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慧珍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關于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的探討
蔣慧珍
(西南交通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文章首先對當前各個學者或機構對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所做出的定義進行了綜合論述,然后對符合當前主流定義的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進行了探討,認為現階段的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并沒有真正做到“可持續性”,進而認為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在未來建筑領域的運用,并就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在未來的發展方向進行論述。
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發展
(一)關于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的概述
20世紀初的人們,并沒有意識到住宅節能設計的重要性。隨著油氣資源的高產與低價,住宅節能設計更曾一度淡出人們的生活。直到1972年的石油危機,人們才開始將再生能源的研究重視起來,以求減少對石油的依賴。而如今,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可再生能源日益減少與使用油氣能源給環境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可持續性”一詞日益得到廣大人民的關注與熱愛,而住宅作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更加凸顯可持續性住宅對節能減排的重要性。太陽能作為綠色無污染的清潔可再生能源,已經成為全世界在節能減排上的共同課題。將太陽能運用到住宅上并不是現在才提出的,早在史前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知道居住場所應該朝哪個方位,如何儲存太陽能以及利用太陽能在其他居室空間的傳遞為其提供熱能。
(二)現階段的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并沒有真正做到“可持續性”
從被動式太陽能儲熱到主動式太陽能采暖、廢物轉化制氫、太陽能光伏發電、燃料電池、電解制氫以及氫的儲存等,可持續性太陽能技術的發展可謂日趨成熟,我們可以很輕松的從市場上買到超級保溫玻璃、優化太陽能集成系統和多功能機械系統等,所以說“可持續性”并非技術上的可持續性,而是市場上的。隨著人們對生活品質的不斷提高,對住宅的高科技化也要求更高,簡單的太陽能可持續性住宅并不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一些高科技的技術卻只在雛形階段。造價高昂的人工智能太陽能住宅并沒有達到普及的狀態。
(一)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符合當代社會需求
筆者認為:隨著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給環境帶來的危害,導致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大氣污染和土地沙漠化等環境問題,已經危害的人們的日常生活,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就是用可持續的再生資源代替不可再生資源。在風能、太陽能、地熱能、海洋能等不可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是利用價值最大,也是最廣泛的,性價比最高的一種資源。對于當今社會的經濟發展來說,太陽能無疑是一大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太陽能住宅,除了給人們帶來能源上的收益,還有其他幾點:在居住環境上,隨著其他材料使用的減少,室內空氣的到改善,這就可以減少哮喘、肺癌等一系列呼吸類疾病的發病率;在居住舒適度上,保溫水平的提高,可以極大降低人們在氣候變化給人帶來的不適;在住房的出售中,更好的住房條件,也將達到更好的住房價格;在環境保護中,太陽能住宅幾乎不會向環境中排放有害物質,更好的對環境起到保護作用。
(二)可持續性太陽能住宅在未來的發展方向
1.技術上的改革與創新有以下三點:(1)建設一體化的光伏發電收集器,大面積的全玻璃建造與ASE Americas收集器的相結合,在太陽能房中能達到很好的光伏發電和熱源收集的效果,加熱空氣成為可能。(2)太陽能光伏發電與集熱器的結合。溫度每下降1攝氏度,發電率會相應提高。帶有發電輸出功能的組合太陽能系統在用電高峰期能產生電能,除去用電高峰期用能負荷帶來的電費支出,還可以在高峰期間有一部分收入,達到供電、采暖、節省電費的效果。(3)燃料電池。當沒有太陽能輻射的時候,燃料電池便成為一個非常好的選擇。隨著化學燃料的造價越來越高,與其使用帶來的環境污染,太陽能燃料電池將會成為一個不錯的選擇。它可以在沒有太陽輻射的時候為住宅發電、供熱。不僅性價比高,還不會有化學燃料電池的污染。
2.市場上的突破??沙掷m性太陽能住宅在市場上的初期已過,目前一些企業就需要將這一項目推廣出去,讓廣大消費者了解這一項目為生活帶來的便利和經濟上的節省以及環境上的保護。而一個項目要想在市場經濟中脫穎而出,就需要有與其他競爭者不一樣的產品,不一樣的營銷策略。首先打造一個良好的建筑品牌的形象是必不可少的,對于中國目前的消費心理,品牌是一個重要的競爭點,良好的品牌形象代表的是質量和信譽的保證;其次是將“使世界成為更適宜居住之地”的觀念深入人心,隨著環境的不斷惡化,“宜居”一詞將再次成為人們居住的熱詞;再次將建造太陽能住宅周期縮短,是企業有更多的資金運用在其它方面,達到更高的效率,以求用新產品搶占市場份額;最后是改變消費群體,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人對生活的舒適度和安全性要求更高,消費水平也更高,轉變消費群體,就是轉變市場發展方向,已達到更大的效益。
[1]羅伯特·黑斯延斯,瑪利亞·沃爾.可持續太陽能住宅——策略與解決方案[M].北京:中國建筑出版社,2012.
[2]TerryGalloway.太陽房太陽能建筑設計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
[3]史潔.高層住宅建筑太陽能系統整合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2.
TU241.91
A
1005-5312(2015)05-02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