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康睿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隱形景觀建筑在局促空間中的運用
余康睿
(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江蘇 蘇州 215123)
隨著古鎮的旅游發展,游客激增,而核心空間極難拓展,本文就古鎮空間利用的新方式進行討論和猜想。
隱形;景觀建筑;局促空間
由于城市發展的需要,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然蘇州大市范圍內都發生了許多變化。相比而言蘇州古城區及周邊古鎮得到了一定的保護控制,但是遺留下來的古跡也只是原有面貌的一角。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甪直、周莊、同里、千燈、錦溪等。姑蘇區內比較知名且歷史遺存較豐富的古街道是山塘街和平江路。
在這些古鎮古街中,雖然如今的功用已不再單純是居住了,更多的是旅游產業帶來的商業業態,但是他們都基本保留了古代的城市面貌和特征。古老的格局和空間應對日益增長的游客數量已經力不從心。那么如何解決好人流給古鎮帶來的問題,這些問題不止是大量客流帶來的工作人員和基本服務設施短缺、原有空間的局促導致的用地緊張和擴建難問題。而且包含了現代游客在現代文化影響下的旅游目的多樣性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每個游客到周莊旅游的目的差異越來越大,不乏有人帶著現代眼光來體驗古鎮的,當然也包括了游客對環境舒適度的需求和擁擠現狀的矛盾。根據現有法規,古鎮的修繕與保護有著嚴格的規定,大多是要求修舊如舊保持原貌,擴建則需要申報且經過嚴格的審批流程來控制任何一點“新”不破壞原有的“古”?;谶@樣的現狀和要求,這對古鎮空間的再利用提出了挑戰。
如果我們再以傳統的方法處理古鎮的空間,其效果勢必大打折扣,因為所有傳統的方法都沒有有效解決土地短缺和客流增大之間的矛盾,也沒有解決正在改變——變得越發豐富的游客審美情趣。那么,科技手段呢?能不能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來解決上述難題?
自從1960年提出仿生學以來,生物生存技能的模仿運用已經克服了不計其數的難題,為科技的發展找到了新的支撐點。在生物界有許多偽裝大師,諸如章魚、石斑魚、變色蜥蜴等。這些生物的生存手段為我們遇到的古鎮空間矛盾的解決帶來了靈感,因為他們有非常相似之處,試想在古鎮原本已經非常局促的空間里新增功能建筑,讓此類建筑做到與背景大致融為一體,就同樣可能做到不破壞原有古鎮風貌且增加新的空間而不局限于老舊的手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游客日益變化的審美需求。
從隱形的技術上來說大致可以分為物理隱形技術和電子隱形技術,物理隱形技術在國內外已經得到廣泛運用,就拿古鎮中的運用來說,最簡易的例如許多空調外機的包裹,用到了木格柵等與當地元素相呼應的構件。而第二類的電子隱形技術則是攝影與成像技術的結合,通過外部的成像技術和建筑向對面的攝影技術來完成,這一項的最新成果已經由奔馳率先展示——隱形奔馳。
首先,我們需要通過實地考察找到一塊合適的場地,比如一些鮮有人至的零碎空間,這些零碎的區域通常位于水巷邊的小建筑兩側、水巷轉角等可以觀賞到附近著名景點的區域,比如周莊雙橋附近就有許多這樣的空間。其次,隱形建筑的外形最好不要太復雜,因為建筑的“外皮”是一層顯示屏,所以如果外形復雜則不利于成像而且對本來就狹小的內部空間也構成了一定的不利因素。
下一步是關于建筑外立面“隱形”技術的可實現性。這需要對現今出現的幾種方案進行研究分析,可以肯定的是這種技術成本較低,但效果比較差,由于游人在觀賞之時是不斷走動的,所以這種“隱形”必然受到視角變動因素很大,只能在某一個角度做到視覺上的“隱形”。而電子隱形,成本較高,但在視角問題上大大優于物理隱技術。
奔馳雖然率先試跑了“隱形車”并且發布了視頻,但從視頻中我們只能看到車身側面,而且奔馳的隱形技術是通過在車表面鋪設軟性LED屏幕來實現的,并且他們在車身側面安裝了數個攝像頭,將車身另一面的影像利用LED屏在視覺面顯示,這樣就可以讓后面的圖像“穿透”到前面,給人一種穿透物體的視覺感受。但LED屏有個缺點,他是利用發光二極管的密集排布來形成像素點,但其本身不可使光線通過。我們要做的是“隱形建筑”,建筑的使用就必然需要考慮內外的交互,如果使用純LED來包裹建筑,就像造了一間沒有窗戶的房子,使用的舒適度大大降低,隨后很可能導致無人問津。
那么如果LED不可行的話就需要找到一種通透的材料,在現有材料中玻璃必然是最適合的材料,不過玻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那就是雙向通透,由于建筑物內部是有人使用的,所以在雙向通透的情況下想要實現“隱形”是不可能的。我們必須找到一種單向通透的材料,很快就發現了其實鍍膜玻璃就可以實現這一點。于是鍍膜玻璃的使用被確定下來,可是如何在鍍膜玻璃上成像呢?有一種透明顯示屏或許可以解決鍍膜玻璃顯示圖像的難題,他的原理是ECL元件在兩塊玻璃底板中的液體里的有機材料之間相互碰撞而發光的原理來制作出的發光元件。將透明電極設置在玻璃底板上,然后在電極上加上電壓,使有機材料發生運動而產生相互碰撞,通過改變電壓、頻率和電極方向等,可以產生絢麗多彩的圖像。
這樣我們只需要將鍍膜玻璃和透明顯示屏組合到一起,就能實現內部使用者的實現通透而建筑外部隱形于環境中的效果了。這些建筑在不影響游客視線的情況下增添了新的使用空間,且這樣的新型建筑在造價方面相對于建造一座精美仿古建筑而言要低很多。建筑的隱形是個有趣的新興課題,這類建筑在將來有可能會替代傳統方法,在局促空間中大放異彩。利用物理隱形法的建筑已經得到了很多建筑師的運用,但利用電子隱形技術的建筑還未有呈現,所以希望我們能在這方面多實驗多研究,以便滿足未來可能的發展需求。
TU984
A
1005-5312(2015)05-028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