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淺析中國太陽神話蘊含的人文精神
王菲
(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文章對中國太陽神話的起源進行簡單闡述,并自羲和、黃帝等神話人物,羲和馭日、夷羿射日、夸父追日等神話故事著重分析中國太陽神話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如顯著的人性化、偉大的反抗精神以及堅持不懈的夸父精神,也可從此分析中簡要概述中國太陽神話對后世文學創作的意義及影響。
太陽神話;特點;文學意義
神話是人類早期歷史的活化石,它產生于沒有出現文字的時代,基本上記錄了古老人類的所有生活。而位于日出東方的中國自然不乏神話,太陽神話也不在少數。在此將簡要分析和敘述中國太陽神話的概述、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及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從古至今,神話世界對于世人來說都是一個從未停止探索但也從未完全掌握的神秘領域。袁珂先生在研究中國神話時曾引用高爾基的話來給“神話”下定義:“一般來說,神話乃是自然現象,對自然的斗爭,以及社會生活在廣大的藝術概括中的反映。”由此看出,神話不僅內容豐富且均源于距今久遠的原始社會。“中國神話,是指古往今來生活于這片土地之上的各個民族創造的全部神話的集合”。著名學者繆勒曾說過:“日出是自然的啟示,他在人類精神中喚起依賴、無助、希望和快樂的情感,喚起更高力量的信仰。這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也是所有宗教的發源地。”而在人們的印象中,提到中國神話常總會想起夸父追日、夷羿射日等有關太陽的神話。所以說與印度乘著七匹光耀馬車巡視天宇的蘇利耶(Surya)、北歐車駕二馬由兩狼前后引護巡空的素爾(Sol)、在希臘被稱為宙斯眼睛的赫利俄斯(Helios)以及最負盛名的取代和兼融了赫利俄斯聲譽的阿波羅(Apollo)一樣,中國神話中同樣也具備太陽這一主題,在《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即保存有羲和育日、夷弄射日、夸父追日和東君車巡的神話描述。漢班固《白虎通》還賦炎帝以太陽神的稱號。在這些故事中,原始先民總是賦予太陽神奇的威力,這就構成了眾所公認和有據可信的中國太陽神話。
(一)太陽女神和太陽男神共同鑄就的人性化
從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中可以看出,他們崇拜充滿著力量且能夠創造光明的太陽神,從而將自然萬物想象成具有人性化的太陽神,并加之以陽光普照,惠及天下的特點。
在《山海經》和《淮南子》中對太陽女神“羲和生日”有以下描寫:
東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山海經·大荒東經》)
從上可見,帝俊曾和妻子羲和生下十個孩子,羲和即是女性太陽神,也是她決定了后代太陽神的出生和命運。聞一多認為“依照以東方殷民族為中心的漢族本位思想,日神羲和是女性。”,屈育德也認為“在人們心目中,太陽神是女性神,即羲和。”因此,原始先民在創造神話時不僅賦予羲和以女性溫柔、寬容的特征,更將其作為一位掌管子孫命運的偉大母親來信奉。他們對太陽神的創造即表明了他們對太陽神的要求,盼望世間充滿公平也充滿母性般溫柔的愛。。
此后太陽男神取代了太陽女神的存在。如炎帝在遠古社會中,不論是農業方面、文化方面、經濟貿易方面亦或是醫學研究等方面都為當時以及后世的人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故班固的《白虎通》一書不僅贊揚了炎帝所出貢獻,還賦予炎帝以太陽神的稱號。
由此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原始先民對于太陽神的崇拜和定義也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改變,但歸根結底這些太陽神都源于人世,由自然萬物幻化而成,人們還要求創造出的太陽神具有他們所希望得到的福佑,都體現了太陽神具有的人性化特征。
(二)由夷羿射日體現的對自然的反抗精神
自從我暴露了我跟白麗筠的往來,葉靄玲便當起了業余克格勃。她變本加厲地搜集有關白麗筠的所謂艷史。她從同學熟人朋友那里打聽了解得來的信息很豐富——這就是在小城做一個著名美女的好處,你的緋聞一點一滴都有人替你兜售,無處藏匿。葉靄玲了解到的白麗筠的情況,比白麗筠自己說的復雜多了。葉靄玲每次與我約會,除了爭吵和慪氣,更主要的一件事便是向我叨咕白麗筠的事。我理解她這么做,主要是想讓我更多地了解那個美女蛇,究竟是個什么貨色。
夷羿射日已是耳熟能詳之中國古代神話的代表,接上述觀點,羲和生十日違反自然規律故造成民間疾苦,百姓生死不能由己。羿作為反抗自然之杰出代表趕往四處射日以保百姓之安康。《山海經》中對夷羿射日就有如下記載: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障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山海經·海外西經》)
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狶、脩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脩蛇于洞庭,禽封狶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淮南子·本經訓》)
主要講述夷羿在看到世間因“十日”同在而出現的各種生死疾苦后,通過和太陽的種種對抗,先后斬殺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狶、脩蛇為民除害,但結局悲慘。“多數射日神話直言:射日的原因在于太陽、尤其是多個太陽帶來的暴曬和旱災。”總體來看,射日神話統一都表現了以后羿為代表的一類人的敢于挑戰自然異常規律,試圖反抗自然的精神。
(三)“百敗而其志不折”的夸父追日之精神
夸父追日的神話是世界神話中比較罕見的母題。《山海經》中兩次記錄這個神話:巨人夸父和太陽賽跑,具體內容如下: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載天。有人洱兩魷蛇,把兩黃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將飲河而不足也,將走大澤,未至,死于此。《山海經·大荒北經》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次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山海經·海外北經》
人教版配套《教師教學用書》這樣解釋:“這個奇妙的神話表現了夸父無比的英雄氣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愿望和頑強意志。”夸父追日的結局并不完滿,甚至悲慘,但不論結局如何,通過以上敘述就不難得出,夸父這類人物都統一表現了原始人類在生活中面對大自然的渺小,也體現了原始先民的美好理想。
“神話是人類認識大自然的結果,是人類對于大自然的解釋”因而先民所創作的神話就反映了人類與大自然息息相關的精神文化。文化又具有傳承性,無論是神話或具體至太陽神話,都深刻地影響著后世人類對文化及文學的創作。
如晉代詩人陶淵明的《讀山海經》就是有關神話的詩作。其中有關于太陽神話的詩名: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竟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余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
此句就通過描寫夸父追日表現出一種堅持不懈的頑強精神。而在平日的生活中,夷羿射日也常被用作反抗精神斗爭的例子等。
通過以上敘述,可以看出中國太陽神話作為中國神話的一部分源遠流長,太陽神話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后世文學及我們自身都有著極強的積極意義。
[1]袁珂.中國古代神話[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劉守華.陳建憲.民間文學教程[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德]麥克斯·繆勒.比較神話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
[4]聞一多.聞一多全集[M].上海:開明書局,1948.
[5]屈育德.神話·傳說·民俗[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
B932
A
1005-5312(2015)05-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