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菁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海校區,廣西 北海 536000)
工作室模式在工業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宋雨菁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海校區,廣西 北海 536000)
近年來,許多高校都先后開設了工業設計專業,但在教學上出現了多方面的問題,工作室教學模式本著解決這些問題為出現點,對舊的模式進行改革,使學生和教師自身綜合技能得到提高。
工業設計;工作室教學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工業設計專業在各大高校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但由于現代工業設計教育在我國的歷史較短,教育的體制、體系還不太完善,種種客觀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1.學校與企業脫離。傳統的教育與社會和企業相脫離,只注重概念和理論的培養,把產品的形態和色彩作為課堂訓練的目的。學校教育不能真正地認識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設計人才。教學理念的狹隘和傳統的教學觀念使教師成為知識和經驗的單純的傳授者,而學生則成為被動地接受者。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也只能是企業眼中的不能創造企業利潤及價值的工業設計者。
2.忽視思維與能力的培養。許多高校在開設課程時,過多開設“技能”方面課程,而對培養學生的創新和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專業課程少之又少。教師在課程中過多的“生搬硬套”理論知識,“機械式”教學,使得學生延續“傳統中國式教育”——死記硬背,以至于畢業后就業困難,普遍表現為動手能較差,專業性不強,畢業生缺乏實際工作能力,缺乏持續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同質化,對本專業的職業方向不明確等等。
3.教學模式的問題。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信息爆炸的今天,舊的教學模式創造的設計人才已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如何擺脫普通高等教學通用性人才培養的模式。工作室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改革方式。
1.背景。工作室教學模式將成為工業設計類專業實現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工作室”這個名詞是開始于大概20世紀初期的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在當時傳統的教學模式仍然存在,而且是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同傳統的其他教育模式比較起來,這種教學模式發揮了更好地效果,從而形成了最早的以工作室為平臺的教學模式。
2.優勢。工作室教學模式是有針對性地對學生實施創新性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也是對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強化訓練。這樣既能解決基礎知識與技能學習結合不緊密的問題,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使得學生直接或間接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力求形成教學、科研、實踐和產業化經營為一體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1.建立初期的工作室模式——“第二課堂”。初期工作室教學模式是把這種教學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是一個臨時性、自主性、目的性強的工作室性質課外教學,主要任務就是方便學生參加設計比賽和項目,彌補學生們實踐能力和專業能力,同時在這種形式下可以更好的帶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2.完善工作室模式,細化工作室方向。完善工作室模式、細化工作室方向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也是我們對未來發展的美好藍圖的規劃,在這階段也是工作室教學模式真正實施的階段。其目的是希望創建適合社會需求和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高素質人才。
3.形成與設計公司和企業對接的平臺。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建立目的是鏈接教學與市場的橋梁,是產學與企業合作的紐帶,是校企合作的細節化,為企業創造直接經濟效益,促進教育與地方經濟的合作。同時也提供了與設計公司和企業對接的平臺,學生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做些實際的設計。
1.教學內容更豐富、更深入、更專業。工作室制教學模式采用的是項目、設計比賽、專題設計為主,其特點在于專業性強、實踐性強、教學互動強,而且涉及的專業面較廣,突破了單一課程的內容,教學內容是開放性的,不依附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它可以是學科內容的擴展、延伸和深化,利于擴展學生的視野、有較強的綜合性,不同課程不同學科互相交叉、互相滲透,鍛煉了學生的專業知識綜合運用能力;同時每一位學生都會認真地搜集資料,深入思考,精心準備,有利于創新突破。教學的過程也是一種探討、交流與對話的過程,易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而且使教師直正變成了以學生為主的、合作的、探索性的幫助者的角色。
2.結合設計比賽、企業項目建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工作室是面對市場開放式的,由教師帶領學生直接參與生產實踐,將傳統的封閉式課堂教學變為面向符合現代實用技術的市場發展需要的開放式教學,課堂的涵義得以延伸。課堂不再只是教室、黑板加粉筆,而是延伸到了資料室、圖書館以及市場,從而擴大了教學活動的場景,縮小了學校與日新月異變化的社會之間的距離。課程內容不再局限于課本而是與設計比賽、企業項目結合。
工業設計這門新型學科,雖然與其它領域相比歷史極為短暫,卻以它強大的生命力迅速發展,并滲透到各個領域。面對這一現實,我們要迎頭趕上,采用工作室教學模式提升其教育成果,使我國的工業設計教育步入一個新臺階。
[1]張鵬.關于高校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思考[J].大舞臺,2013 (05).
G42
A
1005-5312(2015)05-02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