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英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論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
劉超英
(太原理工大學,山西 太原 030024)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在這個信息化的21世紀,世界各民族的物質生活日趨相同,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正確認識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辯證關系,對我們認識藝術今后的發展方向有重要的作用。
藝術;民族性;世界性
什么是藝術?藝術的基本要素離不開民族、技藝和審美,合而為之即:藝術就是通過一定的技藝表現出本民族的審美理想。藝術是一種文化現象,大多為滿足主觀與情感的需求。藝術是多元化的,因為藝術是自由的創作,它源于人類活動本身,這就規定了藝術是一種溝通人類思想感情的方式,這種方式是人類都能理解的共同語言,如:音樂、美術、戲曲、舞蹈、建筑、和園藝等等,它可以超越國界、超越民族、超越一切空間。
關于藝術的民族性問題毛澤東曾在他的1956年的《同音樂工作者的談話中》指出:藝術的基本原理具有共通性,但表現形式要多樣化,要有民族形式民族的風格。那什么是藝術的民族性呢?藝術的民族性就是“運用本民族獨特的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采用傳統藝術形式創作,主要表現本民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藝術審美情趣。”藝術元素傳達出民族文化基因,無數個藝術元素與文化基因的統一就是藝術的民族性。藝術存在的基礎是藝術的民族性,民族性上升到最高層位就是民族責任感,作為一個民族的成員對自己對民族興衰存亡要有自己的職責和義務。一個對自己民族沒有責任感的藝術家不可能對世界擁有良知、抱有真情。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正因為抱有一顆愛國的民族之心,在革命的艱難困苦中戰勝敵人也戰勝自己,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國、人民的利益聯系在一起的時候,創造出奇跡,最終創作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長篇小說。羅廣斌、楊益言正因為飽含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和對先烈的敬仰之情寫下了《紅巖》。具有民族性的藝術作品,人們通常被它的外在形式所感染,但其蘊含的文化價值、精神情感、審美價值卻難以被解讀,也就是它不易于被外界所滲透和欣賞。民間藝術就是希望的藝術,是吉祥的藝術,是充滿生命力的藝術。
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悠久。民間剪紙往往通過諧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煉,概括自然形態,構成美麗的圖案,具有率真、淳樸的視覺形象。中國民間藝術一直以來都是民眾創作、使用和欣賞的藝術形式,其主題不外乎滿足兩個需求:一個是物用方面的使用功能,一個非功利的精神上的審美需求。中國的農業生產生活中,首先需要的是人力資源,即人口的生產,這就是最大的生存需求,生殖崇拜、祈子內容、子孫繁衍成為中國民間藝術中最常見的畫面和主題。人們相信萬物有靈,是源于生產力低下時代對自然和宇宙力量的崇拜。民間藝術的主題和內涵都是圍繞趨利避害、求吉納祥的心理需求來展開的,這也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本能。正是這種心理需求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特征體現了中國的民族性。
關于文化的世界性,何星亮指出:它是指各種文化普遍具有的屬性,即世界各種文化的共性。文化的“世界性”這個概念基于文化的流動性,它進行著跨地區、跨國家以及跨文化的傳播,隨著世界的發展和交流的增加,人類共同關注的問題開始出現。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真摯情感的向往,對生存終極價值的思考,這些都構成了文化具有世界性的問題。藝術的世界性融于民族性之中,卻又高于民族性。藝術的世界性主張擺脫桎梏、解放思想、拋棄民族文化傳統,是一種超階級的勢力擴充。就藝術而言,是一種能為多民族所接受、容納的形式、內容。藝術的世界性是民族性升華的一個過程。如今,剪紙早已走出了莊戶人的小院,走入現代設計的廣闊天地,它走向世界,名揚四海,成為全人類的文化財富與藝術瑰寶。
用唯物辯證法的角度來片剖析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關系,實際上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相互是相互區別、相互聯系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
