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曦
(濟南大學,山東 濟南 250022)
金代黨懷英的書法與文學研究
陳曦
(濟南大學,山東 濟南 250022)
黨懷英是金代著名的書法家、文學家。他的文學創作生動質樸,與辛棄疾并稱“辛黨”;他的書法獨步金代,與趙沨并稱“黨趙”。
黨懷英;書法;文學
黨懷英(1134—1211年),字世杰,號竹溪,謚號文獻,祖籍馮翊(今陜西馮翊縣)人,后定居奉符(今山東泰安)。金代大定十年(1170年)進士及第,歷任莒州軍事判官、汝南縣尹、翰林侍制、國子祭酒,官至翰林學士承旨,世稱“黨承旨”。金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擅長詩文,工畫篆籀,在金代文壇上居于重要地位,著有《竹溪》十卷,另有多處石刻、碑文。
黨懷英的書法成就源于他自幼勤奮刻苦的練習。元代詩人郝經曾用“竹溪學書無片紙,寫遍千山萬葉”來贊揚家境貧寒卻刻苦練習書法的青年黨懷英。他的書法“工篆籀”,在金代稱第一,學者多效仿。金章宗明昌年間,黨懷英成為當時的文壇盟主,其書法與趙沨(今山東東平人)齊名,并稱“黨、趙”。
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八月,朝廷命黨懷英寫“泰和重寶”四個字,鑄于錢幣之上。他的字筆畫圓潤老到,線條流暢靈動,柔中帶剛,灑脫透逸,后人以“金泰和”而美稱之,是錢幣遺產中的珍品。
據記載,黨懷英的書法作品有三十四種之多,其中,篆額二十五處,隸書碑文六處,楷書碑刻兩處,篆書碑刻一處。篆書作品如現存于山東濟寧的《王安石詩刻》、山東曲阜的《孔廟石刻杏壇》等;八分作品如現存于山東泰安的《魯兩先生祠記》、山東曲阜的《曲阜重修至圣文宣王廟碑》等;正書作品如現存于河南登封的《重修中岳廟碑》、泰安岱廟里的《重修東岳廟碑》等;還有少量行書作品如現存于北京法源寺的《禮部史令題名記》。
縱觀這些書法作品,尤以篆書的成就最大。其原因主要是黨懷英雖處宋金對峙之時,他早年接受的是宋代教育,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和學習篆書,并打下了良好的文字學基礎;而金代書法主要承接遼代,在篆書方面成就并不突出,也很少有人精通,那時的篆書僅僅用于碑刻及墓志銘當中。所以熟習篆書的黨懷英在金代書壇上占據了不可撼動的地位。他繼承了唐人李陽冰正統的小篆,卻不拘泥于前人的成就,而是積極鉆研篆書的創新之路,促進了“懸針篆”在金代的發展,也啟發了元明代書法家的篆書創作。因為“懸針篆”在運筆上出現了粗細變化,這就為篆書筆意流暢靈動奠定了基礎。
黨懷英在書寫碑刻時最常用的書體還是隸書和楷書。他的楷書取法唐人柳公權、顏真卿,氣勢雄健、骨力峻峭、莊嚴厚重。元好問在《跋國朝名公書》中寫道:“黨承旨正書、八分,閑閑(趙秉文)以為百年以來無與比者,篆書則李陽冰以后一人。①”這里記載了金代學者、書法家趙秉文對黨懷英書法的高度評價,他以“百年以來無與比者”展現懷英隸書、楷書的成就之大,而篆書成就僅次于唐代篆書大家李陽冰。此外,黨懷英的小楷作品也受到趙秉文的稱頌,趙在《題南麓書后》中寫道:“小楷如虞(虞世南)、褚(褚遂良),亦當為中朝第一。書法以魯公為正,柳成懸以下不論也。古人名一藝,公獨兼之,亦可謂全矣。”②
黨懷英作為金代書法史上不可磨滅的一代宗師,他對金代乃至整個書法史的發展起到了毋庸置疑的推動作用。
黨懷英年少時十分聰慧,領悟能力強,能“日誦千余言”。曾與大詞人辛棄疾共同師事毫(今安徽事毫縣)著名文士劉瞻(字巖老),跟他學習詩歌。當時劉瞻的門生很多,但是成績最突出的就是辛棄疾和黨懷英二人,他們從學不就便聞名毫州文界,以“辛黨”并稱,可謂才華出眾。隨后,在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至貞元二年(公元1154年)年間,黨懷英又跟隨蔡松年(字伯堅)學詞,與隨蔡松年參請的辛棄疾又成為同窗。
黨懷英一生著述雖有很多,但由于連年戰亂的原因,流傳至今的不多。他詩文創作較多的時期主要有隱居竹溪時,他結交了石震、徐茂宗、賈因叔、道彥等朋友,經常一起游歷泰山、徂徠山、靈巖山等,飲酒賦詩、讀書寫文、談論經典。即使歷過科考落第、仕途坎坷,即使“詩人固多貧,深居隱茅蓬”,黨懷英仍能夠淡然面對,放浪形骸之外,“沖寒起沽酒,一洗芥蒂胸”。此外,他年輕時期官位較低的幾年,在四處奔波行役的途中也創作了大量詩文,如《穆陵道中》、《日照道中》等,這些詩文大都記述了他在奔波途中的所見所聞。
黨懷英的詩歌作品中,山水詩所占比重較大,受南朝謝靈運等詩人的影響,景象鮮明生動,語言質樸自然,風格樸拙獨特,不求華麗的雕飾,對金代文學的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如描寫淮南景色的“潮吞淮澤小,云抱楚天低”(《奉使行高郵道中二首》其一),記敘行舟見聞的“岸引枯蒲去,天將遠樹來”(《奉使行高郵道中二首》其二)等都表現出深刻而敏銳的觀察力和嫻熟而高超的表現技巧。
從黨懷英的生平、仕宦經歷及其思想主張來看,他的思想明顯地具有儒家立德、立言的積極進取精神,以及強烈的學術研究和探索志愿。但其中的宗教色彩和意境,也非常顯明,具有一定的時代特性。其平和、達觀的人生態度,更是被后人所推崇,并成為效法學習的榜樣。
注釋:
①姚奠中.元好問全集(卷40)[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②叢書集成初編(冊0170)[M].北京:中華書局,1991.
J292.1
A
1005-5312(2015)05-01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