺也,而云道喪五百歲,而得陳君。若激昂頹波,雖無害於過正;榷其中論,不亦傷於厚誣。何則?雅鄭在人,理亂由俗。《桑間》、《濮上》,胡為乎綿古之時?正始、皇風,奚獨乎凡今之代……
從以上的文字論述中,我們可以歸納出顏真卿主要的文學觀念,尤其要注重三個方面:首先是文和質的關系,其實就是文辭和內容的關系,顏真卿秉承儒家的中庸思想,奉行適中不可偏頗的原則。這與孔圣人的文學主張暗暗相合,在我看來,顏真卿之所以奉行中庸適中的文學主張與其悠久的家世淵源和淵博的家學傳統是密不可無分的。據顏氏家譜記載,其家族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春秋魯國的顏回,顏回,即子淵,是孔子最出名的弟子,他以安貧樂道的精神為世人所敬仰,《論語·雍也》曾記載“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自顏回至顏真卿其家族的名人學士屢出不鮮,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家世家學帶來的深遠影響顯而易見。但是,帶給顏真卿文學觀點最大的影響的應是其五世祖顏之推。顏之推,字介,隋文帝時為太子學士,著述頗多,其《顏氏家訓》聞名天下。顏之推曾經說過:“文章當以理智為心腎,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冠冕。今世相承,趨末棄本,率多浮艷。辭與理競,辭勝而理伏;事與才爭,事繁而才損。”顯然顏真卿繼承了其五世祖的文化遺產,奉行并踐行了文質統一的文學觀點,他對歷代文學的基本評價是“漢魏以還,雅道微缺:梁陳斯降,宮體聿興”。在顏真卿看來,前人的文學太注重于“文”,應該同時兼顧與“質”,文質并加,不取極端。
他的這種文學風格我們可以從他的詩歌中體會出來,顏真卿還是比較喜歡陶淵明的,他曾經寫過一首《詠陶淵明》,其中“狙擊不肯就,舍生悲縉紳”與“興逐孤云外,心隨還鳥泯”我覺得最有味道。為何?我們知道自秦漢至唐代前期,文人作詩寫文往往重視文辭而忽略內容,也就是重文輕質。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多發牢騷,毫無實質。從秦漢的駢文大賦,華麗鋪張,華而不實,到魏晉十國的萎靡艷麗,輕浮虛構,這似乎成為了那一個時代的詬病。然而到了顏真卿卻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顏真卿一直主張文質并重,現在我們再看那兩句詩,既有對現實情景的描寫也有自己內心情感的抒發,文質呼應,相得益彰。
那么如何看待其通達開放的文學風格呢?那就是文學變與不變,繼承與創新的關系。
我們看顏真卿的一篇文章《論百官論事疏》(節選)
御史中丞李進等傳宰相語,稱奉進止,緣諸司官奏事頗多,朕不憚省覽,但所奏多挾私讒毀,自今論事者,諸司官皆須先白長官,長官白宰相,宰相定可否,然後奏聞者......則天下何述焉?《詩》云:“營營青蠅,止于棘。讒言罔極,交亂四國。”以其能變白為黑、變黑為白也。詩人深惡之,故曰:“取彼讒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
臣聞太宗勤於聽覽,庶政以理,故著《司門式》云:“其有無門籍人有急奏者……又閹官袁思藝日宣詔至中書,元宗動靜,必告林甫。林甫得以先意奏請,元宗驚喜若神,以此權柄恩寵日甚,道路以目。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達……
這是一篇寫給皇上的奏疏,字里行間充滿了真摯的感情。可以看到顏真卿是一位偏重寫實來表現內心的作家的,這與他的通達務實的文學風格也是相符合的。《論百官論事疏》一文由御史中丞進言受阻開頭,來告訴皇上廣開言路的重要性,作者引經據典,如“營營青蠅,止于棘。讒言罔極,交亂四國。”又結合當下的時局,以此來說明此做法的錯誤,顯然作者沒有采取華麗的文辭和艷麗的辭藻,在顏真卿看來唯有翔實的事理和發自肺腑的真情實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方可打動人的情思。上至天子下達百姓,人之常情無以復加。
下文諸如“上意不下宣,下情不上達,所以漸致潼關之禍。皆權臣誤主,不遵太宗之法故也。凌夷至於今日,天下之弊,盡萃於圣躬。豈陛下招致之乎?蓋其所從來者漸矣。自艱難之初,百姓尚未凋敝,太平之理,立可便致。”可以看出顏魯公運用語言的恰當與熟練程度,既不失偏頗又準確表達中心含義,這不是簡單的文辭疊加和華麗的文言句式所能表達出來的。由此看出顏魯公語言功底的深厚,小至一小句大到整篇文章,亦張亦馳,亦文亦辭。
文章開頭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沒有多余啰嗦的句子,向皇上直接說出了其不納諫的缺點,相比漢大賦以及駢文而言,更加務實了一點。漢賦為我們熟知,如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等,其鋪張華麗,過度渲染,往往過于追求文辭句式的技巧,反而忽視了內容的中心和實質。諸如“奏陶唐氏之舞,聽葛天氏之歌;千人唱,萬人和;山陵為之震動,山谷為之蕩波。”過于重復迂回,背離了文章的初衷,正如孔子所言“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顏真卿的文章基本上都是按著文質并重的路線來的,整篇文章有內容有文辭,洋洋灑灑,說理透徹,諄諄告誡,與諸葛亮的《出師表》有異曲同工之妙,好的文章都以鮮明的事實,真摯的感情打動人、感染人。歷史無數次證明,賣弄文辭技巧的,只能附庸一時之風雅,難流芳于后世。
