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彬
(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論高校藝術類學生文化素養與專業學習
鄧曉彬
(四川師范大學舞蹈學院,四川 成都 610101)
藝術是文化的升華和另一種表現形式,高校藝術類學生應該是文化的領跑者,但事實并不是這樣,我國高校藝術類學生比普通類學生文化成績要低一百多分,形成了我國高校藝術類學生文化素養普遍偏低的格局。文化素養偏低不僅影響學生專業的學習,還影響他們在專業上的可持續發展,造成大部分學生重專業、輕文化,提高藝術類學生文化素養是我們當務之急。
高校;藝術類學生;文化素養;專業學習
隨著經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的生活逐步邁上小康,物質生活逐漸富裕,人們開始對精神需求逐漸加大,業余生活逐漸豐富。古今中外,貴族階層一般都有很多高雅的愛好,例如中國古代的琴棋書畫,國外的紳士追求藝術素養。文化素養是一個人人文素質的體現,并不是一個人讀了大學或學了藝術就自然具備的。高校藝術類學生就應該是文化的領跑者,但事實并不是這樣,我國高考體制決定了藝術類學生比普通類學生文化要低一百多分,形成我國高校藝術類學生文化成績普遍偏低。他們憑借藝術特長考入大學,這并不等于實現了做“藝術家”的夢想。從事藝術學習和工作,除了專業基礎知識和必須的專業技巧外,還需要扎實的文化根底和較高的文化素養,很多偏重藝術特長忽視文化素養的學生,因文化素養等“軟肋”影響發展的后勁,難成藝術人才。為了更好的繼承和發揚藝術精髓,提高藝術類學生文化素養是我們當務之急。
高校藝術類學生崇尚遠大理想,缺乏理性思考;注重專業學習,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忍受不了寂寞;認同紀律約束的必要性,但主觀要求與行為放縱相矛盾,經常表現出不自覺地與紀律約束相對抗;自我意識突出,思想上依靠集體與言行上推崇個體相矛盾;文化基礎薄弱,思考問題缺乏深度;思想活躍,敢說敢為,富有創造性,但過于理想化,易脫離現實;情感豐富,好惡分明,但遇事不冷靜,情緒化行為突出;崇尚真知,追求個性,但在是非問題面前缺乏辨別力,易盲目模仿;社會活動能力強,參與活動機會多,但又是社會不良現象的“易感”人群,隨意性和散漫現象時常在學習生活中發生。藝術類大學生群體中的這些特殊現象和現實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其實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和藝術類學生文化修養有關。
(一)文化成績偏低
高校藝術類學生文化成績普遍偏低,這是個與世不爭的事實。藝術類學生高考進入大學,文化成績一般只占本校其他學生高考分數60%,就是讀同一所大學藝術類學生文化成績比普通類學生平均要低一百多分。很多藝術類學生在大學文化課學習中普遍吃力,英語、數學等基礎科目可以用更是痛苦來形容。在大學藝術類學生在學習上輕文化重專業的思想十分嚴重,很多藝術類學生在大學期間出現文化課補考和重修等現象。很多藝術類學生大學本科畢業英語只要求過三級,但是還是有很大一部分同學不能過級,拿不了畢業證和學位證。我們現實的社會已經沒有明確的社會等級之分,但的確按照另外一些標準來劃分人的檔次。如:職位高低、經濟實力、還有就是文化素養。一個很有錢的人,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化素養,也只能算一個粗人,或人們常說的“暴發戶”。一個在藝術的基本技能上造詣很深的人,如果缺乏文化素養那他最多只能算個藝人,不能算作藝術家。
(二)綜合素質偏低
我們很多人的常規思維,一說到綜合素質就是讓學生學一門技術,比如畫畫、體育、器樂、聲樂、舞蹈等等,會點這些技術就是綜合素質很高,其實對于一般同學學點技術,會點什么只能算有某方面的特長或技能,不能證明他的綜合素質高低。學藝術很多學生只專注自己專業忽略了自身發展和提高,待人接物、語言表達、思維方式、個人素質很多方面比較欠缺。按照國內傳統的高等教育方式,藝術(舞蹈)類畢業生一般只知道一些技能是怎么回事,或者只知道什么動作,對于理論體系和史論及相關聯的知識幾乎不知道,人們常常把這樣的人說成是“有知識,沒文化”。
(三)文學修養偏低
藝術其實和文學結合很緊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文學也是一門藝術。現在藝術類大學生文學修養普遍偏低,不說通過文學修養來提高自己藝術修養,就連書寫一些簡單的文字都極不規范。有一個藝術類學生給我寫過一個請假條,30多個字就錯了好幾個,而這種現象不是個別現象,在藝術類學生中比較普遍。文學修養偏低對藝術學習有很大困難,比如很難理解其藝術更深層含義,創作或表演的作品缺乏文化內涵,僅停留在動作或基本技能方面,很難通過作品反映出更深遠的含義和東西。
(四)自我約束較差
藝術類專業學生,給高校傳統而又比較嚴謹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思考和挑戰,“藝術類學生難管”成了各高校學生工作的一個共同話題。面對錯綜復雜的世界形式,面對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沖擊,給我們管理造成很大困難。藝術類學生思想素質狀況總體是好的,但由于藝術院校大學生專業學習的特殊性、社會交往的局限性及以往教育引導的片面性,致使許多學生客觀地存在著重現實、求實惠等不良傾向,對于如何培養和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什么是正確的幸福觀等問題,他們認識上還存在著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學生對集體活動不感興趣,對自己的前途和未來缺乏深入思考;有些同學認為“兩課”教學可有可無,或直接認為是浪費時間;一部分同學承認曾觸犯過校紀校規,并受到過校內的有關處分等等。