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佳曦
雜談《道德經》
◎于佳曦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
——題記
最初接觸《道德經》于中學歷史課本,寥寥數語帶過,大意說老子宣揚的是“無為、消極避世”的思想。若干年后再讀《道德經》,相知恨晚。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
——老子的宇宙觀:“道”是宇宙的本源;道法自然;事物從無到有再到無。
關于宇宙本源,有神論者認為是上帝、上天;無神論者否定前者,卻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前些年讀霍金的《時間簡史》,讀到最后發現科學又變成了有神論,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成了循環往復有始無終的話題。
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個“一”應是事物的混沌狀態,即無陰無陽,生成“二”時出現了矛盾的對立,事物在相互作用中發展,于是產生“三”。猶如中國古老的八卦陰陽圖,一個圓圈中兩條魚,代表了“一生二”,黑魚中一點白,白魚中一點黑,又圍在一個圓中,代表了矛盾的對立統一、事物在相互作用中發展以及“二生三”,而周圍的六十四卦則代表了“三生萬物”。千年之后,我們仍在參悟先哲早已明了的東西,是否更證明了老子的“道”生于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于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呢?或許宇宙的本源早就在那兒,而人們仍在迷霧中前行卻不知曉。
道德經的開篇即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起初許久不解其意,字面看來是說“道”的玄妙深奧,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人類給萬物的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后聽復旦駱玉明教授講學方知此句對理解全文頗為重要,亦即“真理不可能被一次性認知”、“未命名的世界是沒有黑白、善惡等等矛盾對立之分的”、“站到‘無’的立場看問題才能看到事物的精妙”。然《金剛經》中佛祖與眾弟子對話數篇,無非是想說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老子倡導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法”意為效法,即人效法大地的規則建立自己的規則,大地效法天建立規則,天效法道建立規則,而道自有自己的規則。這里的“自然”從否定意義上看似乎更好理解,亦即反對人為強加的、預先設置的東西。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于“有”而終于“無”。這與佛家上講的“空”不謀而合,佛家認為“五蘊皆空”、“諸法空相” ,也即萬物從無來終將歸于無。更有趣的是,據史料記載老子出生于公元前576年,釋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5年,二者同時代,思想中都倡導寡欲清心,對此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佛家云“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二者的思想同樣構成了東方文明的基石,是巧合還是真理的共識?
——老子的政治觀:無為之無所不能為。
對“無為”曾理解為無所作為。后才知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于道”的理想境界。大抵與現在提倡的“人與自然的和諧”意思差不多,當然此“自然”非大自然,而是合乎“道”的自然法則,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具體到實踐,政府制定的某些政策可能會適得其反;高稅負或嚴厲的法律反而會把百姓引入另一個極端;市場調節不靈政府的干預可能會令狀況更糟。
——老子的處事之道:守柔、居下不爭。
老子很提倡“柔”,處處體現著以退為進的思想。并舉人為例,人出生的時候很柔弱,死后卻很僵硬。因此,柔弱是生長旺盛的象征,而強硬則是死亡的征兆。老子很崇尚水,據記載老子曾點撥孔子于黃河邊,對話如下,老子:“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于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這就是上善若水的由來了。老子反對自恃聰明,鋒芒太露,倡導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在我國儒家思想大體上是占統治地位的哲學。當老子和孔子思想之間出現鮮明對立時,國人大都遵從后者。這大概與當時的文化思想導向有關。據美國邁克爾?H?哈特談老子的文章中記載:在西方,《道德經》遠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事實上,該書至少出版過四十種不同的英文譯本,除了《圣經》之外遠遠多于任何其它書籍的版本。
《道德經》作為一部文約,歷來被學人們稱為“哲理詩”,對社會、人生等問題進行了深層次思考,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不論中國還是國外,都是影響巨大的哲學著作。然而在學生教材里卻不見其蹤,可謂中國國學的一大憾事!
前些年去句容茅山,據說是中國道家上清派的發源地。遠遠見老子像高達數米聳立,到處是求簽祈福之人,老子自顧在云端微笑,哪知很多事物流傳下來便走了樣。正如佛學,當年釋迦牟尼歷盡千辛終成正果,如今卻鮮有人關心佛學的思想究竟是什么,自顧拜倒在各佛腳下祈求升官發財,佛家原本倡導的寡欲變成了每個求佛者的私欲,卻不知求佛最終求的是自己。