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淺析貝多芬的《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
張馨月
(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在貝多芬眾多作品中,鋼琴作品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被稱作鋼琴家的“新約全書”。其中第八首又名《悲愴》,是一首非常經典的作品,可以說是貝多芬早期創作的寫照,同時也是他創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曲子突出了貝多芬同命運斗爭及其超凡脫俗的人物個性。作品共三個樂章,本文從創作背景、曲式結構方面入手,對此作品作初步的探究。
貝多芬;悲愴;鋼琴奏鳴曲;曲式結構
《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創作于1798年,出版于1799年,是貝多芬早期作品中最杰出的一首。首次出版時貝多芬將其命名為《激情大奏鳴曲》,這個名字更易于理解,因為此作品除了引子外,幾乎沒有悲傷元素,反而讓人感到激情、向上、與命運抗爭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可以說是對作曲家人物個性的真實寫照,作品至今仍有巨大的影響力。
(一)第一樂章
“悲愴”開始了,以一個富于戲劇性的減七和弦進去,由強而突然轉弱。引子部分,自我精神與現實的壓力所造就的矛盾沖突,伴隨著痛苦、嘆息與絕望,也暗示著對自由未來的幻想和希望。呈示部的主部主題以積極的節奏不斷運動,不可一世。表現作者內心精神追求。副部主題優美動人。展開部分簡練中蘊含了新的感情細節,可以聽到悲慘的呼吸,急躁的沖動和鋼鐵般的意志。
結構:c小調,快板,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
引子(1—10小節)富于主題性格,曲子一開始就闡明了動機,形成了充滿悲愴情緒的莊板,貫穿全曲。莊板緩慢的和弦沉著、深厚的表達內在的緊張度,節奏上也極具法蘭西風格。音樂的強弱對比、音量對比逐漸推進,使悲愴的情緒逐步加深。呈示部(11—134小節):快板的進行以二分音符為單位,呈現出類似交響樂的華麗燦爛,節奏的精準度極高,沒有絲毫的自由感。左手震音、右手斷奏的配合呈現出鮮明的主題。連接部承上啟下,調性也開始發生轉變,由原調轉到同名小調——降e小調,用持續的屬功能引出副部主題。副部包含兩個主題,第一主題斗爭性形象暫時消失,轉入回憶和思考,旋律在低音區和高音區交替進行;第二主題出現在它的關系大調上,接近于主部形象。二者形成了強烈對比,極富戲劇性。結束部是降E大調,再一次回到八分音符的進行,并帶有急速的、生機勃勃的性質。展開部可以說是引子、主部、連接部音樂形象的密集展開。開始部分是一個主調上的回歸,前8小節是沒有變化的再現,副主題卻是在f小調和c小調上再現。再現部是呈示部的變化再現,以變奏、縮小和擴大的手法,重復了呈示部。尾聲又重新的響起了引子的主導動機,用主部主題做結尾和貝多芬簡潔、剛毅的結束句。
(二)第二樂章
一段如歌的旋律使音樂進入柔板的第二樂章,這個樂章更像是一首悲歌,飽滿純樸、優雅清新。在一瞬間表達著作者對生活的愛意,而又融入了失落的惆悵。管風琴般的音響產生一種宗教性的虔誠感,仿佛合唱般,歌唱著我們“心中的宗教”。
結構:降A大調,采用了三段體曲式。
雖然篇幅短小,但是簡要有力地表達了作品的含義。第37小節的出現令人覺到既意外又難忘,調性也轉入平行小調——降a小調,從材料看更像是一個展開部。樂段采用了三連音這種音型作為伴奏材料,同樣的節奏型也在主題旋律最后一次再現時得到運用,顯得格外感人。
(三)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親切而不失典雅,沒有交響樂的激情,也沒有陰影的凝重覆蓋。似乎有憂郁思鄉的情結,同時也在描繪令人流連的田園,平和而又美麗,可以去解脫自我痛苦的心靈。在尾奏中激烈而又熱情爆發的旋律是給“悲愴”的一個最完滿的答復:冷靜的面對現實,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去斗爭,為了自由,也為了人類的友愛與和平。
結構:c小調,回旋曲式,快板。
這個樂章充滿田園風格,富于幻想,作者用這個樂章的輕巧、柔美與第一樂章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主部主題在洋溢著生命活力的同時,隱隱帶有不穩定的游移情緒;這個旋律和德國民歌音調有著密切的聯系,蘊含著一種悲傷的情緒。至61小節進入第二主題,它出現在降E大調上,主題的旋律雖然明朗,卻以急速的運動暗示著不穩定的心態。78小節進入第三主題,以A大調,是幽靜柔和的一個主題,其中巧妙使用了對位的技法,旋律以一種宣言式的語調表達了堅強穩定的意志。在連接段的音樂之后,第一主題第三次再現,同時轉入C大調,緊接著第二主題在C大調上第二次出現,隨后主部主題又一次再現,進入尾聲。作者在尾聲中提出了嚴肅問題,并給予肯定回答,表現出了堅強不屈、鋼鐵般的意志力。
綜上所述,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之中進行了許多探索,同時也把音樂的戲劇性發揮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作品在反映貝多芬心境體驗的同時,號召著人們向命運挑戰、追求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理想。整部作品情緒激昂、和聲新穎、曲調晰,既有悲愴的嘆息,又有追求美好明天的激情。
[1]蘇克里母遼夫.論析貝多芬鋼琴奏鳴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1989.
J624.1
A
1005-5312(2015)17-00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