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龍
(蘭州歌舞劇院,甘肅 蘭州 730000)
試論朝鮮舞蹈的源流以及韻律特征
馮龍
(蘭州歌舞劇院,甘肅 蘭州 730000)
本文通過對朝鮮舞蹈起源的追溯,分析了朝鮮舞蹈的分類、流傳形式及其存在的意義,并以此為切入點,探討了朝鮮舞蹈的體態及韻律特征。通過對體態及韻律特征的初步分析,概括出了朝鮮舞蹈“濃與淡、快與慢、剛與柔、外與內”八字韻律特征及“內外結合、動靜結合”的個性律動特征。
朝鮮舞蹈;源流;韻律特性
(一)朝鮮舞蹈的起源
作為朝鮮傳統文化的一個原初的觀念形態,就是有社會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多神教的自然崇拜意識。
“以下依據朝代的名號稱呼”:
(1)高句麗舞蹈(公元前108年-公元668年);(2)新羅舞蹈(公元前51年-公元935年);(3)百濟舞蹈(公元18年-公元660年);(4)高麗舞蹈(公元918年-公元1392年);(5)朝鮮舞蹈(公元1392年-公元1909年)。
朝鮮民族舞蹈在歷史上還和朝鮮的風土地理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其舞姿表現為終章型、哄銹形、解開型等動作特征。
朝鮮文化發展至三國時代已經形成了本民族獨特的文化體系,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的韓國文化使者猶如潮水般的涌入中國,在中韓文化交流中,文化障礙最少的形式當屬舞蹈藝術,朝鮮民族的文化是在受周邊國家民族文化的影響過程中形成的,尤其是中國古代中原的影響既廣又深。
(二)朝鮮舞蹈的種類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朝鮮民族形成了獨特的舞蹈特色,即仙鶴式的舞步、楊柳式的身姿、動作瀟灑、含蓄最有代表性的舞蹈種類:
1.農樂舞:朝鮮古代、最后代表性的民間舞蹈。“《農樂舞》可以古代高句麗‘東盟’扶余的‘迎鼓’朝鮮的‘舞天’尋找它的原形。對《農樂舞》的起源有不同觀點:A農事安宅祝愿說,認為農樂如其宇意,它產生于祝愿農業豐收,安宅安泰的祭祀活動;B又軍樂說,認為在古代為了訓練農軍,以農樂的形式傳授戰時陣法、指揮作戰,由此產生農樂。”
2.長鼓舞:“身挎長鼓的道具舞蹈在朝鮮族中廣為流傳。以擊打長鼓,邊擊邊舞而得名。朝鮮族長鼓舞的長鼓為筒形,鼓身木制,兩端粗,蒙以養皮或綠皮,中間纖細。演奏時將鼓橫在胸前。舞者或手或用鼓膇擊出不同節奏,隨拍而舞。兩個鼓面音色音階都不同,加上敲擊鼓幫,所以叮咚高低有致。男子舞蹈瀟灑活潑,女子舞蹈嫵媚幽美。朝鮮族民族舞蹈,主要流行于吉林延邊等地,邊擊邊舞,動作優美,舞姿婀娜。”
3.扇舞:“源于古代巫女活動及民俗活動中的扇子表演,后發展成為單扇舞、雙扇舞兩種形式,扇舞有持一把或兩把扇具的不同形式,它具有朝鮮族持有的節奏、含而不露的內在情緒、曲線性的律動和自由自在的表演,隨著隊形的不斷變化,舞者將手中的扇具可組成豐富多樣的圖案和造型。”
4.打拍舞表現漁民生活的舞蹈,隨著“安旦”的節奏,用手掌拍打臂腿胸歡快熱烈,表現了漁民喜獲豐收的心情。
(三)朝鮮舞蹈的流傳及其意義
從舞蹈的整體風格來看朝鮮舞蹈表現出了更多對自由和自我解放的追求,這主要是因為近代朝鮮和朝鮮民族受到了日本、蘇俄等帝國主義國家的藐視和壓制,這種外來壓制激起了朝鮮民族的反抗心理,這種民族心理和文化情節在朝鮮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從舞蹈風格來看朝鮮舞蹈受到了日本、蘇聯、漢民族和其它少數民族的影響,其中影響最為顯著的蘇聯的芭蕾舞和日本的現代舞。在外來舞蹈文化的“本土化”過程中朝鮮舞蹈家崔成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創作并推廣的民族舞蹈訓練和創編方式,成為朝鮮舞蹈主流的訓練和創編方式,充分汲取了外來舞蹈文化的精華,并緊密的結合到朝鮮舞蹈的自身表現形式中。
時至今日,朝鮮和中國朝鮮族的舞蹈基本都脫離了外來文化和舞蹈形式的影響,形成了自身獨有的快捷、明朗、奔放的審美特征,可以說當前朝鮮舞蹈的這種審美取向正反應了朝鮮人和朝鮮民族的整體性格和文化曲線。
(一)朝鮮舞蹈的體態
