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峰
(江蘇 宜興 214221)
紫砂壺的相關知識探索
徐俊峰
(江蘇 宜興 214221)
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等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交待清楚與流暢。提及的幾點只是紫砂業內制壺的基本要求,如果想企及“形之美”的境界,還必須在造型方面多下工夫,紫砂壺的造型,雖有古老傳承下來的制壺條規,但方非一式、圓無一相。
紫砂;文化;造型
中國紫砂壺藝、紫砂文化源遠流長,沿襲千載。雖然筆者上文中提出“紫砂之美,不論新舊”的觀點,還是必須從“它的老、它的舊”說起,然而這里的“老、舊”非再是一壺之“老舊”,而是紫砂藝術之千秋悠久、紫砂文化之百年流長。無論是古時陽羨、荊溪,還是今時宜興,這一點可謂眾所周知。紫砂在文化領域里涉及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如明周高起在《陽羨名壺系——創始篇》中說:“金沙寺僧,逸其名,聞之陶家云:僧閑靜有致,習興陶缸翁者處,搏其細土,加以澄練、捏筑為胎,規而圓之,刳使中空,踵傳口柄蓋的,附陶家穴燒成,人遂傳用”。
為什么宜興的紫砂壺好?這可從兩方面來說明。一方面,它是藝術品,形制優美,顏色古雅,可以“直儕商彝周鼎而毫無愧色”(見張岱《夢憶》)。另一方面,它又是實用品,用以沏茶,茶味特別清香;“用以盛茶,不失元味”。在林古度《陶寶肖像歌》里也有“九且色澤生光明”的詩句。明人文震亨說:“茶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許次紓也說:“以粗砂制之,正取砂無土氣耳!”《陽羨茗壺系》說:“壺經久用,滌拭口加,自發暗然之光,入可見鑒。”這種既有藝術價值又有實用價值的特點,使紫砂壺的身價“貴重如珩璜”,甚至于超過珠玉之上。
好的紫砂壺除了壺的流、把、鈕、蓋、肩、腹等應與壺身整體比例協調,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交待清楚與流暢。所提及的幾點只是紫砂業內制壺的基本要求,如果想企及“形之美”的境界,還必須在造型方面多下工夫,紫砂壺的造型,雖有古老傳承下來的制壺條規,但方非一式、圓無一相。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在藝術的基礎上融合,采天地自然之所絕美意境,創脫源于前師之未有形態,乃是紫砂造型藝術的境界追求。另外,造型的成功優劣還與造型的氣度息息相關。而作品造型的氣度在某種程度上取決于作者自身的文化涵養和精神品質。一件作品包含了作者的個性表現、風格體現、文化層次和氣質修養。
所謂“泥”,即是指紫砂壺的材質:泥料的品質。紫砂泥料是一種自然特殊的礦土,內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巖,除了顧名思義的“紫泥”之外,還有綠泥、紅泥。雖然紫砂原礦的顏色只有三種色彩,但燒制的溫度變化、泥料的配比成份不一,可以使燒制后的成品顏色千姿百變,紫砂“五色”之說也似乎再不能用來涵蓋修飾紫砂之色彩豐富:紫而不姹、紅而不嫣,黑而不墨,如鐵如石,胡金胡玉,具百美于三基色。這就是紫砂泥色淋漓盡致的體現,如再在泥中和以粗粒生、熟泥砂等則谷皺周身,珠粒隱現,更是奪目。總的說來,紫砂壺的收藏價值鑒別泥料材質的優劣是其重要的一個方面。
所謂“工”,便是紫砂藝術的工藝品質。紫砂壺由壺身、頸、底、腳、蓋、嘴、的等組成,既具有本身嚴謹完美的整體,又有與壺身相輔相成構成和諧完美整體的附件。在紫砂壺豐富的工藝線條中有:凹凸線、凹線、圓線、鱔肚線、碗口線、鯽背線、飛線、翻線、云肩線、弄堂線、隱線、側角線、陰角線、陽角線、方線等變化多端的裝飾應用線條香結合使用,使紫砂壺增加工藝上的美感。而由于紫砂壺在工藝處理方面采用手法不同,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幾類:光貨、花貨、筋瓤貨。光貨,圓形珠圓玉潤,方器輪廓周正;花貨,寫實表達逼真,寫意表現趣味;筋瓤貨,線條脈絡有致,卷曲和潤。紫砂壺的工藝,可以說是百玩不厭,研舊而出新味。紫砂壺的工藝美是收藏價值的靈魂所在,工藝精良的紫砂壺,給人高昂情緒的激發,給人氣質內斂的含蓄………
所謂“款”,即為紫砂壺的款識。簡單說就是壺的印款作者,以及何人鐫刻的詩詞書畫。總的說來,紫砂壺又可以分為商品壺和工藝壺。商品壺又有細貨、粗貨之分,工藝壺則有工藝品壺、特藝品壺、藝術品之分。作品的價值按藝人的成就、藝術價值來論斷。而在紫砂壺的裝飾方面,“文人的參與”提高了紫砂藝術的身價。紫砂壺的雕刻裝飾藝術更是集詩詞、書畫、文學、篆刻、金石等藝術于一體,提高了裝飾層次,深蘊文化內涵,使紫砂壺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藝術文化的珍藏品。
所謂“功”,就是指紫砂壺的功能、適用與否。對于紫砂壺功能適用的基本尺度是容量適度、高矮得當、口蓋嚴密及出水流暢。紫砂壺的實用功能,若與其他質地的茶具相比較而言的話,較為理想,暑天泡茶,不易變味。
紫砂茗壺有其特有的藝術特點和收藏價值,而要真正能體味到鑒賞中的精粹,就不是對其自身的特性和名家名作的特征,以及其它衍生價值的一知半解可以做到的,這需要方方面面的文化和藝術學識的積淀,需要對紫砂歷史、工藝、名家、名作的全面了解,對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認識,只有做到較全面、較系統地完善自己的欣賞和鑒定水平,才能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和認識紫砂藝術。
[1]范俊龍.紫砂物語[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
[2]韓其樓.紫砂壺全書[M].北京:華齡出版社,1980.
[3]江蘇省宜興陶瓷工業學.陶瓷工藝學[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1985.
[4]于川.紫砂壺把玩與鑒賞[M].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7.
J527
A
1005-5312(2015)05-01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