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艷
(云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鄉村演藝活動發展現狀
——以宿州市埇橋區某演出團體為例
尹艷
(云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091)
歌舞表演活動早在原始社會便已經產生,至今仍活躍在廣大農村地區。近年來,以嗩吶班、藝術團為代表的鄉村演藝活動發展迅速。文章立足于宿州市鄉村演藝活動的發展,以具體個案為研究對象,就演藝活動的特點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
鄉村;演藝活動;發展現狀
本文中的鄉村演藝活動主要是指活躍在廣大農村地區,為農民提供歌舞、雜技、魔術、小品、戲曲等單項或多項綜合性表演藝術活動,與娛樂大眾為主,以滿足農村農民精神文化消費需求、以營利為目的的演出活動,及其相關的其他活動的總稱。演藝活動的主體是農民自發形成的團體,或者民營、私營演出企業或團體,演出對象是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演出內容主要是歌曲、舞蹈、魔術、小品、戲曲等。演出因由是農村地區的婚喪嫁娶、滿月禮、開業禮等活動。
永安鎮是埇橋區下轄的15個鎮之一,永安鎮夏橋嗩吶藝術團,成立于2005年。它的主要業務范圍是:婚喪嫁娶、開業典禮、歌舞小品、魔術雜技等。藝術團副團長梁芳,今年39歲,從事表演行業已有20余年,丈夫王明偉(41歲)作為團長,從事這一行業大約有24年。現在的藝術團主要是由8人組成。但是除了梁芳夫妻倆,其他的成員都不固定。
現在,永安鎮夏橋嗩吶藝術團每年約有上百場的演出。演出的時間為期一天,演出時間和內容會根據演出場合的不同而做出調整。演出內容主要包括:歌曲、舞蹈、小品、魔術雜技和戲曲等。演出大多持續2-2.5個小時,以歌舞表演開始,以戲曲結束。婚禮當天,跟隨迎親隊伍到達男方家,在中午宴席開始時進行歌曲、戲曲的表演。宴席結束,藝術團的整體演出活動也宣告結束。喪葬活動的具體表演流程與婚禮大同小異,只是在表演內容上與婚禮有所不同(婚禮主題以歡快、娛樂、幸福為主;喪禮則是凸顯悲傷主題)。
根據在埇橋區的實地調研,結合個案分析,本文總結出宿州市埇橋區鄉村演藝活動的幾方面特點。
(一)現代化
現在的農村演藝活動融入了許多現代化的元素,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現代科學技術的使用。現在的演出人員只要將需要表演的曲目、音樂,直接下載、保存到手機或電腦上,再連接音像設備,就可以演出。目前在農村市場活躍的演出團體,基本上都是由一臺車、幾個演出人員(唱歌、舞臺效果、戲曲、雜技等)、一套音像設備組成。
(二)低俗化
低俗化主要表現在歌舞表演和小品中。舞蹈中最具特點的便是脫衣舞,它的演出費用一般是兩三百元,費用不計算入整場的演出費中。脫衣舞一般是脫得只剩下內衣褲,有的還要用啤酒等液體澆在身上。如果是在冬天的話,這種表演對表演者的傷害很大。在小品表演中,主要是說一些“黃”、“色”段子。
(三)受眾多樣化
雖然國家一直在大力推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但是目前,在安徽省廣大農村地區,依然缺乏文化娛樂活動。除了電視、廣播等,人們接觸最多的還是這種鄉村演藝活動,而這種表演活動也只是在村子中出現婚喪嫁娶的時候才會有。所以一旦某個村子出現婚喪嫁娶等活動,那么到了晚上,除了本村的人,附近村子的村民也會聞風而來看演出。最為重要的是,演出活動一般是在晚上的筵席結束之后。當演出開始的時候,男女老幼各個年齡層的人都會在舞臺下面出現。
(四)彈性化
彈性化,主要是演出人員的分配和利用方面的彈性化。由于多媒體技術的使用,以及交通工具的便捷,同一演出團隊的演出人員,往往可以拆分成好幾個演出團隊奔赴不同地方去演出,如果演出地點比較靠近,演出人員在結束一邊的演出之后,還可以及時地前往另一演出地再一次進行演出,這樣極大地提高了演出效率和演出收入。
雖然鄉村演藝活動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它們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或者發展瓶頸。
(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對鄉村演藝活動有一定的沖擊
2005年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之后,農村文化建設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把“繁榮發展農村文化”作為發展農村公共事業的重要內容之一。