從舞蹈的產生機制來看,世界范圍內的舞蹈形式都與當時、當地的社會生產機制、生產勞動、民族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朝鮮舞蹈中也不例外,現代朝鮮舞蹈的成型時期朝鮮民族正處于農耕生產時期,這一時期農民的農耕生產活動成為了舞蹈最基礎的動作形式。
從具體的舞蹈動作來看朝鮮舞蹈在體態上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圍、擰、含、曲、圓,這些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全部集中在上肢,這與朝鮮民族的農耕活動是脫不開關系的,上肢在農耕活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時從舞蹈表現來看上肢的表現能力是要明顯強于下肢的。朝鮮舞蹈的上肢表現更加強調氣息和意念的作用,認為舞蹈是主觀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上肢舞蹈動作更應該注重主觀情感和意蘊的表達。雙腳自然站立,重心于腳心,雙膝微屈,微含胸,雙手自然下垂,肩自然下沉,尾椎與地面垂直,氣沉丹田,全身放松,目視前方,將意識擴張到周圍的大范圍中。
朝鮮舞蹈對情感和主觀意蘊的重視,能夠在其幾個典型的舞蹈體態中觀察出來。頓式和彈式特征也是朝鮮舞蹈的典型體態,其中頓式特征主要表現為舞蹈過程中的瞬間停止,這種停止展現了舞蹈藝術“靜”的一面,讓舞蹈整體動靜結合、虛實相宜。彈式特征是指手腕、小腿等關節的一些精巧動作,這種動作與朝鮮舞蹈的典型節奏形式“安當”相符,伴隨著音樂節奏這些精巧動作的加入,讓舞蹈整體更加歡暢。
(二)朝鮮舞蹈的韻律特征
“朝鮮傳統舞蹈很講究陰陽的相互轉化,有了陰陽的相互轉化就會有“圓”的形成,這個“圓”就如宇宙包含了所有的變化和循環”。
朝鮮舞蹈的靜止體現著“圓”的境界,動起來的勢態更離不開“圓”,最具特色的莫過于“劃圓手”了,朝鮮的舞蹈動勢呈現出“波浪狀”,呼吸的點與線到每一個動作的連接都連綿不斷,這個動作的終即是下個動作的始;動作到位要求憑借氣息一直延伸到身體的各個部位包括:指尖、頭頂、力求在一種弧形運動的規律中尋找一種頓挫,做到松弛自如、瀟灑飄逸、蓄放有度、流動舒達的境界。
八字就把朝鮮舞蹈的韻律概括:濃與淡、快與慢、剛與柔、外與內,還有比如:深沉、圓潤、流轉、柔韌以及“內聚性”等,朝鮮舞蹈的美,主要不在外行而在內含,不在動勢而在氣韻,不在表演而在自省。
從個性律動的角度來看,朝鮮舞蹈主要以呼吸為動力,這種動力帶動著全身尤其是上肢的運動,在不規則的節奏引導下,呼吸的節奏性與音樂、外在舞蹈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朝鮮舞蹈所特有的“粘勁兒”和“靈活性”。在圓、擰、含、曲、圍的外在形態基礎上講朝鮮民族特有的“和諧”、“起伏”、“張弛”、“謙讓”和“含蓄”等審美特征表現的淋淋盡致。
其主要呼吸(韻律)有提氣:從丹田發起吸至后腰氣息有點線沿著脊椎向上延伸經由頭頂氣息與意識繼續弧線向上。
沉氣:從丹田發起呼氣,氣息由點到線經前胸收回,下沉至膝蓋、腳尖,氣息與意識繼續向下延伸。
“朝鮮舞蹈動態上的特征”:(1)手足同邊順的動態;(2)似走似跳的動態;(3)搖擺與甩動;(4)變向、輪回的動態。
呼吸訓練,呼吸運用是朝鮮族舞蹈中的一大特點以及重點難點,我們常常把呼吸的運用看成是動作的延續和把握動作分寸的內在力量,這樣我們在學習訓練朝鮮族舞蹈時十分注意貫穿于整個動作過程的始終,它以氣息呼吸的運用帶動膝部的屈伸,并貫注全身。一定要有節奏有輕重的去做每一個動作,這才能體現出朝鮮族舞蹈獨特的藝術風格。
屈伸訓練,屈伸的訓練在于氣息(丹田)的運用來帶動膝部的屈伸與步伐,并貫穿于全身,要去吸氣時由丹田發力經后背至頭頂,呼吸時經前胸落于丹田延伸至腳趾尖端處,有明顯的連貫性,呈現出含蓄、柔韌、細膩、動靜相同的風格特點,即以內在之動,帶動外在之動,動中有靜、靜時線不斷的韻律特征,在做單一屈伸練習重點在于做呼吸提沉的過程中,強調用氣息帶動屈伸而難點就在于如何自如連貫的呼吸有伸拉的韌勁感。
扛推手訓練,在做扛推手、立推手、躺推手貫穿呼吸的頓、伸;膝部的起伏與手部的運動要協調統一,呼吸貫穿始終;做上身動作時切記挺胸抬頭,應時刻保持含胸的體態;一定要注重內心的節奏控制,以及要有平穩的心態,氣息要厚重。