顏真卿文學成就的可貴之處在于他的文質并重與通達務實的文學風格相互融合,二者相互統一,共同構成一個有機整體。下面我們就選取顏真卿在湖州時期所寫的兩篇短詩,稍作分析,以此來研究其通達的文學觀念。
杼山多幽絕,勝事盈跬步。前者雖登攀,淹留恨晨暮。
及茲紆勝引,曾是美無度。欻構三癸亭,實為陸生故。
高賢能創物,疏鑿皆有趣。不越方丈間,居然云霄遇。
巍峨倚修岫,曠望臨古渡。左右苔石攢,低昂桂枝蠹。
山僧狎猿狖,巢鳥來枳椇。俯視何楷臺,傍瞻戴颙路。
遲回未能下,夕照明村樹。
此篇是《題杼山癸亭得暮字》,因其在杼山建亭,命名為三癸亭。
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綠荑含素萼,采折自逋客。
忽枉巖中詩,芳香潤金石。全高南越蠹,豈謝東堂策。
會愜名山期,從君恣幽覿。
上篇是《謝陸處士杼山折青桂花見寄之什》,由題目可知也是在游覽杼山時所寫的。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篇,讀完一遍很多人都不相信這是顏真卿所寫的,在世人看來,顏魯公的詩文必須和政治和國家的前途社稷關聯,要么興言利弊,要么神情激昂,怎么會有閑情逸致呢?正如一把倚天長劍變為了玉人吹簫。然后我們再讀第二篇,你更會驚訝,與王維的田園山水詩不謀而合,仿佛進入了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是顏魯公的悄然歸隱,還是短暫的養精蓄銳?
有時候環境也會影響人,上文說過顏真卿在湖州呆了五年多,這是他一生中最安逸最平靜的日子。風景秀麗并且安定平和的湖州自然引來大量文人齊聚,而顏真卿是進士出身想必他也很熱衷于吟詩賦句的,因此他常常與文人們集聚游覽,或登高望遠,或依山醉飲,“群賢畢至,少長咸集”,頗有蘭亭集會的遺風,不過他們常常在三癸亭交流吧。文人聚在一塊大多數就是吟詩賦句,以娛情懷,顏真卿也不例外,其實他還是向往陶淵明似的田園生活的,當然這只是他內心深處的避風港。
每個人都有休息追求自由的權利,顏魯公以詩寄托情懷,也是人之常情所在。他自己也曾說過像詩經這類文學作品,既有雅正也有通俗,由此我們可見他是有著通達的文學觀點的,與那些僵化迂腐的呆板文人相比較而言他的思想明顯是進步的。比如詩文既有政治功能傳遞信息的功能,也有娛樂消遣的作用,無論對社會還是個人只要起進步方向的作用就好。正如“巍峨倚修岫,曠望臨古渡”,當你擺脫了一天的繁瑣的工作,終于可以在一個與世隔絕安靜祥和的地方,或獨自一人,或親朋三倆,依山休憩,登高懷遠,俯視河溪,群鳥歸巢,遠處炊煙渺渺,這是何等的愜意與滿足!
對于嚴肅的政治話題與治國平天下而言,這顯然背離了其準則,難道文學必須要如此呆板生澀嗎?未必,身居要職的顏真卿就打破了這個潛規則,詩文就是用來表達的,于人于己,為國為民,只要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就好了,這種開放包容通達的文學態度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學習的。
綜上,我們雖然選取了顏真卿少量的奏疏和詩文進行解讀,但是其文學風格已可見一斑。他已經恰到好處的把文質并重與通達務實的思想融入到他的文學創作中里面了,文質并重的文學思想以及通達務實的文學風格已經和他本身一樣,作為一個時代的標簽在歷史上熠熠生輝。
[1]嚴杰.顏真卿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
[2]李學勤.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王利器.顏氏家訓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4]常華.唐詩密碼[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
[5]顏真卿.顏魯公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游國恩,蕭滌非.中國文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0.
[7]李學勤.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8]曹寅.全唐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I206.2
A
1005-5312(2015)05-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