受“專才教育”思想的影響,藝術專業的學生不太重視對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一部分人沉湎于畫室、琴房、練功房,對校內外、國內外時事漠不關心,政治參與熱情明顯偏低,一部分人在道德認同和道德實踐上存在較大反差,他們的道德水準、紀律素養等仍需進一步加強。另外,由于專業學習的緣故,藝術專業的部分學生在校外租房居住,這種生活環境社會化的現狀給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某些負面影響,少數學生不能嚴格要求自己,常導致一些不良行為的發生,而現階段學校還難以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藝術專業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一)提升文化成績
藝術類專業學生一般從很小的時候起就開始專業學習,大都非常熱愛自己的專業,甚至認為“沒有藝術就沒有生命”。他們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花在專業學習上。藝術類專業的特點決定了學生必須要參加較多的藝術實踐活動,合理對待專業(技能)課程和其他文化課程。要對他們增設文學、美學、社會學、哲學等課程,同時還要組織各類人文講座,豐富其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養和人文素質,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基礎積累素材。加強學生自身的文化基礎修養,拓寬其知識領域,完善知識結構,從而全面提高個人整體素質。按“藝術高中生”的培養模式來培養,藝術高中生模式就是既重視學生文化成績又重視專業提高,有利于避免藝術教育與文化教育割裂的傾向,既可普遍提高學生藝術素養,也有利于藝術專業人才培養。
(二)提升文學修養
對藝術類學生制定提升文學修養的方案,鼓勵他們走進教育大師、藝術大師的智慧和心靈世界,認真地、虔誠地、不浮躁地閱讀幾本世界名著和教育名著,觸摸和傾聽圣賢的心聲,與大師進行歷史的和現實的對話,這是多么美妙、浪漫的體驗!具有一定文學修養積淀的人,藝術方面的發展更有潛力。
(三)提升內在思想素質
對藝術類學生素質的提高、觀念的轉變及良好習慣的養成。通過實施文化戰略,喚醒學生的心靈,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崇高的理想,以及改變心智模式,端正態度,篤學善行,自覺地為理想而努力奮斗;通過強化職業素質教育,促使學生提高道德修養和職業素質,做道德人、行道德事,弘揚正氣;通過嚴抓學風,促使學生養成“認真、負責、勤奮、嚴格”的習慣。
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引導和開啟,其作用是通過人生觀、世界觀以及為人處事的理念為主體,使人蠶絲自律行為,從而約束和引導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倡導型要求。從而嚴格管理是通過具體制度來制約主體——人的日常言行,使之合乎行為規范,是一種禁止性要求,二者應是相輔相成的。對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嚴格制約的日常行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只要通過二者相交互而發揮作用,才能引導學生健康成材。
(四)轉變教育方式
藝術作為意識形態的上層建筑,來源于對現實生活的感悟,它用具體的手段表達抽象的思維,再現感性的真實生活,它是最具有實踐性特征的,因此它造就了藝術類學生不同于其它諸如數學、物理等專業的思維方式,他們更注重感性、直觀的效果。因此,在對他們進行思想、行為教育時,必須更注重“以情動人”、“情感化人”。不能用傳統的教育方式來教育他們,只有根據他們的思維方式、他們的行為習慣、他們的特點來尋找適合他們的教育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在尊重學生個性的基礎上,教育人,培養人,才能讓學生在我們的教育下更好的健康的發展。
(五)修訂培養方案,提升教師水平
針對高校藝術類學生特點,修訂藝術類學生人才培養方案,調整課程結構,增加綜合理論和人文及社會學課程,強化學生的理論基礎和人文綜合素質。讓學校從人才培養定位上就開始重視學生的文化素養,加強老師理論水平和綜合能力的提升,讓全體教師的人文修養和綜合素質都有一個整體的提升。
文化素養對于高校藝術類學生專業學習有很大影響,只有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才能更好的專業學習。對藝術類學生的文化和素質的提升,是一個漫長和系統的過程,需要學校、家庭、社會結合起來,建立完善有效的管理機制和完善的措施。讓學生自覺學習,努力提高,不斷改進和完善,這樣才能更快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達到預期的目的。
[1]謝永順.對高校藝術類學生種專輕文的思考[J].課程教育研究,2014 (01).
[2]曲輝.高校藝術生文化素養問題芻議[J].黑龍江教育,2010(01).
[3]陳顯捷.論高校藝術專業學生文化素養的提升[J].中國成人教育, 2007(08).
G642.3
A
1005-5312(2015)05-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