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明
(福建省上杭縣文化館,福建 上杭 364200)
杭川童謠是客家啟蒙教育的好教材
張慶明
(福建省上杭縣文化館,福建 上杭 364200)
由于流傳悠久而廣泛的杭川童謠能對客家兒童進行親情教育、思想教育和藝術教育,因而它成了客家啟蒙教育的好教材。
杭川童謠;客家啟蒙教育;好教材
無論是兒童自己創作的,或是成人創作的杭川童謠,由于她每首都能說明一個意思或一個道理、一個目的而受到客家孩子非常喜愛的這種文字形式,都是抒情言志的口頭詩歌,因而她是客家人心聲的自然流露,也是社會歷史,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一面鏡子,所以杭川童謠是伴隨著客家人成長的搖籃曲,又是客家人從小開啟智慧、認識社會的啟蒙書。
(一)搖籃曲童謠
在杭川大地,無論城關或山村,每當夜幕降落、尤其在柔和的月光下,客家婦女懷抱兒女溫存地吟唱著流轉自如的搖籃曲,洋溢著真摯的母愛,也充分體現了溫馨而祥和的親情:“細妹妹,你好睡,雞冇關,飯冇做,灶前還冇米,缸里又冇水,你好睡,你好睡,你要月光亻厓去摘,你要日頭亻厓去背。”
(二)游戲類童謠
針對兒童探索未知世界、拓展自己的智力空間這個黃金時期,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極強的特點,上杭客家人便采用游戲類童謠,如:
“大月光,細月光,老鼠貓子開抽箱。你開抽箱做嘛事?我開抽箱拿刀子。你拿刀子做嘛事?我拿刀子破篾子。你破篾子做嘛事?我破篾子編簍子。你編簍做嘛事?我編簍子裝魚子。你裝魚子做嘛事?我裝魚子喂貓子。你喂貓子做嘛事?我喂貓子捉耗子。”
于是,通過一連串的追問、逐層深入、環環相扣,就使游戲更加充滿童趣,既滿足了兒童“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理,又能鍛煉他們的思維和口才。
幾歲的孩子正處于活潑好動時期,而好玩就是他們的天性。因此,天性的教育方法就要通過大人與小孩互動地做游戲來促進和增添相互間的親情,而杭川的此類游戲童謠便能滿足這種要求,這樣大人與小孩邊唱童謠邊做游戲,從而增進了親子關系。
(三)習俗類童謠
在上杭客家地區,每逢嬰兒滿月期間,其父母長輩就以喊鷂婆(老鷹)之舉來鍛煉嬰兒的膽量,以求嬰兒身體健康,前程遠大而吟唱《喊鷂婆歌》的童謠:“鷂婆飛得高,大了讀書高。鷂婆飛得低,明年招老娣(弟)。鷂婆飛得遠,大了當知縣。鷂婆屙稀屎,老弟屙硬屎。”
每逢農歷十月初一,上杭客家人俗稱“十月朝”或稱“十月朔”,兒童們愛唱童謠道:“洋芋甲子(蝴蝶)葉葉飛,阿姆做粄女兒歸。大粄留得阿姐歸,小粄留來逗老弟。”在“十月朝”這天,出嫁的女兒從娘家回夫家時,總要帶回母親做的米粄——帶回母親對女兒的關愛和祝福:大粄除了給女兒及親戚回家做“等路”(禮物)外,還要用來祭祖;而小粄則一般都在農歷十月初一這天給客人當點心吃。
(一)直接教誨
以耕讀傳家的上杭客家人,無論家境清苦與生活艱辛,他們都會竭力去扶助兒孫讀書上進,以期能學成本領,光宗耀祖,這在童謠《小郎讀書》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白飯子,白珍珠,打扮小郎去讀書。正月去,二月歸,挑擔籮夾等嫂歸,歸來花缸冇滴水,鵝挑水,鴨洗菜,雞公礱谷狗踏碓,狐貍燒火貓炒菜,猴哥偷食燙死嘴。”
而題為《蟾蜍婆》的童謠,也是勸勉孩子從小要努力讀書,長大才能出人頭地,同樣體現了上杭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傳統習俗:“蟾蜍婆,咯咯咯,唔讀書,冇老婆。”
在童謠《勤儉布娘》里,從正面塑造了上杭客家婦女溫良恭儉讓的光輝形象,從而傳遞了正能量:
“勤儉布娘,雞啼起床,梳頭洗面,先煮茶湯。灶頭鍋尾,光光張張。煮好早飯,剛剛天光。灑水掃地,擔水滿缸。漫有食朝,洗凈衣裳。山上砍柴,急急忙忙。田頭地尾?,種菜種糧。講究養豬,煮汁拌糠。紡紗織布,唔離間房。針頭線尾,收拾柜箱。家頭角尾,順理有方。唔生是非,唔敢荒唐。有魚有肉,嗚敢先嘗。開鍋鏟起,先奉爹娘。愛子愛女,惜肝惜腸。推礱踏碓,唔聲唔響。留心做米,冇谷冇糠。撿柴割草,山歌飛揚。出門講伴,在家守房。人客來到,細聲商量。歡歡喜喜,撿出家常。雞蛋鴨卵。豆鼓嫩姜。備好酒肉,讓客先嘗。有米有麥,曉得留糧。粗茶淡飯,樸實衣裳。越有越儉,唔貪排場。老公出門,家事敢當。就無米煮,耐雪經霜。撿柴去賣,唔蓄私囊。唔偷唔竊,辛苦自當。唔怪老公,唔怪爹娘。此等婦女,正大賢良。能粗能細,有柔有剛。能夠這樣,真好布娘!”
