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軒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淺析唐代墓俑雕塑
于海軒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000)
在中國歷史上,唐代達到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歷史時期,同時也帶動雕塑藝術的發展。雕塑的門類有陵墓雕刻、隨葬俑群、宗教造像等,在藝術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墓俑雕塑作為獨具民族特色的門類在唐代的發展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唐代;墓俑雕塑;墓俑
陵墓雕塑是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古代厚葬之風流行的產物,并體現了特定的唐代的社會理想、審美和藝術水平。從中國古代雕塑藝術史上。中國的雕塑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宗教雕塑,一是陵墓雕塑。在中國封建社會,由于中國的文化歷史和習俗習慣影響,帝王貴族盛行厚葬之風盛行,由此陵墓雕塑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陵墓雕塑分為兩種類型:陵墓外的石雕像和墓室隨葬俑像。自秦統一六國,中國進入漫長的封建社會,由于統治階級希望死后仍然過著奢靡的生活,他們仿照生前的服飾用品,奴仆車馬制造成俑像帶入墓室。由此墓俑雕塑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形成了多種類型和不同裝飾的風格特色。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標志著陵墓雕塑在創作上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到西漢霍去病墓的紀念性石雕,秦漢將我國雕塑推向了第一個高峰。直到隋唐時期,封建經濟空前發展,統治階級的厚葬之風遍及大小官僚,墓俑雕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每位帝王的墓葬隨葬俑數量豐富,種類繁多,唐代還出現了“唐三彩”作為墓俑的主要制作形式。
墓俑是明器雕塑中最重要的內容,專門用作陪葬的物品,滿足人死后靈魂要求的象征性東西,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縱觀唐代的墓俑雕塑,其風格多變,表達的情感細膩,雕塑手法精熟和諧。因此唐代墓俑雕塑形成了其獨特的風格特點有:(1)中國陵墓雕塑的歷史在社會生活方面最為廣泛的,題材最為豐富而著稱,是中國陵墓雕塑的全盛時期。(2)唐朝的墓俑雕塑在藝術水平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造型精準,塑造精細,想象力豐富。(3)在藝術形式上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擴展了明器的表現力,創造了“唐三彩”。
唐代根據墓俑的發展,演變和組合題材結合唐代的歷史特征大致可分為初唐,盛唐和中唐和晚唐。墓俑大體可分為女俑,樂舞俑,文吏俑,武士俑,鎮墓俑,胡人俑以及動物類等。初唐比較著名的陵墓有高祖李淵的“獻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等。其中“昭陵六駿”是初唐最為突出的陵墓雕塑,它采用浮雕的表現手法,手法純熟,不僅表現了體積感而且線條明快刻畫了體態矯健,雄勁圓肥的六匹馬的形象,在雕刻藝術上具有很高的價值,也是陵墓雕塑不可或缺的瑰寶。這一時期墓俑相比之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數量增多,尺寸也相對增高制作更加精美:題材組合也由墓主人出行題材,出行以牛車為主,周圍有男女侍俑相陪轉變為標志身份的鼓吹儀仗俑,且以騎馬為主。在燒制上也有很大變化,三彩俑的創新開始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同時在墓俑的服飾上變化更多姿多彩。盛唐時期是整個唐代的最高峰,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等等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表現在陵墓雕塑上是陶俑的發展。玄宗李隆基“泰陵”,太子李憲“惠陵”,肅宗李亨“建陵”,代宗李豫“元陵”等等。由于這一時期唐朝達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中外交流日益密切,外來文化不斷傳入,墓俑的形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其中大批胡人涌入,在墓俑上也出現了胡化現象。在表現題材上,盛唐繼承了前期墓俑的組合內容,但是側重于世間享樂生活的歌頌,墓俑中有反應墓主人肖像的內容,多以三彩俑為主要表現形式。此時唐三彩創作進入鼎盛時期。三彩俑數量眾多,品種繁雜,釉色均勻,色彩鮮亮明快。雖稱三彩,但不一定只有三種顏色,有黃、白、褐、藍等幾種顏色,如西安東郊韓森寨氏墓出土的唐天寶四年三彩馬。唐三彩在盛唐達到了極盛,到安史之亂后就逐漸衰落了。在墓俑的題材尤以女俑表現豐富。唐代文化從本質上講究雍容華貴,端莊典雅,女俑多為體態豐盈,兩頰飽滿,眉短而細,直鼻小口的形象,衣著寬松肥大,衣長裙為主,挺腹前行。進入中晚唐,經歷了安史之亂之后,唐日漸衰落。這一時期的墓俑明顯減少,塑造手法上日趨纖細,缺乏盛唐的雍容華貴之態。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墓俑雕塑也隨之衰落下去。唐之后隨葬的墓俑發生很大的變化,質量上粗制濫造,與唐俑的精美相差甚遠。宋之后多興紙扎冥器,于葬時火燒代替俑。由于社會風氣的變化,唐代墓俑已成為后人不可逾越的一個高峰。
唐代墓俑多以俑人最多,多出于民間的雕塑匠師,在創作中不再過度突出神化,越來越注重生活化,因此作出具有生活氣息的優美形象,表現出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達到了中國雕塑史上人物雕塑的高峰。唐代的陵墓雕塑無論題材、手法、規模、創意,都大大提高。
中國古代陵園墓地的石雕作為相對獨立的品類延續發展,形成了富于特色的表現模式,而唐代則是將墓俑雕塑推到了頂峰,在世界美術史上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作為中國傳統造型藝術領域重要的組成部分,表現出了深遠的藝術、文化和社會意義,對研究中國古代雕塑藝術,民族風俗和進行雕塑創作等具有深遠意義。
[1]王子云.中國雕塑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2]孫振華.中國古代雕塑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3]王其鈞.中國古代雕塑精品解讀[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4]李少林.唐代文化大觀[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5]郎天詠.盛世風神—隋唐雕塑藝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K879.3
A
1005-5312(2015)05-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