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存伊
(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8)
從《銀河英雄傳說》看日本動畫藝術特征
劉存伊
(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8)
本文以《銀河英雄傳說》為研究文本,分析總結出日本動畫的三大藝術特征。即對史詩品格的追求、對物哀之美的追求與對現實生活的反思。
日本;動畫藝術特征
《銀河英雄傳說》(以下簡稱《銀英》)是日本作家田中芳樹的一部經典架空歷史小說,曾獲日本科幻文學大獎?!躲y英》以表現人性和探索人類歷史為要務,詮釋了一段宏大的宇宙歷史。本文所探討的動畫正是這部作品的衍生品OVA①。
《銀英》的故事梗概為:在距今一千六百年之后,宇宙中存在著專制的“帝國”和民主制國家“同盟”兩國。雙方進行了長達二百多年的戰爭。直至雙方各出現了一位軍事天才(萊因哈特與楊威利)后,局勢急劇變化,雙方為了各自堅守的信念而戰,銀河系在人類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后又恢復了和平。
盡管外在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日本動畫內在的關于藝術作品創造的構成性的觀念,無非立足于以下三點。
追逐傳奇感使日本動漫作品帶有鮮明史詩色彩的文體特點,而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就是戰爭主題。為何日本動漫如此熱衷于表現戰爭題材?動漫在表現形式上常要汲取來自史詩的多種美學內涵,那么,以戰爭主題來承載藝術的表現內容也就是較正常的現象了。雖然動漫作家少有人真正去考量整個民族的心靈在歷史進程中須直面的問題,但有些日本動漫家還是清醒地在作品中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反思。例如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風之谷》、經典動畫《高達》等均是戰爭主題的代表作品。《銀英》無疑是其中較具代表性的一部,尤其人物性格塑造十分成功:同盟軍將領楊威利明知政客的齷齪,但仍堅守民主的信念,屢戰屢勝,最后竟死于己方叛徒之手,頗具悲劇意味。值得一提的是在《銀英》中包含了政治斗爭的內容。政治斗爭殘酷無情、惟利是圖等無不揭示政治的角逐遠殘酷于硝煙彌漫的戰場,然而前者無疑卑鄙委瑣的多,日本動漫作品對政治家的尖刻批評引起了當代觀眾極大的共鳴。
《銀英》雖然是一部科幻類戰爭題材動畫,仍在不經意間流露了對物哀之美的追求?!拔锇А笔侨毡疚幕幸环N深刻的審美觀念,對于日本人來說其不僅是一種審美態度,它還是一種世界觀與方法論。物哀論認為世間萬物和人的生命注定走向“哀”的結局,但是這種“哀”的結局卻又必然是以一種絢爛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物哀之美?!躲y英》中的大多數英雄都走向了毀滅,不論是他們美的形體的消逝,還是他們所擁有的美好靈魂與高尚品格的消失,都給觀者以強烈的心靈震撼,這正是物哀之美想要帶給人們的審美體驗。
日本動漫作品是如何表現現代生活的?表現了怎樣的現代生活?這是一個龐大的問題,僅以《銀英》為例,以現代性問題為核心來探討日本動漫作品是如何表現現實生活的。所謂的“現代性”問題的起因是由于現代社會相對于傳統社會而言已發生了本質性的變異,隨之產生了各種問題,這些問題有著鮮明的現代生活的印記。一部作品只有對現代生活的問題予以展現才能被稱為具有“時代感的”,才有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而日本動漫在展現時代感方面確有獨到之處,因此我們以現代性問題為線索,分析日本動漫藝術的藝術特征。
1.現代價值觀的反映?!躲y英》借楊威利之口道出“人類社會的思想潮流可以分成兩種。一說世上有比生命更有價值的東西;一說沒有。在戰爭開始之前,前者是對的,在戰爭?;鹬?,后者是正確的。幾百年后,幾千年后,都會持續下去。”③
由此可見人本主義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及肯定人自身的價值,正是《銀英》的核心的世界觀,也是日本現代社會主流的世界觀。日本動漫藝術家以藝術家的敏感與洞察力精準體現了日本現代社會價值觀。
2.現代社會組織形式的探討。不少日本動漫家注意到了伴隨著現代社會新型組織形態而產生的嶄新的生存經驗,他們以此為基礎反省現代人特殊的生存困境。
日本動漫家對民主制度思考尤為深刻:即便民主政治在當前社會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但它是否會發生性質的蛻變?《銀英》揭示了民主制度在政客的操縱下最終被異化而導致的惡果:同盟總統利用人民對他的盲目崇拜控制了整個國家軍政要權,結果導致軍政的混亂,最終造成了同盟的滅亡。這正是日本動漫對現代社會組織形式的探討。
動畫理論研究是一門較為年輕的新興學科。在我國其學術研究上缺乏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甚至有些急功近利的研究者主張僅從營銷和制作方面照搬照抄日本動畫的成功經驗,而事實證明任何不觸及問題癥結的解決方法終將走向失敗。筆者認為了解日本動畫的藝術風格特征,進而學習日本動畫的先進藝術理念才是探詢中國動畫出路的理性之舉。
注釋:
①OVA版是ORIGINALVIDEOANIMATION的簡稱,即錄影帶版,是日本動漫一種獨特的傳播手段。
②葉渭梁,康月梅.物哀與幽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③田中芳樹(日).黎明篇[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1]白曉煌.日本動漫[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6.
[2]聶欣如.動畫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I106.7
A
1005-5312(2015)05-0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