目前,全國性的文化惠農項目進展順利,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已經覆蓋全部通電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務點覆蓋了全國90%的行政村,農家書屋已經覆蓋50%的行政村①。鄉村演藝活動,首先,和國家的“電影下鄉”、“送戲下鄉”等演出下鄉活動相比,無論是在演出內容,還是在演出質量和方式上,都沒有明顯的優勢,鄉村演出活動被替代的可能性非常大。其次,由于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大力發展,農民的文化素質也將會被大幅度地提升。而傳統的鄉村演出活動,存在著大量低俗化的演出內容,如果演出團體自身不適時地做出調整和改變,那么演藝活動也將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民所排斥或者放棄。
(二)城市文化產業對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影響
以演藝活動為代表的農村文化產業與城市文化產業存在著很大的差距,首先,在文化資源上,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演出演藝資源、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等資源都廣泛集中在城市,城市文化產業具有很強的現代性特征;其次,無論是知識、資本,還是人才聚集方面,城市文化產業的發展都遠遠高于農村文化產業;再次,交通和信息化技術的發展,使得城市與城市之間的交流互動,也遠遠頻繁和便捷于鄉村地區。
(三)自身表演形式和內容等問題的制約
1.如上所述,鄉村演藝活動中不乏“黃”、“色”等低俗的表演內容,演出的時候,會有很多的未成年人在現場,這樣低俗的表演形式雖然是供大家娛樂消遣,但是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隨著農村文化的快速發展,人民文化消費水平的提高,這種嚴重影響社會風氣的演出活動發展空間會受到很大限制。
2.現代社會,尤其是演出行業,演出內容的更新速度非常快,不能緊跟潮流和發展趨勢的演出活動也必然會被市場所淘汰。例如,如今的演出團體在農村演出,一般都是通過電話聯系或者熟人介紹,由專業的經紀人進行業務聯系的發展方式還不是很普遍。農民雖然沒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素質,但是他們對一場演出活動的好壞亦有自己的評價標準,他們也會因為活動內容的無趣而提前離場;甚至也會因為演出水平太差,再也不會聯系這家演出團隊來村子里演出。
(四)社會轉型過程中其他因素的影響
首當其沖的便是經濟因素。2000-2011年,安徽城鄉文化消費總量從98.99億元增長至350.60億元,鄉村人均文化消費從145.46元增長值476.18元,年均增長9.02%②。未來5年,安徽省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將出現拐點,從溫飽型、生存性消費向發展型、享受型消費轉變,居民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啟動階段,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市場支撐③。農村經濟的發展,人們經濟收入的提高,使得農民開始有閑余的錢和空閑的時間外出觀光、旅游和消費。
消費人群的變化同樣也會對鄉村演藝的發展產生沖擊。據實地調查,鄉村演藝活動的觀看者多以中老年人、未成年人為主;青壯年人群所占比重相對較少。青壯年人因外出學習、工作和生活,使得他們的文化消費層次和視野遠大于農村中的其他人群,再加上互聯網的便捷,他們隨時隨地可以在網上觀看他們喜歡的演出節目,所以在鄉村演藝活動中,青壯年人群從始至終看完演出的幾乎沒有。更嚴峻的是,隨著農村新一批未成年人的逐漸成長,像夏橋嗩吶藝術團這樣活躍在農村市場的演出團體,其發展會受到很大影響。
目前,作為農村文化娛樂消費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鄉村演藝活動,如何應對自身的不足以及外部環境的變化,這將是其未來發展必須要面臨和解決的難題。
★本文獲云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生“蘭茶坊”科研項目資助(編號:2014YDLCF04)。
注釋:
①熊春林.農村文化發展之謀[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2.
②王亞南,高書生.中國文化產業供需協調增長測評報告2013[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③李中元.中國中部地區發展報告2012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與中部崛起[R].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G127
A
1005-5312(2015)05-0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