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茹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淺談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的音樂特征及演唱
汪靜茹
(南京藝術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優秀民族器樂曲改編而成的聲樂曲,作者從現代的角度,用新穎的方式詮釋了這首古曲。通過對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作品中西化相結合的題材,民族化的伴奏,人聲器樂化的運用和藝術表現的分析,提高了自身的審美情趣,更好的把握作品的民族性,歌唱性和藝術性。
《春江花月夜》;民族化;器樂化;意境;演唱分析
《春江花月夜》原是一首古曲,原名《夕陽簫鼓》是一首琵琶曲。隨想曲是一種來自西方的創作體裁。作者可以不受主題約束。隨想曲的創作特征,與中國的“散性體”有異曲同工的功效。同時。它是一首帶再現的三部曲式,采用了我國民族音樂傳統的“換頭和尾”的自由變奏寫法。因此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的創作是中西題材的完美結合。
樂曲為有引子的ABA'典型再現三部曲式。
引子:首先在鋼琴小字組e上湊出幾個相同的帶倚音的反復音,人聲以“嗚”母音進入,仿佛講我們帶入春江初夜的意境。
A段:主要有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主題詞呈現,歌詞唱到:江上升明月,江花點美景,春潮隨波千萬里,夜色沁人心。主題歌部分是歌曲抒發感情的核心部分,旋律跌宕起伏,流暢委婉,古樸典雅。第二部分用“啊”字唱出旋律,鋼琴八度填充將樂曲推向一個新高點,人聲與鋼琴旋律交替輪唱,形象地描繪出明月升空,碧波萬里的意境。
B段:規模較為龐大,由“啊”唱出旋律。可在細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間奏引入非常平靜,聲樂以高音的“啊”打破平靜,仿佛江上有飛鳥突然掠過打破平靜,緊接著人聲唱出四個向下移位模進的四個花腔樂句,長音與跳音相連,充滿動感,生機盎然。第二部分為快板,間奏后由“啊”較快的唱出旋律,有華彩性的特點。第三部分完全由鋼琴獨立完成。整個段落層層遞進,一氣合成,將江水的波濤洶涌,驚濤拍岸的氣勢表現出來。
A'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激情的慢板。主題變調再現。主題歌與壓縮發展部分合為一體。此段情緒飽滿熱情,抒發了對祖國大好山河的贊美之情。然后音樂慢慢趨于平靜,進入尾聲。尾聲用“嗚”母音唱出縹緲,靜謐的感覺,與開篇的引子相呼應。歌曲在長音中結束,仿佛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這最后一段的音樂使人感覺仿佛所有的景物都被涂上迷人的色彩,這里面有前面熟悉的美麗,卻又不盡相同。
(一)人聲器樂化運用的由來
人聲器樂化通常是指具備唱歌自然條件的嗓音,經過專業訓練后有與器樂相似的寬廣音域,精巧清晰的音節,半音節和琶音走勢,連,跳自如的轉換和持久耐唱的能力等多方面演唱技術總和。人聲器樂化是歐洲美聲唱法審美取向之一,在這種審美取向的驅使下,美聲唱法的發聲技巧得到了高度的發展與完善。例如:羅西尼的歌劇《塞維利亞理發師》中,羅西娜的謠唱曲“美妙歌聲隨風蕩漾”中許多快速音階跑動接連花腔的唱段等等,都是人聲器樂化在歐洲聲樂藝術中的完美體現。
(二)聲樂隨想曲《春江花月夜》中人聲器樂化的運用
人聲的器樂化運用是《春江花月夜》藝術特色的一個顯著特征。作品在人聲器樂化運用的同時,注入的我過名族器樂簫和琵琶的音響。簫是中國傳統器樂之一,音色柔和,用來表現安靜平緩的情緒。作者根據人聲演唱的特點把簫主奏的旋律音和裝飾音移植到人聲“嗚”母音的演唱中,“嗚”母音的發聲腔體較為打開,音色柔和,與簫的音色最為接近,作為“引子”和“尾聲”,貼切的表現了樂曲空靈幽靜的意境。
花腔演唱技巧是美聲唱法人聲器樂化的特征之一。聲樂曲《春江花月夜》的第二部分,在民族器樂琵琶音響韻味的引領下,作者創新采用美聲唱法華麗跳躍的花腔唱段。人聲頓挫跳躍的花腔技法與彈撥樂琵琶的顆粒彈奏性一脈相承,及保留了琵琶古曲的風貌,又彰顯的人聲花腔演唱的高超技巧。琵琶彈奏的情致與韻味在花腔演唱中得以升華,形成中國音調別具特色的花腔演繹。
“啊”母音是人聲抒發情感最便利,最通透,最優美和最富有表現力的歌聲。“啊”母音隨著主題音樂的發展,張弛,起伏,構建出夢幻般得想象空間,歌者乘著歌聲的翅膀,暢游在詩意的畫面中,抒發心中的贊美之情和感悟之意,讓聲與情相融合。
藝術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要想真實的刻畫藝術形象,深刻的表現藝術感情,歌唱者必須做到技,藝并進。“江上升明月,江花點美景,春潮隨波千萬里,夜色沁人心。”這是曲中僅有的四句歌詞,細膩的描繪了春,江,花,月,夜的樂句,也是全曲主旨的所在。這個樂段還是用一種緩慢而弱化的音色來表現,且更應該注重音樂的流動性。速度也是音樂表現手段之一。在華彩段落的花腔更是對于速度的挑戰。為了突出旋律的趨向,和打破單調重復的節奏型,可將每句上行的幾個音唱的快一些,音越高越快。但速度的變化要在總的基本框架之內。歌曲的最后一段音樂,從音樂的跨度和力度上都形成鮮明的對比,我認為這是表達曲情和意境的很重要的部分。特別是最后的“嗚”母音的延長,模仿簫的悠長,仿佛是從生動的詩情畫意中又回到飄渺無限的空靈和永恒,仍然沉浸在無限的情思和遐想。
[1]槡同.和聲論文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
[2]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J605
A
1005-5312(2015)17-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