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岑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唐代墓室壁畫仙鶴圖像研究
陳岑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仙鶴圖像,在我國古代乃至現代都是作為一種常用的繪畫題材,因為其表現形式豐富,在中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象征意義,除了文獻記載和地上現存的資料,在地下還存在著更為豐富的資料——墓室壁畫,早在中國西漢墓室的壁畫中就已經發現了一些有關仙鶴題材的圖像,在唐墓壁畫中尤為盛行,文章將主要以唐代墓室壁畫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唐代墓室壁畫中大量出現的仙鶴圖像在墓室中的功能。
仙鶴圖像;墓室壁畫;道教;升仙
自古以來,鶴就是我國非常寶貴的珍稀鳥類,由于鶴的性情雅致,形態美麗,有著嘹亮的鳴聲,輕盈的腳步,優雅的身姿,羽毛潔白如雪……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這些條件被人們所認識,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中,和一般的鳥類不一樣,仙鶴總是寄托著人類美好的愿望,代表著長壽,忠貞,忠誠,正直,吉祥,富貴,健美等美好的象征,在歷史悠久的中國逐步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鶴文化現象,自然仙鶴圖像在中國美術史上同樣有著著漫長的歷史,從原始社會的陶器,到商周時期青銅器、玉器,然后到春秋
時期至秦漢時期的帛畫,墓葬壁畫等等,出現不少仙鶴圖像。
唐代是我國古代墓室壁畫發展的鼎盛時期,根據統計,全國發現的唐墓壁畫墓共計百余座,有關仙鶴題材的墓室壁畫已經在唐代初期大量的出現了,根據考古資料表明,唐代仙鶴入畫始盛于七,八世紀之際的武則天晚期和中宗,睿宗之世?,F今在唐墓中發現最早出現的仙鶴題材壁畫是葬于神龍二年(706年)的乾陵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李重潤墓。
發掘于1960年的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在其墓道與前后墓室繪有大量的壁畫,仙鶴圖像就出現在第四,五過洞頂部,后甬道頂部,保存最完整的當屬8米長的后甬道頂部那幅,壁畫中的仙鶴紅冠黑頸,兩腿伸直,一對翅膀張開,直飛云霄,雖然線條非常的簡練,但整個造型都非常的生動,逼真,周圍伴隨的朵朵白云,寓意著墓主人駕著仙鶴前往美好的世界,在布局上每四只仙鶴組成了一個菱形形狀,在這個菱形形狀內有三朵白云,外部東南西北各有兩朵運氣,在畫面的左右兩側又各有一條云紋組成的條帶。同時在藏具的使用上,永泰公主墓內發現了廡殿頂式石棺,上面也發現了仙鶴圖像。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在建造上屬于同一時期的,在該墓室的洞頂部也發現了仙鶴圖像,與白云等祥瑞圖像相伴,隨后葬于景龍(708年)長安縣的韋洞墓,韋浩墓壁畫后室甬道頂部亦繪有仙鶴圖。為什么會在這個時期出現這么多姿態各異的仙鶴圖樣呢?它在唐墓中扮演什么角色呢?
一般來說墓室壁畫的題材和表現內容必須首先是滿足某種功能要求,即符合喪葬的整個環境,要切合當時社會喪葬思想和墓主人的意愿,仙鶴圖像在墓室的出現一定是和當時喪葬環境相符合或者滿足了墓主人的意愿。前文有說道鶴有著特殊的意義,從遙遠的古代開始,鶴一直都被視為是一種“祥瑞”禽鳥,代表著富貴氣象,后來專門成為中國道教的圣物,仙鶴圖像在唐代初期的墓室中渲染了一種理想中天界仙境的氛圍,主要功能是作為引導或者伴隨著墓主人飛升到仙界,契合了當時人們對去世后希望進入另一種美好生活的期盼,這可以說是秦漢以來墓室壁畫中描繪升仙題材的延續,也是早期仙鶴題材出現在墓室中的重要原因。
到了唐代中晚期在唐墓中也發現了許多仙鶴圖像,陜西省富平縣朱道村文管會在唐獻陵陪葬墓區發現一座被盜的唐墓中留下了許多精美的的壁畫,出土了最早的獨立性鶴樣墓室壁畫了,在這之前的墓室中從未發現,仙鶴圖的規格在1.8×1.7米,畫中兩只仙鶴相向而立,一個閑庭信步,輕抖雙翅,曲頸回首作顧盼狀,一個輕拍翅膀,兩腿微曲作欲飛狀,甚為優雅,中間有灌木和巖石。同一樣式的仙鶴屏風式圖像還見于西安西郊的楊玄略墓。完成于會昌四年的西安東郊梁元翰墓墓室西壁亦繪有六扇鶴屏,其中有一扇比較完整,有一只鶴一只腳站立著,一只腳微微向上抬起,仰首挺胸,欲向前邁進,但圖像資料未見發表。在2010年到2011年的發掘工作中,在長安區兆余村北發掘了一座規模較大的唐代壁畫墓,根據墓志顯露,墓主人叫做郭仲文,字翊周,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曾孫,出土的壁畫最出彩的要數仙鶴形象,墓室四直壁上一共畫了十只仙鶴,共十幅,南壁西部一幅,西,北,東三壁各繪有三幅,四壁用紅彩影作欄額,呈屏風狀,共有十屏,每個屏大約高2米,寬大概有1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有的在直立于水中瞪眼眺望,有的引頸望天長鳴,有的行進在水草地上作覓食狀,有的喙銜仙草,有的曲頸低頭作休息狀,有的體態稍豐腴,站立著,目視著前方......這十只仙鶴都是單筆勾繪,特別是朱紅頂,黑喙和黑腿,色彩鮮艷。
