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瀟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074)
從《讓子彈飛》看姜文電影的藝術風格
王瀟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074)
姜文導演的作品《讓子彈飛》不僅在國內奪得票房佳績,而且口碑贊譽如潮,正如馬可·穆勒稱贊的那樣:“《讓子彈飛》不僅在商業上獲得勢如破竹的優異成績,更重要的是,整部片子堪稱一部改變時代的標桿式電影”,并充分肯定《讓子彈飛》是一部驚世之作:“《讓子彈飛》一片可能會成為最為離經叛道、風趣十足的當代‘意大利式西部片’”。
英雄主義;隱喻;幽默
姜文的電影有其獨特的創作魅力,從《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太陽照常升起》到《讓子彈飛》,姜文拒絕了傳統的電影敘事模式,以獨具特色的手法創造出個性化的電影敘事空間。本文就以《讓子彈飛》為例,從后現代主義的運用、暴力美學的體現、黑色幽默的深層隱喻及鏡頭的合理利用來簡單分析一下姜文電影的藝術風格。
姜文的《讓子彈飛》運用了一種非常值得玩味的暴力敘事模式。這是一種有別于傳統暴力美學意義的暴力敘事模式。傳統暴力美學追求影片中暴力場景的形式美,通過十分精彩的動作場面和視覺沖擊力很強的電影語言,通過發掘槍戰、武打動作和場面中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眩目的程度,忽視或弱化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在姜文的《讓子彈飛》中也不乏體現暴力形式美的場景,如影片開始張牧之帶著一干兄弟躍馬峻嶺之上。以精準的槍法擊斷拉火車馬匹的韁繩,然后縱馬劫車,飛舞的板斧劃出優美的弧線準確地插入鐵軌的縫隙,間不容發之際,跟上的兩騎,又以嫻熟的手法將板斧牢牢地敲人鐵軌縫隙,隨后脫軌而出的火車車廂凌空劃過,宛如一道彩虹落入江中,整組鏡頭一氣呵成、恰到好處地令觀眾體驗了暴力的形式之美,完全沉浸在暴力營造的美妙的視覺效果之中,往往驚嘆于劫車人的“高超技藝”,而無暇去顧及這起事件的暴力本質——土匪劫車。然而與暴力美學極力追求暴力的形式美不同,姜文在本片中并非單純地把暴力作為一種營造視覺效果的手段,更將其視為一種敘事手法,通過各種暴力因素的綜合運用,把故事情節串聯起來,達到敘事目的。電影由張牧之暴力劫車開始,又以張牧之率眾搶碉樓這一暴力事件而告終。麻匪張牧之與奸商黃四郎之間的暴力對峙成為貫穿全片的主線,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和戲劇沖突都圍繞這一暴力對峙展開,暴力在本片中已經發展為一種獨特的敘事模式。
這種暴力敘事具有以下幾種特質。
影片故事發生在1920年,正是一個北洋軍閥互相征伐、民不聊生的動蕩時期,公理和正義都不如暴力,誰擁有了槍桿子,誰就有了發號施令的權力。影片一開始,麻匪張牧之率眾打劫了上任縣長的火車,整個劫車的過程謀劃得當,干凈利索,毫發無損。暴力敘事在此通過整個劫車行動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有別于尋常草寇,有勇有謀的麻匪張牧之這一銀幕形象,也為影片后續情節發展打下鋪墊。所以后來張牧之對湯師爺說出自己曾追隨松坡將軍,觀眾不但欣然接受,而且會認為亂世出梟雄,手槍隊長張牧之見過世面,因而謀略過人,也只有他才做得出假冒縣長赴任、智斗黃四郎等連場好戲。
與暴力美學渲染暴力形式美而弱化或回避社會價值和道德判斷不同,在本片里姜氏暴力卻極具隱喻性,許多場景令觀眾浮想聯翩。影片開始時馬拉火車場景頗有創意,蘊涵了深刻的寓意。蒸汽火車是現代工業文明的象征,而馬拉車的方式代表古已有之的舊有制度。用馬來拉火車的做法暗示了愚昧專制對科學民主的暴力,揭示了體現現代民主制度的民國雖然建立,但社會現實和過去的封建王朝統治并沒有本質區別,區別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張牧之到達鵝城,鵝城紳士一干人等列隊相迎,唯獨缺了地頭蛇黃四郎。黃四郎派人抬來一頂黃色的轎子,里面只放了一頂禮帽。在中國,黃色自古以來為皇家專用,是至高無上的皇權的象征,而帽子在這里令人不禁想起了封建官員的烏紗帽,也是權力的象征。黃四郎以帽代人,頗有一番“如朕親臨”的架勢。其意在壓服新來的縣長,讓本該為一縣之尊的縣長俯首帖耳,聽命于他。轎子和帽子的組合這里實際隱含的是封建專制對民主法制的暴力。
在《讓子彈飛》中暴力也體現出荒誕性的一面。暴力的荒誕性一方面表現為視暴力如兒戲。麻匪是影片中出現的一個虛構的土匪組織,因麻匪打劫時帶著麻將牌一樣的面具而得名,一般的匪徒打劫時戴面具是為了千方百計掩藏自己的身份,而這群麻匪似乎并不把打劫當回事,一副滿不在乎,就怕人家不知道自己是麻匪的樣子。惡霸黃四郎為了獨霸鵝城,草菅人命,先后殺掉五任縣長,卻只是“跟他耍?!???h長和惡霸之間勾心斗角的暴力演繹中,小人物的命運被玩弄于掌股之間,如同草芥,無論他們如何選擇,結果都只有被利用,都是聽命于實施暴力的人,都是暴力游戲的棋子。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70后女導演女性題材電影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號:GH-13180。
[1]戴錦華.電影理論與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克拉考爾.電影的本性:物質世界的復原[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1982.
J905
A
1005-5312(2015)05-01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