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宇濤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朝陽 122000)
提高幼兒音樂教育的審美娛樂
馬宇濤
(朝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遼寧 朝陽 122000)
學校的音樂教育也可分為專業音樂教育和普通音樂教育,二者的培養目標是不同的,前者是以培養音樂專門人才為目標;后者的教育目標為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識及人文素養,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學習音樂、創造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音樂;教育;審美
在美國,普通學校的音樂教育目的并不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國民的素質,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創造性,這是建設跨世紀的現代化強國的需要。正如美國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齊佩爾博士所說:“學習音樂不僅是為了藝術、為了娛樂,而是為了訓練頭腦,發展身心,在這方面,音樂是非常重要的。
聞名于世界的鈴木教學法并不以培養音樂家為最主要的目的。而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成為心靈美的人。鈴木曾說:“倘若孩子們一生下來就聽到好的音樂,同時又能自己來演奏,那末,他們既可以具有出色的感受能力,陶冶性情,養成忍耐的力量,又能成為有一顆美麗的心的人。”
在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界,也早已開始引進外來的先進音樂教育模式與方法,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本土”觀念太強,民族主義作祟,再加之“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遠不及古時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古時的“胡樂”、“高麗樂”尚能引進融為本土音樂,外來的樂器如嗩吶、琵琶、胡琴等亦能轉化為漢族的民族樂器。那么,外來的音樂教育模式只是教學上的某種觀念、方式與方法,并不有損于中國音樂的內容與風格,應該能夠接納并服務于我國的素質教育。
藝術教育尤其是音樂教育現今面臨種種問題和考驗,諸如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音樂教育如何定位?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過程中,如何形成更加完善的音樂教育體系?如何針對21世紀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制定音樂課程的標準、教材、教法?高師音樂教育如何為基礎教育服務?音樂教育如何推進本土音樂文化與外來音樂文化教育及本國各民族音樂文化的結合,進行跨音樂文化研究?如何搞好傳統音樂文化教育與現代音樂文化跨時代的融合?如何在重視搞好本土、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吸收共享世界其它各國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等等。這些問題有待在音樂教育學的研究中進一步解決。
面對這些問題,不妨提出合作的概念和寓教于樂的切實落實。重點是落到實處,而不是僅止于概念。合作是當今世界的主流,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合作教學”是一種較新的教學理念,也是需要我們探索的一種培養法。它的重要性在于合作能拓寬學生的信息渠道;合作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合作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人際關系智能;合作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音樂教育的目的就是激發情感動力。“樂由情起”就是說音樂是由情感引起的。在構成音樂的諸多因素中,如果把節奏喻為音樂的“骨骼”,把旋律喻為音樂的肌肉,那么“情”便是音樂的“靈魂”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以自己的情感影響學生,產生共鳴。這樣才能融洽、愉快地完成“萌發初步的感受美、表現美的情趣”的任務。“感受和表現”,是音樂教育的宗旨,“萌發”和“初步”,能幫助把握教育的“度”,音樂教育最終的落腳點放在“情趣”二字上,即“激情誘趣”。
達爾克洛茲有句名言:“對音樂的理解,與其說是一種智力過程不如說是情感過程”。所以,音樂教育的重點應著眼于引導學生對音樂情感因素體驗,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到教育,許多人聯想到嚴肅、認真、刻苦。而提到音樂教育,不少人立刻想到專業的藝術教育,即音樂學院。認為這種專業性的樂器演奏和舞蹈就是音樂活動的全部。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狹隘功利的音樂觀。廣義的音樂教育是提高自己的素質,培育心靈獲得人性健康,是人類表達思想、感情和生活情態的一種方式,是全民的需要。而樂器演奏和舞蹈僅僅是音樂活動的一種形式。
太過強調純技巧性,只是讓人學到了使用某種樂器和跳某種舞蹈,而并沒有讓人獲得美好的音樂體驗,甚至會破壞他對音樂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最后成為一個離開曲譜就不會彈琴、離開樂曲就不能跳舞的機械人。
其實就音樂教育而言,快樂是王道。比如幼兒階段的音樂學習主要是一種教育手段,是要通過音樂的學習讓孩子在語言表達、數字概念、肢體協調、記憶力、與人交往合作等方面獲得提升,達到通過音樂智能發展其他智能的目的。幼兒園音樂活動有唱歌、樂曲欣賞、主題活動、樂器演奏等。唱歌不在于讓孩子唱準音,而在于讓孩子體驗歌唱的快樂;樂曲欣賞是為了提高孩子對美的感受力;主題活動和樂器演奏的重點則是發展孩子動作協調、交往能力等。
音樂教育也是一種游戲。對于孩子而言,音樂啟蒙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孩子接觸音樂。尤其對小年齡段孩子的音樂啟蒙,應該是在老師和家長的啟發下,充分發揮孩子的想象力,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大膽地去嘗試,去接觸音樂的過程。激發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要比棍棒教育有效得多。但前提是要成功地創設能夠讓孩子輕松學音樂的環境。可以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例如說兒歌、拍手、做游戲、講故事、唱歌等來培養孩子的樂感。這樣,孩子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中感受音樂帶給他們的快樂,從而熱愛音樂,并且鍛煉其它方面的能力。這種感受和體驗的獲得不是外在的知識灌輸和技術訓練,而是通過孩子的親自參與,自發地、自然地在無形中獲得。
G613
A
1005-5312(2015)05-023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