杭川童謠還風趣而幽默地頌揚了美好的現象與批判了丑惡的現象,因而她極富有人民性。
上杭客家人還用童謠來激發兒童愛好勞動的興趣,以便他們從小養成勞動的習慣:“月光老,秀才娘,騎白馬,走蓮塘。蓮塘背,種韭菜。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口一口塘,放只鯉嫲八尺長。短鯉拿來煮酒吃,長鯉賣來做學堂。教出學生個個好,朝朝早起向太陽。”
(二)寓教于樂
杭川童謠注重借助兒童的心理狀態,從他們的喜好出發,用帶有娛樂性的歌謠來培養兒童對生活和勞動的樂趣。
如《排排坐》:“排排坐,唱山歌,阿哥打鼓,老娣(即弟弟)打鑼,阿姆來燒火,大嫂灶背炒田螺,老妹來把山歌唱,阿公阿婆聽去背駝駝。”
又如《七姑星》:“七姑星,七姐妹,打開園門摘芹菜,摘一皮,留一皮,留來等到嫁滿姨。”還有《禾畢子》:“禾畢子嘴牙牙,一飛飛到亻厓屋家,問佢曼個最喜歡?佢話阿爸金榜題名嘞,阿公聽來須一抹,阿婆聽到笑脫牙。”
(三)啟發聯想
杭川童謠能令兒童由此及彼地舉一反三,聯想和想象豐富,從中獲益。
如《月光光》:“月光光,好種姜,姜畢目(發芽),好種菊;菊花開,好種瓜;瓜會大,摘來賣,賣到錢,學打棉;棉絲斷,學打磚,磚斷節,學打鐵,鐵生鹵(銹),學宰豬,豬蝕本,學賣粉,粉會餿,學做嬌。”
(四)以物引事
杭川童謠還注重以物引事,以物喻情,從而灌輸了大量的知識。
如《上路人》:“上路人,下路狗;唔讀書,滿山走;走冇路,爬上樹;樹冇杈,跌落屎缸下,讀書賴子(兒子)看到笑哈哈。”
又如《數字歌》:“一一一,松尾樹上一管筆;兩兩兩,兩字親家把理講;三三三,勤勞致富穿新衫;四四四,鄰里之間講和氣;五五五,移風易俗嫁孫女;六六六,村村建起高樓屋;七七七,天上落雨地下濕;八八八,懶疏大嫂啜粥缽;九九九,家家戶戶煮老酒;十十十,糍粑粄子軟濕濕;十一食里大家笑哈哈,十二生個兒女一枝花。”
杭川童謠注重從兒童語言感受出發,順口成章,質樸天然,因而是一首首充滿智慧的詩,具有較高的文學性。
(一)“繞口令”童謠
上杭客家人為了矯正兒童的發音部位和鍛煉說話能力,便將若干雙聲、疊韻詞或發音相同、相近的詞語有意集中在一起來組合成簡單有趣的韻語,因而創作了“繞口令”童謠。
如《鼓與虎》:“墻上掛面鼓,鼓上畫只虎;老鼠咬破了鼓,剪塊布來補;到底是布補鼓,還是布補虎,請問裁縫老師傅。”
(二)形象生動
杭川童謠注重用客家兒童常見的動物、植物和一些自然物象作為吟唱,便于記憶。
如《和蟬子》:“和蟬子,叫嘰嘰。叫曼個?叫鑰匙。叫到鑰匙做曼個?開間門。開了間門做曼個?拿刀子。拿到刀子做曼子?砍竹子。砍倒竹子做曼個?織簸箕。織到簸箕做曼個?曬黃果子。曬到黃果子做曼個?染花衫子。染到花衫子做曼子?嫁妹子。嫁到哪里去?嫁到天上去。曼個吊呀上?絲線吊呀上。曼子坐呀下?摸欄坐呀下。”其中的“和蟬子”、“簸箕、“黃果子”、“模欄”都是上杭客家人所熟知的事物。
又如《懶疏婦道》:“懶疏婦道,講起好笑。半晝起床,喊三四到。日高半天,冷鍋死灶。水也唔挑,地也懶掃。發披髻禿,過家去嬲。講三道四,呵呵大笑。田又懶耕,還偷谷粟。家務不管,養豬成貓。趕圩出人,一日三到。煎堆扎粽,樣樣都好。冇錢來買,偷米去教(換)。老公打哩,開聲大叫。去投妹家,目汁(眼淚)像尿。外家伯叔,又罵又教。爺罵無用,挨罵不肖。歸不敢歸,嬲不敢嬲,送回娘家,人人恥笑,假話投塘,瓜棚下嬲。當年娶她,用銀用轎。早知如此,貼錢不要!”它用形象生動的上杭客家方言把一個懶婆娘的懶疏相十分傳神地躍然紙上。
