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蘭蘭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400047)
從最小文學手法看《詠水仙》的基本結構及其文學性的三個層次
呂蘭蘭
(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重慶400047)
文章通過用最小文學手法來切分英國浪漫主義的第一代詩人代表威廉·華茲華斯的《詠水仙》,可知這首詩中的最小文學手法可以分為三類:敘事、描寫、抒情。在此基礎上來探究解讀《詠水仙》抒情母題中兼具創造的兩種不可再分文學虛構想象的具象功能,并分析它體現的描寫與抒情并重的基本結構,以此來淺析這首詩中體現的最小文學手法的文學性三個層次——基本意義、具體意義、潛在價值,完成對此詩最小文學手法符號——結構的完整理解。
最小文學手法;描寫與抒情并重;文學性三個層次
詠水仙: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云,高高地飄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鮮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開放。/1它們開在湖畔,開在樹下,它們隨風嬉舞,隨風飄蕩。/2它們密集如銀河的星星,像群星在閃爍一片晶瑩;/3它們沿著海灣向前伸展,通向遠方仿佛無窮無盡;/4一眼看去就有千朵萬朵,萬花搖首舞得多么高興。/5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歡跳,卻不如這水仙舞得輕俏;/6詩人遇見這快樂的旅伴,又怎能不感歡欣雀躍;/7我久久凝視——卻未領悟這景象所給的精神至寶。/8后來多少次我郁郁獨臥,感到百無聊賴心靈空漠;這景象便在腦海中閃現,多少次安慰過我的寂寞;/9我的心又隨水仙跳起舞來,我的心又重新充滿了歡樂。/10(選自《英國湖畔派三詩人選集》,顧子欣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英國浪漫主義的第一代詩人代表威廉·華茲華斯的《詠水仙》由240個漢字組成。如果用不可再分虛構想象具象為單位切分這240個漢字橫組合集合,可以分為十個最小文學手法,它們依次是:(1)敘述者顯身第一人稱敘事;(2)自然景物描寫(動態);(3)自然景物描寫(動態);(4)自然景物描寫(動態);(5)自然景物描寫(動態);(6)自然景物描寫(動態);(7)抒情(抒情主體第三人稱隱身);(8)抒情(抒情主體第一人稱顯身);(9)抒情(抒情主體第一人稱顯身);(10)抒情(抒情主體第一人稱顯身)。這10個最小文學手法可以分為三類:敘事、描寫、抒情。
通過用最小文學手法對《詠水仙》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本詩最小文學手法的縱聚合類型,下面筆者將通過此切分來講述《詠水仙》這首自然抒情詩的抒情母題中兼具創造的兩種不可再分文學虛構想象具象功能,并分析它體現的描寫與抒情并重的基本結構,和它的最小文學手法文學性的三個層次。本文也由這三個部分組成。
《詠水仙》第三、第四詩段情感的直抒胸臆,其實是通過抒情主體第三人稱隱身或第一人稱顯身的心理描寫手法表達的,因此,這里的自然語言橫組合片段呈現的不可再分虛構想象具象既可被視為抒情,又可被視為詩人的內心心理描寫,即抒情主體在這里表達了以自己為代表的詩人們在看到這一景象時都會情不自禁的表露出興奮不已的心理描寫。
這是在西方詩歌中經常見到的抒情詩常見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類似于在中國詩經中的“興”,以情寓于象中被激發,然后借以聯想,引出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感情。
華茲華斯的詩被認為是西方詩歌中寫景與抒情相結合的完美典范,而通過對《詠水仙》的最小文學手法的具體切分,我們發現,這首詩歌寫作的基本結構正是描寫與抒情并重。
在詩的開頭,詩人敘述將自己比喻為一朵孤獨的流云,孤單地在高高的山谷飄蕩,孤傲的詩人發現了一大片金色的水仙,由此交代了敘述的人物(我)、地點(山谷)、事件(發現一大片水仙花),這是最小文學手法中的敘事體現,如文中切分出的第一個最小文學手法,這是最小文學手法中敘事的體現。
接下來詩人開始描寫水仙的自然姿態,“隨風嬉舞,隨風飄蕩”;且水仙很多,如天上的星星,都在閃爍,水仙似乎又是動的,沿著彎曲的海岸線向前方伸展,以及與閃動的湖波相比,它的搖曳更是輕俏,如文中切分出的第二、三、四、五、六個最小文學手法,這是最小文學手法中自然景物描寫的體現。
