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雨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淺談國內動畫劇本創作的發展狀況
劉詩雨
(武漢理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0)
我國動畫產業的滯后,是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比如缺乏優秀的動畫劇本、缺乏新穎的廣告宣傳、不完善的產業鏈等。發達的動畫產業是建立在優秀的動畫作品的基礎上的,而優秀的動畫作品是以優秀的劇本為前提的。只有商業與藝術二者完美結合的劇本,才能滿足觀眾的需求,獲得好評,才能讓本土動畫產業化、規模化。
動畫劇本;創新;思想;多樣化
動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已在當今社會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一部成功的動畫片不僅要有好的造型、動態和鏡頭等,還要有好的劇情,而劇情來源于劇本。劇本正是動畫片的靈魂之源,它反映了作品的思想和世界觀。無論電影、還是動畫片,劇本乃一劇之本,“劇本”要傳達出編劇的每一句一字和所有的信息,在通過拍攝與表演,讓觀眾可以感受到畫面與文字間所要表達的情感。
本文的研究對象,以2003年來動畫劇本創作研究成果為主,迄今有10年。相關文獻主要涉及,國內期刊網上所發表的論文,計約140篇。我國目前的研究現狀突出在對劇本的創新性、思想性和多樣性的探討。大量工匠型的人才相對過剩,而原創和后期制作型人才極度缺乏,成為國內動畫產業持續展道路上的一大瓶頸。原創能力不足,就難以生產優秀的動畫產品,產業也就難以做大做強。
(一)動畫劇本的創新、思想性
劇本在整個動畫創作過程中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沒有精彩的故事藍本,再高明的制作也不能創造經典。一部劇本的思想性很重要,思想性好的劇本能給人以審美的愉悅、心靈的凈化,或感人,或勵志,或幽默,讓動畫富于生命,充滿活力。《千與千尋》就是一部很有思想的動畫,它簡單明了地表達了人與自然這個主題,將人的自私與貪婪體現得淋漓盡致,從而喚起人們對后工業時代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覺醒。在外國人看來,中國動畫有特點但無特色,好奇而不新奇。因為中國動畫只是把一些民族元素生硬地搬到劇本中,沒有深刻體現其文化內涵,更沒有拓展創新。如今,中國動畫的原創劇本仍鳳毛麟角,少之甚少。我認為,中國動畫不僅要立足民族基礎,還要發揚民族特色,把民族文化融入劇本,融入世界。
(二)劇本創作的多樣性
題材、結構、語言可以說是劇本的三大重要元素,而選取題材又是劇本創作的首要環節。筆者前面分析過,中國動畫傾向于幼齡化,但中國動畫不能一直處于幼齡化階段,而需要不斷成長,如宮崎駿就說過他的動畫片是為正經歷童年和曾經擁有童年的人而創作的。他的系列動畫作品,如《風之谷》《幽靈公主》等,改變了長久以來形成的動畫片以兒童為主要受眾的觀念,跨越了觀眾的知識結構和年齡層次,獲得了成人世界的認可。而中國動畫作品如果依舊題材類型單一,就不能爭取更多年齡層次的觀眾,其市場空間將永遠被局限。
(一)現存的問題
依個人之見,中國動畫作品存在三個突出問題:一是劇本平白化,空洞乏味。中國動畫無論是二維的還是3D的,實質內容都平鋪直敘,沒有真情實感,更談不上精神內涵。二是劇本陳舊化,缺乏創新。僅把民間傳說以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只是一種形式的翻版。三是劇本幼齡化,題材單一。
(二)對策
最主要的是我們要學會揚長避短。迪士尼的《花木蘭》《鐘樓駝俠》,夢工廠的《埃及王子》都是對古典主義的翻新。美國短短200年歷史的缺憾,使他們善于從其他人類文明發展史中汲取養料,嬉笑搞怪地改編童話與神話,以創新制勝,走出了自己的路,創下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國土狹小的日本,危機憂患意識在他們的動畫中表現得淋漓盡致。韓國動畫發展的歷程幾乎與中國一致,但他們卻摸索出了自己的風格,不同于迪士尼的幽默搞怪,日本的寫實與夸張的《小人物志》。韓國的動畫走的是明媚、純凈、溫馨的風格。國產動畫要想得到廣大觀眾的認可,一定要創新,但創新是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的,失去了文化的根,不可能結出美麗的果的。從《大鬧天宮》《阿凡提的故事》等早期的國產動畫作品可以看出,中國動畫電影人對中國功夫、京劇、水墨、剪紙、皮影、四合院這些古典民俗文化有著特殊的感情,這些民俗文化內容也為中國動畫的發展起到了補充血液的重要作用。特偉先生有句話說得好:“走民族之路,敲戲劇之門。”
[1]杜靜芬.淺析動畫劇本創作中神話題材運用的與時俱進[J].中州大學學報,2010(04).
[2]孫立軍,張宇.世界動畫藝術史[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3]王方,史春艷.影視動畫劇本創作[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4]翟海亮.狂躁的國產動漫[J].上海經濟,2007(06).
[5]杜靜芬.淺析動畫劇本創作中神話題材運用的與時俱進[J].中州大學學報,2010(04).
[6]劉琴.國產原創動漫提升劇本創作能力的策略探討[J].今傳媒,2010 (01).
[7]彭少健,王天德.動畫原創與產業鏈開發——2006中國國際動漫產業高峰論壇綜述[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06).
J954
A
1005-5312(2015)05-01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