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相互區別卻又相互聯系的,不能脫離而談其一。不同國家、不同地域、不同的藝術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因為每個民族都有其自身的文化情感、發展歷程、審美特征、所以它自然而然產生了個性化的東西——這就是民族性。而共性是個性中的共性,即普遍性是包含在特殊性當中的,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也就是說沒有藝術的民族性就不會有藝術的世界性,藝術的世界性是通過民族性進行傳達的,藝術的世界性實在民族性的基礎上尋求的共性,只有在藝術的民族性上談藝術的世界性才有意義,離開了民族性的世界性,是一種空洞,沒有內涵,沒有情感的世界性,他永遠只是個空洞的概念,沒有感染力,沒有生命了,不能被歷史所銘記,不能流傳下去,他始終會被人們所遺忘,被歷史所吞沒,這就等于沒有世界性,是對世界性錯誤的定義,是對世界性的桎梏。
剪紙,作為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象征已經廣泛運用在世界藝術的方方面面。因為它的情感價值,文化內涵使得其成為了世界財富。剪紙這門以古老著稱的中國傳統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國際時尚潮流中不斷彰顯迷人的魅力。現在我們看到的諸多服裝中有些運用剪紙這門技藝根據穿著人的特點和愛好在布料上剪裁有透漏鏤空剪紙效果的花式圖案。民間藝術剪紙需要創新,表現形式需要創新,設計思路需要創新。在民間藝術的民族性上,不能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在民間藝術的世界性上,也不能完全置身于一個點上,把四五千年走過的道路全否拋棄。服裝中鏤空和貼圖是主要的形式,體現民族文化與現代文化相結合。許多國內外服裝設計師都以剪紙為靈感,設計出有獨特風格的作品。世界著名珠寶首飾品牌LARABOHINC展示的2007秋冬新品,結合中國剪紙藝術造型,典雅而獨特;眾所周知的香奈兒品牌對剪影“山茶花”的形象情有獨鐘,“山茶花”的剪影已經等同是香奈兒王國的標志。不論是春夏或是秋冬,它除了被設計成各種飾材的山茶花飾品之外,更經常被運用在服裝的面料圖案上成為了粉絲為之瘋狂的“精神象征”。忽略花瓣紋理與葉脈,以夸張的剪影動態,純粹的顏色強烈的吸引大眾眼光。在2006年春夏流行趨勢中Kenzo就是以田園印花為主秀,其中紅白雙色影像長衣更是具有中國剪紙韻味。英國著名設計師特拉愛卡特尼的善于運用剪影圖案。像花卉、水果、動物等以歌頌大自然為主題的圖案都成為斯特拉的獨特標志。在2005年巴黎春夏服裝秀以極具中國剪紙影像元素的設計的藍印花性感泳裝,契合了今年的休閑和優雅的主題。2002年POLISH的春夏式時裝秀上黑白搭配紅來自剪影的花卉更是將剪紙中的元素演繹的淋漓盡致。
傳統如根,民族性亦如此,有根的藝術創作才能枝繁葉茂日益強大,否則往往是曇花一現,經不起時間的雕琢。當然尋求民族藝術的“根”,不是對傳統直線型的繼承,而是一種發展中的求舍,傳承中的揚棄,是在民族傳統中融入現代意識的再創造。剪紙藝術在漫長的歷史演進和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歷經反復錘煉形成一種文化,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審美規范中。但是這種具有民族性的剪紙不只是一個存放歷史、永恒不變的倉庫、毫無彈性,在面對強有力地西方文明下,我們要繼承和發展它。現在的剪紙元素還在不斷的創新與發展,不停的吸收著現代流行元素,如今年流行的波普圖案、卡通圖案等領域大放異彩。
毛澤東曾經指出:“近代文化外國比我們高,要承認這一點。藝術是不是這樣呢?中國在某一點上有獨特之處,在另一點上外國比我們高明。中國文化應該發展,要向外國學習,學來創作中國的東西。我們接受外國的長處,會使我們自己的東西有一個躍進。中國的和外國的要有機的結合,而不是套用外國的東西。外國有用的東西都要學到,用來改進和發展中國的東西,創造中國獨特的新東西。”因此對于外國文化我們要用正確的眼光看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取長補短。在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的同時,我們要做到的首先應該是保護自己的文化傳統,絕不能失去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失去了它,也就基本失去了民族生命力,就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就不能做到“傳承民族之魂,創造時代之美”了,因此保持自己的文化藝術特色,才能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有一席之地。
J0
A
1005-5312(2015)05-0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