此后詩人抒發了看到這一片隨風而動的水仙后愉悅輕快的內心感受,在詩人的心中,水仙已經不是一種植物了,而是一種象征,代表了一種靈魂,代表了一種精神。詩人為有這樣的旅伴而歡欣鼓舞,歡呼跳躍。在詩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華,是自然心靈的美妙表現。但是,歡快的水仙并不能隨時伴在詩人的身邊,詩人離開了水仙,心中不時冒出憂郁孤寂的情緒。當然,詩人腦海的深處會不時浮現水仙那美妙的景象,這時的詩人又情緒振奮,歡欣鼓舞,如文中劃分出的第七、八、九、十個最小文學手法,這是最小文學手法中抒情的體現;更為重要的是這里體現了就如上面所提到的第三、第四詩段情感的直抒胸臆,既可
視為抒情,又可被視為詩人的內心心理描寫,兼具創造了兩種不可再分的文學虛構想象具象的功能。
由此分析,除了詩歌開頭交代了敘述的要素外,此詩基本上是以描寫與抒情并重的基本結構,驗證了華茲華斯的詩是西方詩歌中寫景與抒情相結合的完美典范。
最小文學手法的基本意義、具體意義,以及潛在價值,即最小文學手法文學性的三個層次。
(一)基本意義
在文學審美風格研究中,最小文學手法是一個典型的符號第二性系統,有兩次結構轉換,可以用模式表示為(ERC)RC1 5,ERC是第一次結構轉換,(ERC)RC1是第二次結構轉換。最小文學手法第二次結構轉換產生的不可再分文學想象具象的造型性、虛構性,就是最小文學手法最基本的文學性,或者說是最小文學手法結構符號整體的基本意義,這種造型性、虛構性,是最小文學手法整體中(ERC)RC1中的(ERC)的所指C1,與自然語言符號整體作為符號能指(ERC)相互作用所產生的符號的附加意義,第二性系統的意義。
而現在用《詠水仙》中某個不可再分文學想象具象的造型性、虛構性來加以說明這一基本意義。
如“它們開在湖畔,開在樹下,它們隨風嬉舞,隨風飄蕩”。這二十個漢字作為“意義”整體成為符號第二性系統景物描寫的能指(ERC),它們有一個單義的附加意義所指C1——關于一片水仙花隨風而動的景物描寫圖畫,這就是這里的水仙畫面搖曳舞動的一種造型性,一種意象,這種意象加上詩人的改變、聯想、創造性想象,使這種意象和詩人情感相結合,賦予了“水仙”人的情感。如詩中所寫“一眼看去就有千朵萬朵,萬花搖首舞得多么高興?!币驗檫@時詩人看到水仙是高興的,自然看到一片水仙花隨風而動的景物圖畫時就自然聯想為水仙也是因為高興才跳舞的,這就帶來了這種文學虛構下的某種文化含義,在詩人的心中,水仙已經不是一種植物了,而是一種象征,代表了一種靈魂,代表了一種精神。詩人為有這樣的旅伴而歡欣鼓舞,歡呼跳躍。在詩人的心中,水仙代表了自然的精華,是自然心靈的美妙表現。
因此,水仙在詩人看來不僅僅是一種景致,還是一種精神、一種寄托和向往。詩人的心靈和水仙的美麗景色融合在了一起,其內心情感在自然中得到了寄托,代表了那時詩歌帶有象征主義色彩的文學含義。
這就是最小文學手法第二次結構轉換產生的不可再分文學想象具象的造型性、虛構性,是最小文學手法結構符號整體的基本意義。
(二)具體意義
自然語言保持自己結構邊界、結構轉換規律前提下的語言藝術性,或者說自然語言的裝飾性與反常化,就是最小文學手法的具體意義。
現在用《詠水仙》中的語言藝術性來加以解釋。
如詩人寫到水仙的舞動時與湖波相比“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歡跳,卻不如這水仙舞得輕俏”,這體現了對這里的水仙畫面搖曳舞動的意象技巧,即鮮明對比。
本詩中語言的清新樸素,也是一種語言藝術。
還有《詠水仙》這首詩的英語文本、漢語文本等其他不同語種的不同文體翻譯,是自然語言媒介的語系不同或組合形式不同下的具體意義的不同體現。
(三)潛在價值
敘事母題、描寫母題、抒情議論母題三大類型之間對立關系的相對規定,是潛在于人類最小文學手法的集體無意識中的。
在《詠水仙》中,如前面提到的切分的最小文學手法可以分為三類:敘事、描寫、抒情。
拿本詩中敘事母題的潛在價值來說,它是與描寫母題、抒情母題的潛在比較中才確定的。它們三類的相似之處是不可再分文學想象具象切分的自然語言片段,它們之間的差別是:
1.敘述母題在詩的開頭,詩人敘述將自己比喻為一朵孤獨的流云,孤單地在高高的山谷飄蕩,孤傲的詩人發現了一大片金色的水仙,由此交代了敘述的人物(我)、地點(山谷)、事件(發現一大片水仙花),這是本詩中最小文學手法的第一個切分,對敘述對象發生在移動過程中的事件或相關情況,是最小文學手法中敘述的體現。
2.描寫母題是水仙搖曳開放的自然姿態,如文中切分出的第二、三、四、五、六個最小文學手法,是發生在相對靜止時間中的各個物象,是最小文學手法中自然景物描寫的體現。
3.抒情母題是詩人抒發了看到這一片隨風而動的水仙后愉悅輕快的內心感受,如文中劃分出的第七、八、九、十個最小文學手法,這是最小文學手法中抒情的體現。
總之,只有兼顧最小文學手法的基本意義、具體意義,以及潛在價值,最小文學手法符號——結構才算完整。
綜上所述,用最小文學手法切分文本,能幫助我們更好理解文本的符號——結構意義,深入了解文本的顯在價值和潛在價值,是完成文本細讀和精讀的必不可少的有效方法之一。
[1]蘇敏.文本文學審美風格[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2]蘇敏.文學符號學構架[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05).
I561
A
1005-5312(2015)05-0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