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偉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淺析中國古代青銅器的象形造型
劉志偉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青銅器非常精美,是我們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其裝飾造型中的象形形象更是堪稱一絕,這些造型有犧尊、鳥尊、四羊方尊等等,文章歸納了象形青銅器中的主要動物形象、典型紋飾以及它們的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并且分析了出現眾多象形青銅器的原因及意義。
青銅器;象形;紋飾;功能;產生原因
禮器是用于祭祀、宴饗和典禮等多種場合陳設于宮室和宗廟中的器物。每一種器物由于王朝的更替、典禮制度的變化、習俗的影響,又會演變出很多種形式,這樣,青銅禮器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器物體系。禮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和祭祀有關的器物,這也是青銅器中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眾多的禮器中,尊是一種普通的酒器,但是其中的一部分尊的造型卻是最獨特的,因為它們有很多的裝飾器型是象形的(或稱仿生的),造型為各種動物形象,具有雕塑特點,異常精美。這些青銅器不僅用做實用的酒器,而且是美麗的觀賞品,是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統一。
歸納象形尊中的動物形象,可將其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現實生活中與人類關系密切的動物,如:牛、羊、豬、鳥、雁、象等,這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并且帶有遠古圖騰崇拜的象征。另一類是合體的動物形象,這些形象不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動物的真實摹寫,而是不同動物的部分肢體拼湊而成的非現實的形象,如龍、鳳以及其他的一些兩獸同體的形象,這是遠古先民自身的獨特創造,也帶有遠古神秘特征。
這些美麗的青銅器不僅具有逼真的造型,而且周身飾有眾多的紋飾,這些紋飾主要包括:饕餮紋、夔紋、龍紋、鳳鳥紋、羽紋、云紋、回紋等。這些紋飾組成了完美的器型,使這些青銅器皿看起來不僅豐滿華麗、裝飾細膩,而且端莊雄渾、魁偉厚重。
歸納這些紋飾的特點有:一是紋飾種類繁多,既有模仿動物、自然,也有創造、抽象,各種各樣的紋飾豐富多彩。二是紋飾細膩精美,這些紋飾雕刻細膩,并且自覺運用點線面構成,具有很強的形式美感。三是紋飾布滿器物周身,從這些器型來看,大多數青銅器都是周身裝飾,繁密的裝飾幾乎布滿整個器物周身,給人一種飽滿、繁密之感。四是,主紋與底紋的配合運用,以某一種紋飾為主紋,在其周圍裝飾底紋,這樣一種相互配合的關系,使紋飾有主次之分,顯得很有層次。例如多數是以饕餮紋或龍紋為主紋,以云雷紋、回紋、鱗紋等為底紋。
青銅器的實用功能主要有兩種,一是用作酒器,用來盛放酒水,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不僅可以盛酒,而且還可以溫酒,例如犧尊就是溫酒與盛酒的結合體。二是用作祭祀,它們的造型多做成象形的鳥獸造型,或許這與某種遠古的宗教神秘氛圍有關。
這些青銅器不僅具有優越的實用功能,而且具有欣賞的審美功能。一是這些象形的造型就讓我們領略到逼真的造型藝術,無論是犧尊還是豕尊,無論是象尊還是羊尊,這些動物造型都栩栩如生,非常生動。二是完美的鑄造工藝,對于這些象形的造型,其塑造難度是普通造型的數百倍,怎樣做到既具有逼真的形象,又具有典雅的造型,真的是一件巨大的難題,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三是青銅器上面繁縟多樣的紋飾,有獰厲神秘的饕餮紋,有流暢婉轉的回紋云紋,有仿生自然的羽紋鱗紋,有抽象簡潔的幾何紋,這些紋飾巧妙組合為器型增光添彩,也成為器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商代飲酒之風盛行,造成酒器的大量生產使用,所以成就了眾多的酒器造型。(2)統治者對祭祀的重視,這造成酒器種類的大量出現,但是為什么會出現眾多的象形造型呢?張光直先生在其文中說道:“在漁獵時代,我們的祖先跟自然界動物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動物是人在自然界里面的伙伴。在薩滿文化里,通天地的最主要助手就是動物?!庇纱丝梢姡瑒游镌诖似鸬搅艘粋€溝通天地的作用,它們是人與天進行溝通的一個橋梁,所以統治者進行祭祀所用的器物制成象形形象也就不足為奇。(3)大量的鳥獸造型的出現,這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和青銅工藝的日臻完善密切相關,沒有完善的制作工藝,就不可能制作出眾多復雜精美的器物。(4)自然崇拜,在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下,人類出于對自然的感激和恐懼,就對自然社會進行崇拜,用舞蹈禮拜、貢獻犧牲的方式祭祀自然界的神靈,以博取神靈的歡心,達到趨吉避兇的目的,原始社會的祭祀神靈很大程度上是出于此因。(5)圖騰崇拜,遠古人類認為本氏族的人都是源于某個物種,認為二者之間具有某種親緣關系,所以這些動物形象就經常出現在他們的生活中,如我們常見到的龍紋、鳳紋、鳥紋等,就是非常常見的圖騰崇拜形象。
這些象形青銅器的出現,豐富了酒器的發展,創造了型制特別的青銅器,在當時它們的出現豐富了祭器,在現代看來,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青銅遺產,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輝煌成就。
[1]史樹青.中國藝術品收藏鑒賞百科全書1(銅器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收藏家雜志社.銅器收藏鑒賞圖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10,
[3]胡春良.山西古代的藝術鑄造[J].中國鑄造裝備與技術,2010(06).
[4]李國棟.淺論青銅藝術造型的豐富性[J].藝術評論,2008(07).
[5]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0.
[6]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
K876.41
A
1005-5312(2015)05-0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