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潔
(荊州教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1)
十六天魔舞的圖像學闡釋
朱玉潔
(荊州教育學院,湖北 荊州 434001)
文章根據已有文獻資料和相關圖像資料,闡述了十六天魔舞的淵源、發展演變及產生的作用以及當時十六天魔舞流行的原因,以了解十六天魔舞在元代宮廷的傳播。十六天魔舞早期是純粹的信奉贊佛,在后來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參入了人神共娛性元素,它兼具宮廷舞蹈與宗教舞蹈的雙重屬性。
十六天魔舞;娛人;密宗;娛神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一種宮廷舞蹈,因深受元順帝的喜愛而被認為是“荒政”之源,被稱為元帝國的“后庭花”。十六天魔舞的前身即所謂“河西贊佛曲”。雖不屬于元代,但在西夏時期統治者把信奉原始的巫教改為佛教。所以十六天魔舞早期是純粹的信奉贊佛。在后來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參入了密宗特點,加入了人神共娛性元素。特別在元代宮廷樂舞中,成為一種世俗性舞蹈。
(一)十六天魔舞概述
敦煌莫高窟藝術的內容都是宏揚佛教的,而壁畫中的舞蹈形態風貌則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各異。今敦煌莫高窟465窟元代密宗洞壁畫中有裝扮成菩薩,翩翩起舞的形象,大多半裸體,也有全裸體者。從舞蹈動作看,難度很大。有的雙手在頭頂上合十,右足抬起,掛在右臂上;有的手拿金剛杵,抬左腿,擰腰;有的戴珠寶高帽,身體呈S形。
十六天魔舞,是由河西的吐蕃僧侶所獻,具有佛教密宗色彩的女子隊舞。天魔舞服飾道具極為華美,表演時由十六名宮女扮成菩薩的模樣。舞蹈時八人一組,分作兩行,技巧比較復雜,同時歌唱《金字經》《雁兒》等河西天魔供奉曲。舞蹈進入高潮,其動作急轉盤旋,有凌空欲飛之妙。
(二)十六天魔舞的淵源
天魔舞傳自河西(西夏)一帶的河西舊樂,明初朱有燉所寫《元宮詞》有句:“背番蓮掌舞天魔,二八嬌娃賽月娥。本是河西參佛曲,把來宮苑席前歌。”榆林窟西夏壁畫中有表現所謂“河西贊佛曲”的,舞者和樂隊三四人,在狹小的有欄桿的密室里舞蹈,兩名舞女上身半裸,斜披綢帶,下著短裙長褲,戴冠,頸部、手臂有瓔珞、臂釧、手鐲等裝飾品。二人各持長長的飄帶,赤足相對而舞。
十六天魔舞本身來源于西域流行的“菩薩”拒絕“天魔”色相引誘的傳說,其前奏曲則是歡喜佛和秘密法,而演出又是在秘密的環境里進行的。據史籍記載,“未受戒者,不得而預”——所謂“受戒”,即受密宗的秘密法和大喜樂法之戒——自然不可能留下太多的現場記載。
順帝修習的演揲兒法、秘密法、雙修法等,都是房中術。他還令諸嬪妃百余人皆受大喜樂佛戒。凡此種種,都使得這種樂舞被蒙上了濃厚的神秘色彩,難免使人想入非非,認為這種樂舞一味荒淫。其實元順帝如此行事,不單單是因為他迷戀女色,還在于他是“秘密法”的熱心信奉者,相信這種秘密佛法可以使他延年益壽。
(一)天魔舞與藏傳佛教的密宗淵源
十六天魔舞是元代在宮中做佛事時表演的女子群舞。此舞創作于元順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史·順帝本紀》載:順帝怠于政事,荒于游樂,以宮女三圣奴、妙樂奴、文殊奴等十六人舞“十六天魔舞”。
元代統治者篤信佛教,特別是西藏的密宗佛教。十六天魔舞題材來自密宗,描述了西域流行的“菩薩”拒絕“天魔”色相引誘的傳說,而演出時又是在秘密的環境里進行的。相傳在宮中演出時只有受過密戒的宦官才準觀看,并嚴禁民間演出。
密宗所供奉的神像——歡喜佛,是藏傳佛教密宗的本尊神,即佛教中的“欲天”、“愛神”,大多是雙體合一,男女合抱,成交媾狀態。其中男生代表法,女身代表智慧,男體與女體相互緊擁,表示法與智慧雙成,相合為一人,喻示法界智慧無窮。
實際上,這種起源也充分說明了,歡喜佛源于印度早期蒙昧的性崇拜,體現了人類祈求種族繁衍的愿望與生命崇拜。這與密宗傳入西藏后,盛行于上層僧人采用雙身修行法有關,是密宗獨一無二的特征,區別于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表明貪與欲的力量不是要完全拋棄,而是要普度眾生。元順帝本人極為熱衷于密宗修行,相信這種秘密佛法可以使他修成正果,延年益壽。
(二)十六天魔舞對當時社會的影響
對于傳統的“中國樂舞”文化來說,“十六天魔”舞蹈可說是一種“異質”;這應該就是部分士子有意無意將之貶斥的潛內因素。“異途同歸”所導致的文化“趨同”,也能由這味“異質”將數個互相阻隔的地段聯系起來。這種異族文化融入了華夏文化、西夏文化、西藏文化,充分的展現了西藏密宗的特質。天魔舞與演揲兒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十六天魔舞的出現也是與上樂金剛秘法和亥母秘法相互聯系。從各種情況和角度的分析來看,都充分的體現了十六天魔舞屬于宗教的背景下的世俗樂舞。
從圖像文獻的分析來看,十六天魔舞反映了元代敦煌的藏族音樂舞蹈文化體現了宗教與世俗的雙重性質。從文化性質上來看,是一種宮廷舞蹈與世俗舞蹈相結合的產物。
[1]王颋.天魔舞的傳播及淵源[J].蒙古史研究,2005(00).
[2]羅文華.元代宮廷的天魔舞和演揲兒法[J].紫禁城,2007(02).
[3]鄒代蘭,鄭莉.淺談十六天魔舞[J].九江學院學報,2008(04).
[4]劉東升.楊蔭瀏先生與音樂圖像研究[J].中國音樂學,2000(01).
[5]黎國韜.十六天魔舞源流考[J].西藏研究,2010(02).
J709.2
A
1005-5312(2015)05-01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