(三)多種表現手法
篇幅短小而內容淺顯的杭川童謠常運用賦、比、興等詩歌傳統手法,因而使每首童謠的節奏,聲韻都富有美感。
杭川童謠素來講究押韻,甚至還通過不斷地換韻來使其更適合兒童吟唱,以收到自然、流暢、生動、活潑的效果。
如《鴨嫲呱呱》:“鴨嫲呱呱,挑水做夜。挑畀滿人(啥人)?挑畀(給)鄰舍。鄰舍的啄,交畀木勺。勺舀水,交畀酒簍。酒簍摻槽,交畀剪刀。剪刀落地,交畀皇帝。皇帝上天,交畀神仙。神仙有法,交畀臘鴨。臘鴨有油,交畀黃牛。黃牛倒草,交畀大嫂。大嫂命歪,交畀老娣。老娣命短,交畀竹管。竹管通風,交畀覡公,覡公多喙,交畀咸菜。咸菜上白,交畀白石。白石擂鼓,交畀狗牯。狗牯扒沙,交畀冬瓜。冬瓜扯皮,交畀癩痢。癩痢亻厓醫好,冇錢米也好。”
又如杭川的經典童謠《月光光》:“月光光,夜夜光。船來等,轎來扛。一扛扛到河中心,蛤蟆拐子拜觀音。觀音腳下一墩禾,打到三擔過(有)一籮。籮面上,一本書;送畀哥哥去讀書。讀到一條紅絲線,送阿姨上鞋面,上個鞋面正滴滴,送畀阿舅做生日。”其中的“蛤蟆拐子拜觀音”則富有神話色彩而讓人浮想聯翩。
(四)各種修辭手法
杭川童謠也常用頂針、夸張等各種修辭手法,以便更適合兒童的記憶與吟唱。
如《缺牙粑》:“粑豬屎,種冬瓜。瓜冇黃,割來嘗。瓜冇大,割來賣。賣冇錢,學打拳。拳棍斷,學打磚。磚斷節,學打鐵。鐵生鹵,學養豬。豬蝕本,學賣粉。粉臭餿,學吹簫。吹唔響,學搖漿。搖唔起,學核鹽。核唔起,對路死。”在這首童謠,由于采用了頂針的手法,就增添了情趣,給人美妙的藝術享受,又便于兒童記憶和吟唱。
又如一韻到底的杭川童謠《溜溜球》同時也采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溜溜琢,苦瓜撈豆角。河唇(邊)去,近一駁(段路)。大路去,鳥轉角。巷角尾頭擺張桌,三朋五友來賭博。賭呀輸,上身剝到腳。冇衫著,著竹殼。冇褲著,圍裙角。冇鞋著,打赤腳。轉去見阿爸,阿爸巴掌就亂握。見阿姆,阿姆鞋只又亂斫。見老婆,各打各。想來同她親,畀佢(被她)一腳踢到尿缸角。一夜冇目睡,柬多(那么多)山蚊又來叼腳。天光想來走,警察又上門喊綁索。緊想緊真自家差,死好賭博系罪惡!”
綜上所述,杭川童謠由于她能生動地反映出上杭客家人的農耕生活,充滿勞動人民的智慧,又是民間集體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一份珍貴文化遺產,具有堅實的草根性和強大的生命力,因此我們必須很好地發掘和整理她們,以便更好地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和促進當今文藝的發展。
[1]唐鑑榮,曾小勤.杭川風物志[M].
[2]上杭縣旅游局編印.多彩上杭[M].
[3]李伯庠.杭川百韻[M].鷺江出版社,2012.
I207.8
A
1005-5312(2015)05-013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