從唐代中晚期發掘的墓室壁畫中,我們看到仙鶴圖像樣式和分布發生了變化,仙鶴圖像主要以屏風的形式出現,他們不再是在空中翱翔,而是翩翩降落,出現在了墓室的北壁、東壁、西壁,而且仙鶴圖像開始從祥云,仙人,瑞鳥神獸的畫面組合中脫離了出來,形成了獨立屏風畫的表現主題,所以很多學者認為所描繪的仙鶴形象顯然不是那種被賦予神性飛翔于天空中與仙人或者祥云相伴的瑞鳥,而是現實生活中的禽鳥,側重于表現鶴的姿態,描繪自然景色,具有一定的裝飾審美意味,和唐代初期仙鶴所具有的升仙功能是不一樣的。我覺得這種思想是很片面的的,不完全正確,因為自古以來我國人們對墓室的設計非常講究的,尤其是古人,在墓室壁畫的題材和表現內容的選取上首先必須是滿足喪葬環境中的功能性要求,切合當時喪葬思想和使用者的意愿的,所以即使在中晚期出現屏鶴樣式的圖像,也是與道教有著深刻的聯系的,仙鶴圖像在墓室中還是主要擔任神獸,來引導或者伴隨墓主人升仙,正如宿白先生在1987年指出:“云鶴屏風的流行,還可能與道教有關?!雹贋榱苏撟C我的觀點,首先我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為什么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屏風式鶴樣,而非沿襲唐初那種樣式?
在唐代中晚期挖掘出來的仙鶴題材壁畫多以屏風樣式出現,這肯定是受當時社會文化風尚的影響,那時在宮廷殿堂,官府衙署等都非常流行使用屏風,不但居室里面擺放著屏風,就連日常使用的茵席,床榻等兩邊都放著小型的屏風,這些屏風除了用來裝飾房間,更主要的還是起遮蔽擋風的作用,在居室中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從而在唐代的壁面上出現了大量的以屏風紋題材的繪畫,也就是模仿屏風實物的壁畫,通常是出現在佛教石窟,廟宇,樓觀,墓室等很特殊的場合。
根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屏風六扇鶴樣,自(薛)稷始也?!蔽覀兛梢灾姥︷撛斐隽艘环N屏風畫的“六扇鶴樣”,并在唐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只不過體現在墓葬中,這種影響要滯后一些,因為任何一樣東西從出現到盛行總需要一些時間的,所以在唐代初期發掘的墓室壁畫雖然和薛稷是同時代的,但沒有出現屏風式鶴樣圖,而是到了唐中晚期才出現。
中國的花鳥畫是在唐代開始成為獨立畫科的,在唐代初期花鳥畫開始萌芽,后來在殷仲容、薛稷、邊鸞、刁光胤等著名花鳥畫家推動下,花鳥畫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晚唐時期是中國花鳥畫發展的關鍵時期,其后逐漸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主流之一,自然而然墓室壁畫中的屏風花鳥畫的增多是無可厚非。唐以前僅有少數王公貴族附庸風雅,以鶴為玩物,一般人并不熱衷,唐代隨著道教的普及,鶴變成了熱門,成為了詩歌繪畫的一大主題,這種地位的改變,在墓室中也體現出來了。
在唐代初期的時候仙鶴圖像在墓室里只是作為陪村的,但到了唐代中晚期仙鶴圖像以獨立主題性質的屏風樣式,比如富平朱家道村唐墓墓室北壁繪有的獨扇屏風雙鶴圖,梁元翰和楊玄略墓墓室西壁的六扇屏風鶴圖,這些不同于以往的仙鶴題材的造型和表現形式,都屬于獨立創作精神和審美價值的仙鶴圖,并且還與花卉胡子和石頭樹木相互搭配,形成了自身逐漸成熟的構圖和繪畫系統,所描繪的仙鶴形象所描繪的仙鶴形象逼真,生動,表現得線條更加流暢,側重于描繪喝得姿態,所用的色彩也更加艷麗,但未能飛翔于天空中與仙人或者祥云相伴,難道我們就可以完全的說此時仙鶴在墓室中只是作為現實生活中的禽鳥嗎?
顯然是不完全對的,一般來講,墓室壁畫透露出的時代審美會更恒定或者持久,雖然唐代經歷過安史之亂由盛轉衰,社會上的事物會隨著變化很大,但是墓室壁畫因其特有的性能仍表現著特有的思路,因為它的構思不是對活人來講的,而是企圖作用于另一個世界的,即使所在的時代多么動蕩或者多么繁榮,我們總是希望去世的人在另一個世界可以過著幸福的生活。
總之,作為道教中獨特題材的仙鶴圖像伴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演變和發展著,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美好寓意,象征吉祥長壽的表現題材,在我國幾千年悠久歷史進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形象和文化內涵,一直沿用至今。
注釋:
①宿白.西安地區的唐墓壁畫的布局和內容[J].考古學報,1982(02).
[1]劉婕.唐代花鳥畫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9.
[2]馬丹丹.唐代墓室壁畫禽鳥圖像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1.
[3]田小娟.唐墓壁畫中的“云鶴圖”述論[J].文博,2011(03).
[4]張彥遠.歷代名畫記[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3.
K879.41
A
1005-5312(2015)05-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