劃手訓練,在做劃手時以腕部發力,繞八字形,手臂運動連綿不斷;作中劃手時以腕帶動小臂,手收回至腋下繞橫八字形。
(三)朝鮮舞蹈的體態與韻律特征訓練要素以及方法
朝鮮族舞蹈的形體美,基本上表現在身體的曲線與手臂的舞姿上,尤其是側轉身、內含胸等動作,將演員的全身形呈現為含而不露的姿勢,把溫柔、細膩、祥和、緩慢和穩重等諸多表演內含有機結合在一起,體現出了富有民族風味的審美。
朝鮮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代表性很強并且有較高的訓練價值、呼吸、屈伸、步伐、扛推手等核心動作為基礎訓練的同時,以善于激發朝鮮族原有民族的氣息的長短為基點,歸納和劃分不同性質的風格舞,強化每一個種類的典型特點為重點,有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步驟制定。
朝鮮舞蹈主要動作的練習方法。
1.屈伸:身體保持自然垂直、收腹提臀、含胸垂背的基本體態;呼吸重拍向下,保持體態。訓練重點開始轉向上身,上身訓練的重點部分應多強調動作的要求和動勢的變化,身體一定要松弛氣息流暢、自然。
2.扛推手:重點主要訓練如何很好地使氣息的連貫性以及所跳動作的統一性,難點在于如何把頓、伸的氣息做到自然的連接,并在內在平穩的心態上表現,把扛推手、立推手以及躺推手區分開,強調大拇指掌跟力量的推感以及最后放手手腕松弛的那一下,要直的松而又能自己主動的向下扣。
3.劃手:主要練習的是手腕到手肘再到手臂的運動,突出一氣呵成的韻律特點,使整個手臂在整個運動中形成一條連綿不斷的線條,難點部分在于在完成動作的過程中這條線很容易切斷,從始至終保持沉穩流暢的線條感。
朝鮮舞蹈教學包括四個重要環節。即基礎訓練,朝鮮族音樂長短教學,不同性格舞蹈的訓練加強表現力等。要求較好地掌握好基礎形態,基礎動律、基本手法、基本步法、基本韻律等各個部分基礎訓練的基本要求;要求準確的掌握動作的基本要領,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配合,動作氣息的控制與把握,要求掌握好動作之間的連接,動作短句與舞段的規律及關系,要求加強動作內含的理解,加強藝術表現力。
舞蹈是朝鮮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朝鮮民族走過了漫長的五千年歷史,時至今日形成了朝鮮舞蹈不僅南北殊異,與社會文化環境相生相伴的獨特風格特點。文化環境對舞蹈的影響是基礎性的,這一點在朝鮮舞蹈中表現明顯朝鮮民族文化中追求天、地、人合一的和諧文化特征,在舞蹈中借助張弛、謙讓和含蓄得到了全面的展示,具象到舞蹈動作上側轉身、內涵胸等典型舞蹈動作將朝鮮舞蹈的這種精神展現的淋淋盡致,通過對朝鮮舞蹈起源的探究,可以發現現代朝鮮舞蹈與民俗舞蹈之間的關系匪淺,現代朝鮮舞蹈的很多舞蹈動作都起源于這一時期的民俗舞蹈隊農耕生產活動的模仿。
朝鮮舞蹈追求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統一,其外在表現出的調圓、曲造型和律動形態表現出的是一種柔韌的氣韻,這種氣韻與我國的太極氣韻十分相似,但是又有不同,這種以呼吸為內在動力的舞蹈形式,發自于內表現于外,動作相互連接又相互對抗,最終又將外在動作的氣韻內涵與身體之中,這種獨特的粘連特性形成了朝鮮舞蹈的韻律核心。從律動特性來看朝鮮舞蹈動作中呼吸的參與,形成了其內外結合、動靜結合的關鍵,以呼吸為動力以身體軀干為基礎帶動四肢在長短不一的節奏下律動,形成了朝鮮舞蹈所特有的粘勁兒和連貫性,可以說朝鮮舞蹈的一舉一動都透露出其余軀干、呼吸和舞者內心的深刻聯系,這種以內心駕馭呼吸,以呼吸帶動軀干,以軀干駕馭四肢的舞蹈藝術形態是朝鮮舞蹈獨特意蘊形成的關鍵。
[1]向開明.太極文化與東亞舞蹈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2]金秋.外國舞蹈文化史略[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
[3]樸永光.韓國傳統舞蹈的沿革與發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J705
A
1005-5312(2015)17-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